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為劉兆岩先生的演講,加上我的補充,經AI修飾摘要的內容。綜合了創新、組織心智模式、推論過程和溝通的核心要點,強調了在創新過程中,跨部門協作、心智模式理解、推論階梯的運用和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一、什麼是創新?
1. 創新與創意的區別:
• 創新並非僅僅是創意,創新需落實到執行層面,不只是研發單位的責任,而是跨部門協作的結果。
• 例如,一家公司研發部門雖然完成了技術創新,但需要採購、產品設計和生產部門的協作才能真正落地。
2. 創新的類型:
• 產品創新:解決技術問題的創新,需要上下游供應鏈配合,通常已有明確需求。
• 商業模式創新:圍繞顧客需求進行創新,關鍵在於滿足顧客的購買意願。
• 組織創新:更高層次的創新,涉及文化改變與用戶認知轉變,例如Apple宣稱自己是改變生活的公司,而非僅僅生產手機。
3. 創新的構成要素:
• 知識(場景)+ 經驗(商業價值)+ 創意(創造力、想像力)= 創新(全局觀)
• 創新需要多層次的綜合能力,從場景知識、實戰經驗到創造性思維。
4. 學習型組織的五大工具:
• 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
•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 願景共建(Building Shared Vision)
•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5. 商業創新的加速引擎:
• 集體對焦:共同感知與戰略方向。
• 同頻對話:促進業務創新,所有人對創新目標達成共識。
• 共同信念:創造未來的信心,塑造創新文化。
6. 自我循環的創新工具:
• 場景:理解所處的情境。
• 變化:分析市場或環境的變化。
• 行動:根據場景和變化調整策略。
7. 創新中的挑戰:
• 突破性問題:涉及創新的認知邊界,需要發揮想像力。
• 關鍵問題:場景、目的和角色的明確界定。
• 有效問題:建立互動理解以解決具體問題。
• 高失敗率:創新成功率低,需承擔較高的風險。
二、實際創新案例
1. 案例一:廣告審查(Momo的供應商):
• 透過AI審查供應商發布的廣告,確保文案不違反法規。
2. 案例二:機房智慧能源管理:
• 對機房設備的能耗進行智能管理,收集設備數量和能耗資料,並進行診斷。這套系統不僅適用於大機房,也涵蓋能源調度的管理需求。
三、心智模式
1. 理解他人價值觀:
• 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和價值觀是溝通的基礎,有些人無法應對新變化,而心智模式會影響其判斷。
2. 自我與他人觀察的差異:
• 我們無法完全看到自己,但他人卻能清楚地觀察到我們,這會形成不同的認知差距。
3. Kanizsa三角形的視覺錯覺:
• Kanizsa三角是一種錯覺,即便沒有實際線條,人的心智會腦補出三角形。這展示了心智模式的差異,不同人基於基礎信念會產生不同的想像。
四、推論階梯
1. 推論階梯的七階段(Chris Argyris):
• 觀察(Observation):收集到的感官信息。
• 選擇資料(Select Data):挑選與自己相關的資料。
• 產生感受(Meanings):對資料產生的主觀感受。
• 假設(Assumption):依據感受作出的假設。
• 下結論(Conclusion):基於假設得出的結論。
• 建立信念(Beliefs):形成信念,影響以後的資料選擇。
• 採取行動(Take Action):根據信念付諸行動。
2. 簡化版推論階梯(三階段):
• 選擇資料(Select Data)
• 詮釋資料(Make Interpretation)
• 抽出結論(Draw Conclusion)
3. 推論階梯的原始版本(四階段):
• 觀察資料(Directly Observable Data):直接觀察的事實資料。
• 文化意涵(Culturally Accepted Meanings):資料中的文化意涵。
• 個體解讀(Imposed Meaning):個人對資料的理解。
• 理論基礎(Theory Used to Create Meanings):根據資料解釋的理論。
4. Butler提出的推論階梯(三階段):SOR 架構
• 外界刺激(Stimulus):環境中的刺激。
• 決策過程(Organization /Decision Process):包括選擇特點、意義賦予、假設設定、結論形成。
• 反應(Response):根據推論作出的行動。
五、辯論、溝通與深層對話
1. 辯論:
• 辯論往往帶有對抗性,雙方各持己見,互不讓步。
2. 緩和溝通:
• 使用和緩詞句將針鋒相對的情境轉變為溝通的空間,降低衝突。
3. 觀察者與追隨者的對話:
• 溝通中,有些人扮演觀察者,能提出建言;有些人則是追隨者,能放下成見接受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