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宗教
傳統宗教的作用有三個,在古代巫師解決生病與天災乾旱的問題,但是到今日21世紀,巫師不敢說可以治病,也不敢說可以阻擋風災水災了。因為明智的人不再相信宗教的力量。例如以下的大問題巫師已經無法解決了:(1)技術問題。例如,在氣候乾燥的國家,農民如何應對全球變暖造成的嚴重乾旱?(2)政策問題。例如,各國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才能預防全球變暖?(3)身份認同問題。例如,我真的需要在意世界另一邊的農民有什麼問題嗎?還是只要關心自己的部落或國家的人就好?
但宗教在21世紀卻透過身份認同問題來製造事端,宗教往往只會造成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傳統的宗教祭司,他們真正專長從來就不是降雨、治療、預言或魔法,而一直都只是詮釋(說故事)。要想當一個祭司,重點不是知道怎麼跳祈雨舞,結束乾旱,而是知道如何在祈雨舞失敗的時候找到藉口,並讓人們繼續信神,就算人們所有的祈禱神似乎都聽不到。
正是因為宗教人士太注重詮釋,一旦面對科學,就會處於劣勢。雖然科學家也會投機取巧和扭曲證據,但科學的真正意義還是在於願意承認失敗、嘗試不同的方法。正因為如此,科學家逐漸學會怎樣種出更優良的作物、研制出更好的藥物,但祭司和大師只學會了怎麼找出更好的藉口。
民眾認同宗教這個身分的裝飾,這是政治上極為重要的力量。人類的力量需要群眾合作,群眾合作又需要先打造群眾的身份認同,而且所有群眾的身份認同都以虛構的故事為基礎,而不是以科學事實或經濟必需品為根基。
好的故事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有意義(讓聽者有所渴望),有認同(讓聽者切身相關),有記憶點(聯想到聽著的痛點)。宗教家,會刻意把古代的文字,穿插在當前的事務,用古代的話來牽扯與現在事務應驗的地方。牽強,才能夠讓擁護宗教者,感受到切身相關。
1853年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日本神道教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結合了佛教儒教武士道與古老信仰,讓人民願意相信神道與天皇的關係。北韓的領導者神化,也是另一種類型的宗教形式。宗教是政治國族主義的侍女。
【思考】儒家思想就是國族主義的典範,但這是一個不能搓破的故事與信仰,也是很多傳統讀書人的鄉愁與夢想。不要說白了,適可而止。這是說話的藝術,對不同族群說不同的話。
第9章 移民
東道國接受移民/難民,是一種權利還是義務?
由於中東發生戰亂,造成許多的中東難民逃亡希臘德國芬蘭等歐洲國家全球庇護,歐洲國家應該繼續向陌生人敞開大門,接納難民嗎?但歐洲國家又擔心穆斯林信徒,對於東道國的文化價值觀無法適應,甚至影響東道國當地的居民,甚至影響其政治的穩定。5億富裕的歐洲人都無法接收幾百萬貧困的難民,那麼人類哪裡有機會應對全球文明面臨的更深層次的衝突呢?
移民的條件有四步驟:(1)東道國允許移民者進入,(2)移民者須接受東道國的價值觀與規範,必須放棄部分原來的習慣;(3)移民者被同化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稱為居民。(4)如何履行雙方的權利義務?
最困難的在於第四項。什麼程度叫做同化?多久可以被承認為國民?3年,5年,40年才可以成為國民?
還有即使取得公民資格,在就業上是否受到歧視?企業或東道國的學校社區,是否接納移民者?少數公民擔心被移民所改變其社區文化。
這其中牽涉到的是不同文化價值觀能否共存的問題以及各國的移民政策。在什麼情況之下這些難民可以成為永久居民呢?如果他們無法成為永久的居民,那他們在這個東道國的身分與地位如何獲得保障?
種族主義:看基因膚色身體特徵來判斷對方是否是同一種族的人,尤其白人對黑人容易有種族主義。文化主義:看信仰學歷或家世淵源來區分是否同一文化圈?
文化主義者的缺陷,在地人的優越感(移民一般是屬於劣勢族群),文化包容的標準不一(在地人要求移民要放棄多少傳統文化,如飲食或穿著的習慣),各人先入為主的觀念(言語溝通的敏感度)。
[思考]用比較近的例子來說明,在馬來西亞,有許多廣州人福洲人潮州人,他們早年因為明朝跟清朝的戰亂而到東南亞成為僑民,他們久而久之成為馬來西亞的國民,但是他們能保有廣州人福洲人潮州人的一些文化傳統以及價值觀,譬如喜歡考試拼好成績,這些廣州人福洲人潮州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民間的力量。對於馬來西亞的政府而言,他們希望這些人可以接受馬來西亞的文化與國家認同,但這些廣州人福洲人潮州人他們怎麼認同他們的文化與民族呢?
第三部分 失望與希望
第10章 恐怖主義 不要過度反應
如何降低對恐怖主義的歇斯底里程度?歐洲對自由和寬容的這場實驗,如果只因為對恐怖分子的過度恐懼就終至失敗,將會非常令人遺憾。這不僅會讓恐怖分子得償所願,更會讓極少數狂熱分子擁有對人類未來過大的決定權。
其實,恐怖主義是人類社會中處於邊緣、力量弱小的一群人的武器。恐怖主義究竟是如何演變成全球政治的主宰的?「恐怖主義」意圖通過傳播恐懼改變政治局勢,而不是為了帶來實質傷害。會運用這種策略的,幾乎都是力量弱小、無法對對手造成重大傷害的人。在恐怖主義中,恐懼就是主角,恐怖分子的真正實力與其所激發的實際傷害完全不成比例
恐怖分子力量實在太小,不足以發動戰爭,於是只好演場戲,希望能夠刺激對手,讓對手過度反應。恐怖分子製造駭人的暴力場景,抓住我們的想象力,再用這份想象力來對付我們。只要殺害極少數人,恐怖分子就能讓數百萬人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為了消除這些恐懼,各國政府對這場恐怖大戲也只好安排一場華麗的國力展示來回應,。
政府證明自己可以隨時隨地保護所有公民免遭暴力侵害。恐怖分子的目的在挑戰政府應對,讓政治重新洗牌,並拿到一些預料之外的王牌。恐怖主義能否得逞,就看我們怎麼反應。如果我們允許自己的想象力落在恐怖分子掌握之中,並對自己的恐懼反應過度,恐怖主義就會得逞;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想象力從恐怖分子手中救出來,並以安定冷靜的態度來面對恐懼,恐怖主義就會失敗。
各國政府應該更加小心一點,不能一看到任何持不同政見的團體就加以迫害,一心認定這些團體有朝一日會試圖擁有核武器,或者可能黑入自動駕駛汽車,把它們變成機器人殺手。雖然政府確實應該監督激進團體,設法阻止這些團體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政府在應對核恐怖主義與其他威脅的時候,力度應適當。
在反恐戰爭中,美國及其盟友不僅對全球造成巨大破壞,也付出了很大的經濟學家所稱的「機會成本」。資金、時間和政治資本一旦投入打擊恐怖主義,就不可能用來應對全球變暖、艾滋病或貧困問題,也不可能用來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帶來和平與繁榮。
第11章 戰爭: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
現在的戰爭往往因為人類的愚蠢而產生,以色列在1967年打過中東戰爭後後來就沒有再發動戰爭,蘇聯在2014年發動克里米亞戰爭後也稍微壓抑下來。因為大家都相信戰爭可以帶來的效益不大不像古代戰爭之後戰勝的一方可以取得土地跟人力的資源。
21世紀的知識與科技,並不是靠戰爭所取得的。因此攻城掠地的傳統戰爭,對於現代的國家是只有損害沒有利益,只有愚蠢的人才會發動戰爭。
[思考]1. 人工智慧機器人成為戰爭武器:未來的飛彈或無人機或無人士兵會替代真人參與作戰,這對 於科技能力較弱的國家將面臨被侵略的風險。如果人工智慧機器人被惡意的強國使用,對世界和平 造成威脅。各國政府應該合作討論如何規範人工智慧機器人的使用。
2.作者的判斷在2018年寫書的時候還沒發生以色列跟哈馬斯的戰爭,也還沒發生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當時的中美貿易戰也還沒開始。但這些後來都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