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完整地讀完《論語》是在30多年前,當時在「天德黌舍」學習。那時候對書中的內容還懵懵懂懂,只是單純把它當作一本書來讀。因為我們並非中文系或哲學系的學者,因此不從學術角度進行研究。我們希望《論語》能帶來更多啟發。究竟該如何讀《論語》呢?
我承認自己並不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學生,反而更喜歡發想和創新。我從閱讀與探索古人的字裡行間中尋找智慧,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樂趣。在此分享幾種我自己讀《論語》的方式:
1. 一句一句地讀
• 方式:像參觀博物館,依次瀏覽展品。我讀的是朱熹的《四書集註》,逐句翻開《論語》來讀。
• 優點:可以逐句理解《論語》的內容,對書中各章節有基礎的梗概認識。
• 缺點:由於《論語》每句之間的主題並不完全一致,順序也不具規律性,因此難以形成清晰的理解。
2. 按主題來讀
• 方式:如台北故宮的展覽,將不同主題內容歸類。我讀的是錢穆的《四書釋義》,按照主題了解《論語》。
• 優點:對初學者來說,這種方式提供了清晰的背景脈絡,容易掌握全貌,方便後續深入了解。
• 缺點:錢穆基於個人觀點篩選主題,避開了他質疑的內容,未涵蓋如「孝」「利」「義」「智」等主題。
3. 借題發揮的讀
• 方式:像看畫展,看到一幅畫便借題發揮。我讀的是奉元弟子陳絅整理的《毓老師說論語》,老師上課時從《論語》一句話開始隨意聯想。
• 優點:能激發讀者的個人聯想,像解卦或解籤詩一樣,讀者能根據個人經驗理解。
• 缺點:聯想過程過於主觀,對不同背景的聽者,特別是年輕人,可能難以引起共鳴。此外,具備獨立思考的人,未必會接受這種過於個人化的詮釋。
4. 超譯的讀
• 方式:超譯是不用在意原作者的想法,而是以自己的觀點詮釋。我讀的是涉澤榮一的《論語與算盤》和田口佳史的《讀論語不必多,懂一句就夠了》。
• 優點:結合現代管理學、武士道精神等現代觀點進行詮釋,賦予《論語》新意,像與弟子對話般,發揮創意。
• 缺點:可能因過度加入主觀意識而偏離原意,聽者未必認同這種解讀方式。
5. 對話的讀
• 方式:參加讀書會,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討論《論語》。我參加過陳明哲老師與維吉尼亞大學學生的讀書會,大家討論辜鴻銘翻譯的《論語》。
• 優點:透過不同背景的人分享看法,能聽到質疑與正向解讀,讓理解更全面,真理越辯越明。
• 缺點:討論中可能各說各話,無法達成共識,甚至讓有疑惑的人更加迷惑。
6. 逆思維的讀
• 方式:我很喜歡「反者,道之動也」的觀念,每件事物都有正反兩面。逆思維可參考亞當·格蘭特的《逆思維》一書,提到我們應從「宗教家、政治家、檢察官、科學家」四種視角來看待問題,保持開放思維,不輕易下結論。
• 宗教家視角:傳統教學多以「宗教家」的角度來教《論語》,全盤接受並灌輸學生。
• 檢察官視角:批評者則像檢察官,專注於找出孔子的錯誤或儒家思想的矛盾。
• 逆思維實例:孔子的「君子小人之分」可正向理解為「培養小人成為君子」,但也可反向質疑為「貴族思想,忽略平等與民主」。
• 讀物:我讀的是黃俊傑教授的《深扣孔孟》,以21世紀的視角與孔孟對話,探討現代文明與《論語》的關聯。
• 優點:逆思維能幫助我們質疑和反思《論語》的內容,產生更多的疑問句與否定句,而不是被動接受道德高標。
• 缺點:不適合「不求知、懶於思考」或「思想禁錮、信而好古」的人。
7. 用ChatGPT的讀
• 方式:感謝OpenAI提供了免費版的ChatGPT,使我們可以用手機與AI對話。ChatGPT號稱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它的知識範圍遠超過孔子、孟子等先哲。
• 應用:我們可以用ChatGPT來與孔子對話,甚至比較孔子的思想與蘇格拉底或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學說。
• 優點:ChatGPT能快速整理出思想精要,並且不受限於學派或師承,具備相對客觀性。
• 缺點:有時ChatGPT可能給出錯誤資訊,或在某些觀點上固執己見,讀者需要自行判斷是否採信。
8. 用藝術創作來讀
• 方式:就像參觀故宮文物,我們既可以理性理解文物的歷史,也可以感性地體會創作背後的情感與時代背景。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讀《論語》,讓我們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視作有血有肉的人。
• 讀物:我讀的是森柯瀾的《為與無為》,書中強調孔子的感性面,如他在官場失意、顏淵逝世後的悲痛,或是挑食等生活細節,讓我們看到孔子作為「人」的一面。
• 藝術創作應用:通過繪畫、雕塑、歌劇或動漫,將孔子描繪成一個有情感、經歷挫折的凡人,展現他「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的無為之道。這種藝術創作方式可以讓更多普羅大眾(即孔子稱為小人的蒼生)接受並欣賞孔子的智慧。
• 優點:藝術創作能打破孔子「至聖先師」的僵化形象,將他的「真善美」以更親近的方式展現出來,讓一般人感同身受。
• 挑戰:實踐這種創作方法難度較大,但一旦成功,將為《論語》帶來新的生命力。
結語
在台灣,9月28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也是教師節。作為「斯文在茲」的後繼者,我希望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弘揚《論語》的新生機。感謝天德黌舍與明哲匯的學習經歷,啟發了我逆思維的閱讀方式,並鼓舞我持續尋求創新推廣華夏智慧的方法。
未來的《論語》傳播應視覺化、趣味化,甚至借助AI時代的工具來創新。我相信,華夏智慧需要與時俱進,適應現代需求。我還在摸索,並希望有志者與我共同努力,將這份智慧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