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花時間讀完王溢嘉先生2015年寫的《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
我很喜歡他的寫作風格,因為他原先是個醫生,後來放棄當醫生,專心寫作。他的思考角度比較靈活與務實,不會是學究,也不會太偏激。
一,老子不是神,說的不一定對
他對與老子《道德經》的解讀,他不會吹捧老子多麼偉大,但就客觀的描述老子希望帶給我們的想法。他認為老子書中有些用字用詞,講的前後不一致,也許是老子希望給我們不同時間點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解讀。因此「切記斷章取義」或是拿出「一句話」就視為圭臬』。
他認為,老子書中舉的很多例子,都是『選擇性的例子』,也就是偏頗而非真理。可以在某些情況下存在,但不能作為普世真理。例如道德經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難道我們不能舉出相反的例子嗎?
二,老子說的內容前後矛盾
1章,道可道非常道,道應該很難形容。
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很大,大到無法描述;34章大道泛兮,25章,道曰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道很小,小到我們看不清楚。32章,小,天下莫能臣
那麼道到底是大還是小呢?
21章,道之為物,惟恍唯惚
14章,混而為一,復歸於無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恍惚,
到底道是看得到還是看不到?
合理的解釋是,老子希望提供我們讀者不同的視角,讓我們不要像儒家,只有一個信條。
另一種解釋,老子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版本的內容。而這本書,沒有詳細記載前因後果,造成斷章取義。
因此我們讀書,不能盡信,要有些獨立思考。
三,老子的立場是幫助統治者,還是勸戒統治者?
聖人要無為才無敗,無執故無失(64)
老子的理想統治者是勸統治者不要以「知」治國(65)不以明之,將以愚之(65)
老子勸統治者想要上要先言下,想要先要身後之(66)
要用人之力,而為之下(68)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不要壓迫人民。(72)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因此要採用殺雞儆猴的技巧,使人民畏死(74)
體察人民為何難治?因為上頭剝削太多。人民為什麼輕死反抗,因為上頭收刮過多(75)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77),這是造成人民反抗的原因
老子這本書想要告誡的聖人到底是誰?老子的立場是沒落的貴族,還是當權者的參謀?
四,老子的烏托邦是可行的嗎?
老子道德經第80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我們到底應該往前看,還是緬懷過去?隨著時代的進步,小國寡民互不往來的社會,真的比較好嗎?以前不丹因為人民封閉,社會幸福,後來觀光發達後,也變得不信服了。
作者認為人類應該求進步不斷向前看,因此對他並不認同老子的看法。這點我也贊同。
五,老子的文字具有一些前提,不能從文字片面解釋
第47章: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這段話,也是頗多爭議。作者認為老子說話說得太滿,不容易使人信服。
不是每個人都有通靈的神通,還是需要務實的收集資訊然後比對資訊,然後分辨資訊。
六,老子說反話,但不能盡信字面意義
41章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窬,大方無隅,大器晚(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這些「大A若B」的敘述,都有些果斷,也有反面意義,也是選擇性的用法。要小心。
七,老子的邏輯順序,未必正確
38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道德仁義禮,這個順序牽涉到定義的問題,作者質疑仁,就像人的天性,為何會在德之後?禮,有由衷的情理與外顯的禮節,老子批評的是最末端的禮制。
八,幾個名詞的釐清
看了這本書,啟發我想到幾個名詞的用法
(1)德
道,是一,是無,是天地萬物誕生前的母親
德,是一,是有,萬物誕生後的嬰孩狀態,具有天賦的元氣與初心,因此不怕各種外力的侵害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2)玄德
10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5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𥡴式。常知𥡴式,是謂玄德。
玄是什麼?
玄德,就是「合於一」的德。除了玄德,還有玄同與玄之又玄。
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1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善人,不善人
善人,是依循道而做的人,不善人,不依循道而做的人,這樣比較解釋的通順
27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8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9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3)襲明,微明,襲常
27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襲明,是永續不絕的智慧。(sustainable)
36章,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先興之者,欲使其驕危。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先與之者,欲極其貪心。是謂微明。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
微明,是微弱不明顯的道理。(weak)
52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襲常,是永續不絕的道理。 (sustainable)
(4)事與為的差別
57章,我無事,而民自富
59章,治人事天,莫如嗇
61章,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為,為是對下;事,事對上或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