11/06/24

競思維:文華談競爭與寬容(中)

三,剛柔相摩:競為乾之至健,容為坤之至順

參考老師文章中有一段話:二,有無相生:競之以為利,容之以為用從太極陰陽相生或老子的有無相生,我們看待「對立兩端」的「競和容」,也要找到彼此相生互動的可能性。競是有所為、是爭利,容是無所為、是接納。這參考老子,「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如前所說的,中國和美國過去三十年的合作關係,雙方放下政治上的競爭,但在貿易、科技及商業上都競爭又合作分工,中國容忍美國在外交上的霸權主導,美國則容許中國推動一帶一路,中國容忍美國的文化輸入,美國容忍中國留學生的科技輸入。因為容,有容乃大,所以雙方都有空間。

  反觀「競和融」是否能相生?老師文章中有一段話:

回溯「融」的字源,其中一種說法是其金文從「」,左右有二「蟲」,與「競」字是 同為並排架構,似也蘊含了「共同」的意象。

「競」是為了讓對手認識到自己的實力,從而更好地意識到「融」才是更好的方案,而中國人所認為的英明決定,必行是以「融」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在天下大同的終極理想之下,「競」可以是一種特殊的教化乃至「融」化。

「競」是競爭或競賽,「融」是要和對方融為一體。兩者都具有積極「有所作為」意味。在這裡融少了包容的意涵。甚至說,「融是更好的方案」,這讓我想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太強調融,也表示「競融」是「競爭」的特殊形式。

反之,「競」是有所為,「容」是包容,無為而無不為。競,有之以為利;容,無之以為用。似乎更能呈現陰陽「競」和「容」的雙融。

「競」與「融」的原義其實都是積極的關係狀態,但是狀態不同、各有側重、彼此相承。 「競」則活力奮進、追求卓越,如火之陽,如乾之健,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融」則寬大包容、調和化育,如水之陰,如坤之厚,所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老師將「競」呼應乾德,將「融」呼應坤德。競有兩人競走之意和天行健可以呼應,具有「乾」德。然而,融的字形是形容鬲鼎烹煮炊煙上升,炊煙像蟲。融另有蟲蛇春天從土中鑽出。融常用在消融或融化,融也是另一種「乾」德,無「坤」德的廣大包容之意。

反之,容是「包容多方」,「容」具有坤德。說文解字說,容:盛也。从宀、谷。而容,就是在洞穴與山谷之間,可以儲存物品,可以蓄存水源。老子說: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競,是兩人並行,是天行健;容,兩人相看,但保留一個空間,讓空氣與水流過。競,是剛強,容,是柔

四,人我交流:競在對立中成就自己,容在接納中成全別人

有容乃大,出自《尚書• 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 德乃大。」如果說競爭的對立詞是容忍,競爭是為了成就自己,那麼容忍就是成全別人。我們回頭 看中國的歷史,就是皇帝和讀書人的「競容史」以及少數⺠族和漢族的「競容史」。

參考老師的一段話文字:

中華歷史也是一個不斷同化的過程,每一次同化都是「由競到融」...。比方說,從鮮卑北魏,到蒙元,到滿清,都是軍事上強勢一方主動選擇...

中國的歷代帝王,從未出現「聖王明君」,也罕見「仁君仁政」。根紐約飛天大學人文與科學系 副教授章天亮博士撰寫的《中華文明史》,改朝換代,90%都是來自「權臣、宦官、外戚」的鬥 爭,三個勢力的較勁,非當權者往往引進少數⺠族(外族)的軍事力量來掃除其他勢力,外族進來 後,新帝王「容許」士族按照舊的體制運作。士族清楚皇帝只在意帝王權位,很少有「天下大同」 的政治理想,土族為了活下去或戀棧權位,往往只能「容忍及順從」。就如曾國藩說的:

  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

中國的歷史,就是皇帝和士族的「競容史」也是少數⺠族和漢族的「競容史」。

        皇帝有軍事力量及開國的魄力,士族有智慧力量和治國的能力,兩者須合作才能維穩,但兩者 的力量在競爭,唯有容忍才能持續下去。回頭看,流氓草夫的皇帝,劉邦、朱元璋、同治光緒有哪 些真的想到「天下大同」? 皇帝容忍權臣貪污,成全土族「學而優則仕,揚名後世以顯父母」的志 向;士族容忍皇帝奢淫私利,成全皇帝的暴虐恣行的權力欲。皇帝和士族彼此又競又容,而取其中 庸之道。

少數⺠族在周邊遊牧想掠奪中原的資源,漢族在中原農業生產想尋求安定生活。兩者不時在競爭,也不時在和親及和議,互相容忍。彼此對立競爭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彼此容忍成全別人之後,才避免別人的侵擾。回頭讀史書,許多少數⺠族當上了皇帝,光怪陸離的現象都有,鮮卑族的皇帝、元朝皇帝、滿清皇帝的禆官野史不勝枚舉,對於士族的羞辱招式千奇百怪,逼得士族要麼躲起來,或是成為「貳臣」。貳臣就得迎合新的權力結構,當官的士人就是要容忍。

        我們想到「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很多士族為了百姓蒼生及天下太平,不管如何改朝換代,該 與皇帝爭的就爭,一旦爭不過就是容忍與服從。在過去2000多年,草夫軍閥或少數⺠族當皇帝後, 有「仁君仁政」者屈指可數,少數⺠族的皇帝也受到漢族朝廷體制綁手綁腳,明萬曆想和廷臣對 抗,對抗不了,只好認了,也要容忍。

        當朝廷的儒生士族,面對外來掌權的不同⺠族文化傳統,存在「競爭和容忍」的中庸之道。漢 文景帝重黃老之術,漢武帝窮兵凟武,魏晉南北朝皇帝帶進佛教文化,唐朝皇帝宏揚佛教及道家文 化,滿清引入滿蒙文字及文化,儒生士族們不斷和皇帝權貴在拔河,改朝換代累積出多少版本的中 華文化? 讀過王賡武先生討論《華化、同化、異化》,我理解到東南亞華僑流傳的是明清移⺠的中 華文化,台灣島上保留的是滿清⺠初的中華文化,日本京都保存的是唐朝的中華文化,大陸則是新 中國的中華文化,有些人則在找尋孔子時代的中華文化。這麼多版本的中華文化,就是「不斷對立 競爭和接納容忍」的結果。

過去的讀書人,願意用寬容來面對蠻橫草莽或是夷狄蠻族的皇帝,然後維繫綿延文化。在今天,放大視角,在這個時局混亂的時代,各國的讀書人念在斯文在茲,盼望也可以寬容的態度,跨國族跨文化,團結解決全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