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24

Harari: 21世紀的21堂課 (20-21,反思)

 第20章 意義

身分認同與社會系統中的故事


當個人身份認同和整個社會系統以某個故事為基礎時,很難去質疑這個故事,這並非因為故事有充分的證據,而是一旦該故事崩潰,會導致個人及社會災難。

歷史上,「屋頂」有時比「地基」更重要。宗教故事的作用,就是創造這樣一個「屋頂」,讓人們集體認同。這些故事經反覆傳述後,被視為「正常」,即使包含矛盾、缺乏真相,但因為已被廣泛接受而成為「屋頂」。此時,無人敢揭露真相,因為這將導致整個故事崩潰,難以容許。


作者的例證


作者舉例說明,像《獅子王》的故事,或自己年幼時被灌輸的為以色列犧牲的思想,都是這樣的「屋頂」故事。

正統派在以色列政治中握有權力,多年來立法禁止在安息日從事各種活動。雖然無法禁止私家車行駛,卻成功禁止公共交通車輛上路。


犧牲與故事的可信度


犧牲不僅增強了人對故事的信心,還常常取代其他義務。偉大的故事多包含難以實現的理想,比如有多少基督徒能完全遵守十誡?又有多少佛教徒能達到「無我」的境界?

許多故事為了增添可信度,強調「身份認同」、「生命意義」和「痛苦犧牲感」。這些故事不需真實,只需引發情感共鳴。浪漫的愛情故事賺人熱淚卻不切實際,人們因此以犧牲來補足理想無法達成的缺憾。


身份認同與群體記憶


每個人的身份認同源自宗教和文化,並在群體記憶中塑造自我。我們以為能自由選擇未來和意義,其實是沿著既定劇本行事。

想了解自我,首先要承認「自我」也是虛構的故事,會通過心智思維不斷被重塑。這個內心敘述者常犯錯,卻少承認。


超越故事的自我認識


若想真正認識自己,不該相信社交賬號或內心的故事,而是要觀察身體和心智的實際流動。想法、情緒和欲望如風般來去,無法控制也不屬於自我。

當人們問「我是誰」時,渴望一個故事作為答案。實際上,首要之事便是理解自己不是一個故事。


痛苦與真實的認識


人生的課題在於如何超脫痛苦,而非建構虛構的故事。諸多國家和宗教的使命其實是虛幻,正如佛教所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慾望未達成即生痛苦,無我則無苦。


警惕空泛言辭


當政客的話語充滿神秘色彩時應保持警惕,尤其是「犧牲」、「永恆」、「純淨」、「恢復」等詞。當領導人談論「犧牲能恢復永恆的國家純淨」,實際上是脫離現實。保持理智的方法是還原這些空話,記住現實中的痛苦,才是追求真相的起點。


【思考】1.雖說作者勸讀者不要相信虛構的人生故事或是宗教國族故事。但是群體的力量是可怕的。他們想要聽故事,忽視真相,甚至會抹滅真相。我們也要學聰明,不要揭露真相而讓別人的信仰崩潰。

2. 作者在書中提到儒家學說,也是建立在「禮儀」上,讓人們習以為常,不要懷疑為什麼?而是照著做,久而久之,就相信而不會懷疑。甚至懷疑就是罪惡。

21 冥想

作者透過冥想來找到真實的自我。

作者認為我們是活在虛構的故事當中,我們接觸到的消息很多也是假的。真的自我只有在痛苦中可以感受,包含自己的身體五官的感覺,看到聽到摸到的往往還會穿插自己的想像,因此放空冥想,腸胃的痛覺可能才是真的(不是想像的),體會自己真實情感的恐懼憂傷,看清楚有多少是想像來的。

作者認為冥想,並不是來自佛教或特殊宗教,而不要賦予神秘面紗。靜下心來,深沈的感受那個心靈,那個不是大腦情緒的意識。

最後 啟發

1,歷史也是一堆被選擇的故事,都由當時的時空背景,但隨著時代事實與真相的改變,古代的故事不再適用於今天的世界。

2.儒家的故事,提供一個教主,聖諭與聖徒的故事,有一群人擁護這個故事,將經典視為典範,不可抹煞。真相對他們並不重要,但他們一輩子的心血怎可以被忽視?

3.很多人假借經典的名義,來詮釋自己的想法。斷章取義,以及移花接木,但目的在於自己的詮釋。

4.很多人無知,卻顯示權力的傲慢。面對不需要真相,而愛面子的人,就不需要多說。

5.人生需要意義嗎?是不是在編寫一個故事,吸引人投入國族主義,宗教信仰,或是詐騙集團?

6.靜坐,傾聽內心的聲音,小心聽到的是假新聞或是被埋入的操作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