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哲匯第三期11月的課程中,黃維旭先生分享了他在美國半導體業投資創投的經驗,並推薦了一本書《硅谷生態圈:創新的雨林法則》。本書原名為《The Rainforest: The Secret to Building the Next Silicon Valley 雨林:建造下一個矽谷的秘密 》,由Victor Hwang與Greg Horowitt所著,於2012年在美國出版。 書中探討美國矽谷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創新中心,並提出了一套「創新的熱帶雨林法則」,希望其他國家或地區能夠依此模式複製矽谷的成功。
創新的熱帶雨林法則的核心觀念包含(1)競爭與合作的平衡:作者認為,矽谷的成功並非單純依靠競爭,而是競爭與合作之間的微妙平衡。這種模式促進了創新並帶動了技術的快速發展。(2)生態系統的構建:作者將矽谷比喻為一個「熱帶雨林」,強調創新生態系統中,各企業、創業者、投資者和政府等角色互動的重要性,只有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中,創新才能蓬勃發展。(3)對政府和科技發展機構複製矽谷模式的建議:書中提出了一個框架,協助各國政府和科技發展機構評估如何複製矽谷的成功模式,尤其是針對政策和制度層面的建議。(4)企業對創新文化的塑造:作者也強調了創新文化的培養,認為這是任何試圖複製矽谷成功不可忽視的一環。
儘管這本書出版已經12年,當時提出的許多觀點依然具有參考價值,但隨著矽谷及全球科技競爭環境的變化,某些觀念或許已經過時,某些當時的成功模式現在可能不再那麼有效,因此閱讀這本書時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維。倒是結語中的「愛與科技」這段話在語氣上有些「跳躍」,它依然是全書最觸動人心的部分,作者特別提到「愛與科技」的互補關係,認為在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應該以「愛」來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科技帶來的冰冷隔閡。愛,就是透過包容不同人種與文化的多元性,接納不同學科與信念的差異,透過建立信任與尊重社會規範,讓科技不僅僅是工具,也是一種促進人類福祉的解決方案。
一,熱帶雨林的啟發
(一)從熱帶雨林到創新生態系
雨林是一個由不同生物與環境作用所形成的複雜生態系統。類似的,創新發展的聚落也是人類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了人才、導師、資金、學術研究、商業支持、供應鏈、貿易與工商組織、教育、房地產、政府以及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
(二)農場與雨林的區別
1.農作物 vs. 野草,我們可以將農場種植農作物,象徵工業革命時期的商業模式,透過控制特定過程來生產,農夫按照SOP可以有秩序且可預見植物未來的模樣。 但雨林中的野草生長則無法預測,不確定這株野草未來的發展,而且他的環境是雜亂不整齊的。未來它是大樹還是小草?它的成長充滿不確定性。
2. 農場思維在如何高效地生產更多作物?雨林思維在如何更快速培養優質的野草?雨林中,我們可以學到的創新秘方是如何滋養這些野草,讓它們茁壯成長?
雨林公理 1:農作物極大豐收之時,就是野草最佳萌芽之際*。(p55)
(三)Profusion 與 Google 的比較
1994年,堪薩斯大學教授推出的搜尋軟體 ProFusion 曾擁有超過100萬用戶,技術優越,但最終卻被其他搜尋軟體公司併購。 問題在於他們缺乏商業運營的能力,並且缺少人際網絡的連結。後來大家看到Google的獨霸市場,Google的搜尋產品,一開始可能不完美,但是迭代後卻獲得最大的市場。這可以歸因於消費者選擇的非理性因素,人們並非僅依據理性分析來選擇一款產品或創新,而是受非理性因素影響,消費者往往無法完全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往往是受到群體的影響而做出選擇。
雨林公理 2: 雨林是自下而上建立的,並且由非理性經濟行為所支配。(p78)
(四)創新的漏斗模型
創新生態系統中包含了許多stakeholders(利益相關者),他們的各種利益與影響力,共同構成資訊與交流網絡,並驅動商業模式的發展,吸引資金與上游下游的投入,最終達到獲利的目的。
創新生態系中,看似自由發展,但商業過程中並非完全「自由」,中間存在許多障礙,可能讓商業模式(包括取得上游技術原料資金,取得下游通路,與競爭者公平競爭,取得合作者的信任,乃至獲得消費者的回饋),無法順利運行。
雨林公理 3: 我們認為的自由市場,實際上並不自由。(p81)
(五)地理疆界的限制
根據Ronald Coase在《公司的本質》中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論,減少人與人之間的契約成本,有助於創造競爭力。而雨林法則也可以用交易成本理論來解釋,雨林的企業的資源不受限於地理疆界、部門組織或語言壁壘,而是建立具有信任的現代交易網絡,以降低成本並培育創新。
雨林公理 4: 地理位置、網絡、文化、語言及不信任,會產生社交壁壘,進而增加交易成本,扼殺創新,並壓制成功的機會。(p96)
(六)社群的連結與信任
獲得信任是商業交易過程中最高的成本。 即便兩個人在LinkedIn、Facebook等平台上有完美的社交連結,若要進行合作,彼此還需要建立信任關係。 雨林的生態中,因為成員數量多,彼此朋友的朋友的連結網路發達,更容易建立信任關係。
雨林公理 5: 雨林的繁榮與成員的數量、成員間連結他人能力密切相關。(p105)
在傳統的商業交易,中間人扮演重要角色,因為他們擁有資訊和人脈。 甚至有些大型的政府投資或政策方向,也需要中間人。 在矽谷,有些「基石」與「組織」,例如CONNECT組織的跳板項目,或LARTA學院這類機構,致力於搭建投資者與創新者之間的橋樑,提供資訊透明與跳脫了中間人,讓生態系直接建立信任,達成合作。
雨林公理 6:雨林跳脫家庭與朋友的社交壁壘,建立信任。(p111)
【啟發】矽谷的創新平台,透明化的資訊交流,以及開放的社交網絡,有效打破美國東岸或亞洲東方文化傳統的「家」「世交」或「友誼」這類的社交壁壘,促進信任和合作。儒家文化強調的「家文化」,臣子先為自己的「君父家族」服務,行有餘力為「國人」「天下人」服務,最後照顧「蠻夷之邦」。這種重視親等的倫理是在建立層層的「家庭朋友」的親疏壁壘,阻礙信任的文化。
-------------------------------
參考以下資料摘要與改寫:《硅谷生態圈:創新的雨林法則》作者: (美)維克多W.黃, 格雷格·霍洛維茨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9/01語言: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