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閱讀中華文化的古籍(古代的書籍),因為小時候讀過,也覺得這些老祖先的智慧很有內涵,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安定自己的心。
所謂的中華古籍,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孫子》與佛家的書。有些內容歷久彌新,有些內容難免已經不適合在今天的時代。
有些老一輩的華裔讀書人,會把這些古籍奉為『經典』,似乎是神聖到不可褻瀆的地步。遇到這樣的老一輩長者,就順著他們,別讓他們傷心。對於下一代的年輕人,可能對這些古籍一屑不顧,也不需要指責他們的無知。很可能這些古籍,只能當古董,對未來也許沒有太多價值。
我想用一個比較寬廣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古籍。
一,從道家的思想來看,這些古籍的智慧,只是天下萬物的一部分?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們現在屬於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面對的資訊數量無限。我們必須有所取捨的閱讀。
以上列出的這些古籍,是浩瀚書海中的一部分。
這些古籍起源於春秋戰國( 2~3千年前)時代,經過2~3千年歷史,被反覆修改與融合,延伸出更多的相關著作。即使西遊記,水滸傳或三國演義,也都帶有這些古籍的延伸意義。
全世界有幾百個國家,幾千個種族,產生數十種的文化區塊,例如希臘,羅馬,波斯,阿拉伯,基督教,印度教,日本,韓國等等。這些古籍,是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所產生的,也只是這幾千個種族或幾十個主流文化區塊的作品之一。
因此,他們是天下萬物之一。物有生老病死,物盡其用後,何必眷戀?
二,這些古籍,經過2·3千年後,後人的解讀已經失去原本的文化脈絡。
這些古籍,歷經2千多年的帝王制度,加入了官方灌輸的統治思想,也加入各個朝代文人加入的思想,到了現代民主時代,古籍的解讀,不能仰賴古人的註解,也很難回溯到春秋時代的時代脈絡。有「原儒」的學派,但那也只是眾多學派之一。
我們要用當代的脈絡重新詮釋這些古籍?還是完全捨棄這些古籍?或是還原數千年前的脈絡來異中求同?這是見仁見智。
很多號稱大師的人,拿起古籍說得頭頭是道,號稱追隨那些大師的嫡傳弟子;但是他們的解釋,如何證明是跟他的老師一樣,而他老師說的誰可以證明是沒有偏差的?
獨立思考,尋找實證,就像沒有人說牛頓的運動定律依然有效,也沒有人說亞理斯多德的文章依然正確,全球有多少人堅信基督教聖經的字字句句絕對性?全球又有多少人堅信孔子老子說的是不可挑戰的聖言?
三,這幾本古籍的詮釋,因不同時代而不斷的調整。
雖然很多民族主義的考量,會訴說儒家就是完整的思想體系。或是說儒家與道家共同形成一個思想體系。或是把本土的佛家納入後,說儒釋道形成中國哲學思想體系。
這幾本古籍,並沒有現代社會科學理論的完整邏輯思維架構,歷代的名詞定義也不清楚,無法成為現代社會科學所定義的「哲學」。
何況,中國大陸引進馬克思主義75年之後,中國的哲學思想體系加入了馬克思主義,並且移出一些封建的元素。這個過程,也讓我們聯想到在漢朝,明朝,清朝的帝國霸權之下,是否這些古籍的詮釋,是帶有當時的當政者的思想因素。
因此,我們閱讀這些古籍,參考其他古人的詮釋時,必須謹慎是否參雜不同時代的思想。放到現代,我們生活中的科學文明,美式文化,日本韓國文化等,是否影響對這些古籍的解讀?
四,讀這些古籍,要學會「唯精唯一」?
關於「唯精唯一」有兩個解釋:第一是,只有專精在其中一個學派,孤注一擲。第二是,去蕪存菁,兼容並蓄而成一個整體。
這些古籍的註解,可以說各家門派都有。近代的學者如馮友蘭,高亨,錢穆,牟宗山等等,各有各自的解讀。不是學者,但自成一派的也多有。有很多人,會以「師從某一學派」為訴求,專精於其中。例如朱熹學派,王陽明學派,王夫之學派等。
但是時代在進步改變,學習策略,也可以需要在「眾多紛雜的學派中」我們要學會精煉,找出適合我們的,並學習「道生一」的觀念,掌握到「整體性」,而是在旁徵博引中,不會陷入某些前人服膺權威的「窠臼」當中。
五,讀這些古籍,要「允執其中」。孔子,老子,莊子,孫子,易經等各有所偏,要能中庸。
孔子與孟子,比較積極,但也較多理想性,與現實脫離較遠。老子與莊子,比較重視個人的昇華,對個人的心靈修養有很大的幫助,能讓他們活得快樂。孫子,比較屬於國與國的競爭,可以延伸到人際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但終究希望和平相處。
我相信每個人的需要都不同,可以在這些古籍當中取得平衡。
六,讀這些古籍,也要閱讀現代的商業與科技,才不會脫節。
過去兩年,我試著從論語,老子,易經尋找商業與科學的關聯性,我發現這是「緣木求魚」。
雖然很多學者或商業人士,嘗試把《論語》《老子》《易經》與管理學連在一起,用現代的管理學或科學,來驗證這些古籍的「博大精深」「老祖宗的智慧」。但,我們必須承認,這些連結還是不夠完整,畢竟,這些古籍,在古代並沒有「科學」或「商業」的成分下,是不會明顯的出現相關理論。
我們還是必須進修當代的社會科學與管理理論,我們可以融會貫通,但不需要牽強附會。
七,天地與我共生,萬物古籍與我為一。
這些古籍,就是萬物的一部分。
這些古籍,講述著天地與我的道理。
萬物的存在有其價值,就如同這些古籍也有存在的價值。
但沒有那個萬物,是長久當權,唯一而不可取代的。同樣的,也沒有那一本古籍,是可以長久適用,唯一而不可取代的。
用《齊物論》的觀點,不要刻意拉抬任何一本古籍的地位,也不要抹煞任何一本古籍的價值,我們試著向古人智慧學習,讓「天地與我共生,萬物古籍與我為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