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這本書,又是另一個思考:
一。什麼是中華文化?
根據不同階段的歷史進展,中華文化是在改變的。
夏商周含春秋戰國的時期,秦到清的帝制時期,以及近代到今天。這三時期的中華文化略不相同。
(一)夏商周(前2070年到前551 孔子誕生)
孔子所代表的「述而不作」的那個文化,其實已經回不來了。孔子想像的世界大同,那個大同的世界理想,應該永遠不會發生。因為他期待的「周朝的政治體制,採用小群體的血緣生活圈」「採用周朝的那種禮節,重視小血緣群體間的關係」「小群體的共同生產,共同照顧」「每個小群體是個諸侯主,諸侯主之間也有血緣關係」。
這段百家爭鳴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原生與光輝期。孔子,老子,莊子,等等都是中華文化早期的代表。
(二)秦到清的帝制時期(前221到1840年,2060年)
帝制是中國活了2000年的政治體制,不斷地在治理強盛與衰弱滅亡的循環中進行。農民被壓迫起義,然後外來的勢力介入取得政權,就是這樣不斷循環。因此,中華文化看來就是訓練人民變奴性的文化。
這段的儒家文化是被拿來作為統治的工具。所講的孝道或是仁義道德,可能都只能聽聽。
(三)近代鴉片戰爭後(1840年到2020年, 180年)
感謝西方的現代文明幫助我們成為「已開發的國家」
現在的文明進步,積極進取的儒家文化傳統也許有幫助,但不是他的絕對功勞
現代的科學與民主制度,以及西方的個人主義,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二,財政很重要
從歷史的經驗,民不聊生,就會暴動。
財富的分配,以歷史的經驗,皇帝的皇族的浪費,是讓民眾厭煩的一個部分。
戰爭的徵召民兵,也是人民反抗的主要來源。
官員的腐敗與賣官,那是另一個令人反感的部分。
鴉片戰爭的失敗,主要是財政,以及民心所向,已經不支持這個政府。
三,不同的角度思維
中國的發展相對於西方的發展,最大的差異就是集權的弊端,而欠缺西方民主自治的所帶來的人民安定。
日本與台灣的成功經驗,說明放棄儒家的部分元素,而吸收部分儒家思想的特質,才可以成功。不能夠全盤的接受儒家,那是不可行的。哪些是可以被吸收的儒家文化元素?值得思考。
已開發國家,大多來自歐洲世界,其次是英國清教徒的文化,這部分值得學習。
日本與台灣,其實也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