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孔子的學說淺薄而直白,西方文化界從哲學角度,認為《論語》並無任何哲學內涵,只有人倫之談,無學術價值
黑格爾對孔子《論語》感到失望,認為全書充斥著老調的文字,不如不要傳到西方得好
王先生認為要認識孔子,不能只有讀《論語》,但其他的古書不容易讀
中國的政治體制:商朝之前(氏族邦聯制),周朝(封建制度),秦到清(皇權制度)
西周(300年)封建制度穩定期;春秋(300年)禮樂崩壞;戰國(250年)各國征伐
英國也是封建制度,當時的英國大憲章,就是王在法下的作法,讓英國走向君憲制度;但中國太早結束封建制度。
儀封人:天下之無道·也就,天下將以夫子爲木鐸。木鐸,就是敲響。
#50
中國文明史第一次社會大轉型,從周朝開始到秦朝完成(狩獵與農耕半成熟農業文明到成熟農業文明,封建社會轉向專制時代,工商業活動萌芽- 貨幣出現作為商品交換)
第二次社會大轉型是從鴉片戰爭後(農業文明到工商,專制到共和),極度動盪,還沒結束
注意:「民為貴」不是說人民的地位高,而是人民的數量等同於國力
三家分晉後,趙國發出口號,只要各國奴隸加入趙國,就可以成為人民,這個政策吸引很多逃過來的奴隸,而增加了人民數量與國力
先秦時代,巫師轉換成儒者,最早的儒者是老子,老子是所有先秦諸子的源頭
#51 孔子的時代
農業社會只要工作2個月,古人生活相對是比較悠閒的,人們活得快樂
科學文明則是忙碌複雜的,科學帶來更多的生活壓力,風險也更高
科學文明。讓人們的生活作息改變,
#52 天下觀
中國的大國穩定體制是非常態的,有統一文字,有考試制度都是全球難見的
亞歷山大帝國只維繫很短時間,後來羅馬帝國也維持幾百年,而在歐洲分成數十個小國
中國是最幼稚的文明,卻最老成的
中國叫大家背四書,而由文官制度統治,這是很早成的,但也很幼稚,沒有發展自然科學
中國人逢人只說三分話,不說真話,城府高累,性情上也是老態
中國文化強調和諧,因為老年人沒力氣才講和,但西方人講求競爭
國學都是往後看,訓詁,找到古涵義;考據,找到前人所寫所說的作為依據;注疏,去注釋或對別人餓注再去注,這都是老年人的心態
#53
中國文化老成的原因
(1)黃土肥沃,孕育文化,封閉而造成農業文明
(2)黃土容易旱災,每年都有災情,但各國互相借糧
(3)黃河凶險,泥沙含量高,因此需築隄讓河水拱上成為天上河流;大家必須互相仰賴河流
(4)北疆有匈奴人是遊牧民族;黃土高原則是農業文明,依照長城作為分界,兩種文明互相衝擊。蠻族滅掉有文明的朝代,西方的周滅掉有文化的商朝;西蠻的秦國統一天下; 鮮卑族統一中原,元滅宋(魯迅說,成吉思汗不是我們的人,滅掉宋),只有26萬人口的女真族,滅掉明朝。
(5)中國的農業可耕地面積太少,但人口繁衍多,人際關係與資源的緊張
(6)封閉地貌,隔離與外在文化的交流
遠古就認為天下,就是這個封閉的空間
面對氣候風險與上下游的關係,需要有專制的帝權來統治
#54 孔子的聖人理想
原始文化的三大要素:求治,啟蒙,教規
古代西方的社會是這樣來的
求治:法老來治理
啟蒙:哲人來教育
教規:人類的各族群,為了讓所有人接受,於是僧侶扮演
在中國則重視聖人,希望聖人來扮演訂定教規,協助治理的人,但中國沒有哲人
孔子學說的核心:行周禮倡王道(恢復古制,夢見周公)這也是他的學說受到政治重要之處
孔子的學說:
禮:指周朝的禮樂制度
仁:人上,是指上面的人要照顧下面的人
恕:如心,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孝:/忠:/智:
孔子活著的時候像喪家狗,但後來被送上神壇的原因,是因為皇權專制時代,需要有教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