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4

轉型再成長,第三重點:問責與發展

 3.1 問責導向

清晰策略與SCOP障礙:問責制要求管理者具備清晰的思路,但SCOP(策略,文化,組織和人員)的問題常常阻礙策略落實。

實務與理論的差距:在2008年參與產學合作計畫時,發現企業普遍採取問責導向的績效考核系統,與學術理論差異很大。

績效考核的問題:企業往往依賴問責導向,績效與獎金掛鉤,導致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這種重視結果的考核方式,尤其在台灣公司中普遍存在。


3.2 微軟的案例

微軟的挑戰:在2000年至2014年之間,微軟錯失了手機操作系統和搜尋引擎的商機,因為公司內部各自為政,新業務難以獲得資源。

績效考核問題:微軟的績效制度以公平性和差異化分配為導向,強制分配資源導致各團隊競爭,削弱了整體合作能力。

轉型與改革:2014年,Satya Nadella 接任CEO,改革了績效制度,將重心轉向雲端業務,並改變公司文化,使其重新崛起。


3.3 獎勵過程而非結果

教育中的獎勵理念:在教育中,應該獎勵孩子的努力過程,而非僅獎勵結果。這能鼓勵孩子更加努力,建立持久的學習動力。

企業中忽視過程的現象:大多數企業只關注結果,忽略員工的努力和過程。這種文化改變困難,然而微軟成功地基於努力程度來進行績效評估,促進了文化轉型。

傳統績效管理的阻礙:傳統績效管理會阻礙人才發展領導力發展。例如,輪調制度難以實施,因為員工擔心輪調會影響績效,而主管也不願意放走優秀員工,導致員工缺乏多元經驗。


3.4 績效管理與領導力

設定目標的挑戰設立績效目標時,雙方常有博弈。員工會自動設置合理的「剎車機制」,避免目標過高而顯得不切實際。主管通常會將目標乘以1.2來確保增長。

好的績效管理:應兼顧目標達成與員工能力提升,使員工在新挑戰中發展能力。

經理的角色:績效管理應設立誘因和問責導向的目標,而不應過度干預員工工作。由於績效與獎金、升遷掛鉤,員工自然會努力達成目標。然而,這種模式不利於員工的長期發展,也削弱經理培養領導能力的機會。


3.5 發展導向

1. 目標設立與績效考核的局限

目標設定:當前的做法是設立明確的期望目標,但只注重個人績效,忽略團隊合作和助人的部分,這是強制分配的績效制度的結果。

主觀性評估:雖然理論上績效考核應該客觀,但實際上有60%的評估結果是主觀的。主管偏愛的員工,即使犯錯,也可能得到高分。這表明絕對排名有其局限性,無法準確反映個人的真實能力。

2. 員工發展與目標匹配


個人目標與公司期望:公司的期望應該與員工的個人目標相匹配,否則員工難以長期在公司發展。如果個人的興趣與公司需求不一致,會影響員工的工作熱情與成長。

提升與發展:重點應放在如何提升員工的目標與能力,而非僅僅追求績效考核。發展導向應著重於長期進步,幫助員工不斷成長。


3. 績效管理中的自主性

自主完成目標像台大電機系的課程範例一樣,員工可以自行完成設定的年度目標,而非每天打卡上班。這種方式讓員工有更多自主性,但如果過程中沒有有效的指導,可能導致與公司期望不符的結果。

經理的挑戰:經理往往不知道如何將員工的表現從80分提升到90分,再進一步到98分,這是轉型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如果經理和員工都不敢冒險,團隊將難以進步。


4. 4D架構與5P模型

人才發展工具:書中提到的4D架構和5P模型是解決問題的工具,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企業在領導力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進展。只要有清晰的結構,後續的工具應用就能有效推進。


總結

問責導向在企業中普遍存在,但其僅關注結果,忽略過程和人才發展。這種模式會影響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和員工的多元化成長。

微軟的案例展示了績效考核的弊端和成功轉型的可能性,改革績效制度能促進企業文化轉型並提升整體競爭力。

人才發展和領導力培養應該是績效管理的一部分,平衡目標達成與員工能力發展,才能確保企業的長期成功。

  •        發展導向的績效管理應注重個人目標與公司期望的匹配,並提供足夠的自主性以促進員工成長。

4D架構和5P模型是有效的人才發展工具,可以幫助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提升領導力和人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