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24

Harari:人類大命運~(10~11)科技數據新宗教

 五,科技人本主義及數據成為新宗教

(十)新宗教1:科技人本主義

1. 猿人有心靈而能超越動物成為智人(homo sapiens)統治世界,這是第一次認知革命。而第二次認知革命,是希透過科技讓少數菁英進化成神人(homo dues),頭腦升級成整個星系主人,包括基因工程、奈米科技、腦機介面。但目前意識心理學的研究還是聚焦在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人(WEIRD族群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 rich democratic)並不能代表全人類。

2,現在的人類因為科技的輔助,已經漸漸喪失了原本具有的認知能力,譬如注意力的降低,做夢的人能力降低,嗅覺與味覺也降低。當然全部仰賴Google導航或者Google搜尋的時候。人原本具有的尋找能力記憶能力都會都會失去。

3,科技人本主義的兩難,當人有慾望又不能滿足時候人生自己的體驗痛苦與轉成番樂才會有意義。但科技希望帶給我們更多的歡樂而沒有痛苦,譬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因為無法在一起而痛苦。如果科技給他們一人一顆藥丸,兩個人服用之後就不會痛苦也不用在一起,科技帶來的歡樂,人生卻沒有意義。科技讓身體跟大腦升級,過程中卻失去心靈,造成降級。

(十一)新宗教2:數據宗教

1.數據主義:宇宙是由資料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資料處理的貢獻。根據數據主義貝多芬的第5號交響曲股市的泡沫或者是流感病毒都是資訊流的不同形式。資本主義是分散式的資料處理是讓所有的生產者跟消費者直接相連允許他們自由交換資訊獨立做出決定因此證券交易所是人類所創最快最有效的資訊處理系統。作者提到早期的蘇聯共產主義是屬於集中式的資料處理,所有的產品定價都要回到中央來進行定價因此處理效率較差。

2,另一方面,民主選舉也是一種資訊流,候選人無法知道選民會怎麼投票,另一方面選民也不知道他所投的票會跑到哪裡去民主的選舉每四年舉辦一次,就會造成一次的不穩定,一些政策的連貫性或候選人的思考角度就不會長遠,因此在未來混沌系統中,集權國家控制數據反而有其優勢。

3,如果把全人類看成一套資訊處理系統,每個人都只是一個晶片,那要怎樣才能提升整個人類歷史的效率呢?(1)增加處理器數量(更多人口就有更多的數據)、(2)增加處理器種類(把農人工人醫生律師互動的資料都收集進來更可以增加資料的豐富性)、(3)增加伺服器連結(把美國中國不同城市都連接起來,包含經濟科技社會的資料都串接起來,就可以更豐富資料的多元性)、(4)增加連結網的流通自由度(能提升中國美國不同城市之間資料交換的頻率跟速度,才可以更即時的掌握與分析變動的幅度)

4,智人資料處理建構歷史分為四階段:

(1)認知革命:智人有能力形成部落乃至於國家,以及透過宗教說故事的力量集結成一個很大的認知網路。這是有別於動物的地方。

(2)農業革命到5000年前:農業的發明是加速人口的成長以及聚落的形成。這時候造成更多的人口也開始形成部落與國家的組織。

(3)5000年前(文字金錢)到1492年:從文字跟金錢的發明開始,人類的組織規模逐漸擴大,形成城市和王國,直到哥倫布之後才將全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的單一網路。

(4)1492年後到今天:從歐洲進入美洲在進入亞洲全球的交流構建了一個全球網路首先是船運後來有鐵路後來有飛機到後來的網際網路,資訊在全球網路自由流動,形成萬物互聯。

5,數據主義的未來將會帶給我們資訊的自由嗎?首先數據是個宗教,也就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數據的重要,因而使用更多的數據也產生更多的數據(例如在手機上,手錶上,穿戴裝置上導航上),第二持有數據的人會將數據連到網路上跟其他人分享譬如自駕車譬如自己的醫療資料,可以透過雲端的交換資料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

6,數據主義

(1)傳統的宗教說,上帝正在默默的看著你,你所說的每個字,你所做的每個舉止,你心裡面在想的,你所做的小善事或或壞事,上帝都看得一清二楚。數據的宗教說,演算法正在默默的收集你的數據,你所上傳的每個數據,你在社群網站上的行為,你開車的行為,你所做的小善事或壞事,演算法都看得一清二楚。

(2) 人本主義說,所有的經驗都發生在我們的心裡,我們要從心裡找出事情的意義,進而為我們的人生賦予意義。數據主義說,你所有的經歷都會產生數據,你要把數據上傳到資料庫,資料庫會幫你分析找出你的意義,演算法所分析的意義,可能比你自己想得還要清楚!

(3) 人本主義跟數據主義並沒有衝突,只是數據主義相信透過數據可以展現人的真實人生,而不是敘述的人生。敘述的人生是來自於個人想像的體驗,但那可能是虛構的。

(4) 人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好幾個世紀,人類從相信上帝到相信自己的經驗,這個人類的演算法是經過了長期的革命!數據主義的發展可能也需要好幾十年或者一個世紀,數據主義認為人類的經驗也可以被數據所歸納跟統計,而且可以比人類敘事的經驗還要真實。

(5)在上帝的時代傳統的宗教,相信儒家的課本聖經可蘭經以及神父們的解釋,那是那個時代的演算法。到了人本主義的時候,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接受體驗/感覺的演算法,是這個時代的做法。接下來數據的時代,這種以資料為本的世界觀,我們必須學習傾聽數據的聲音。當我們要投票的時候,不要再憑感覺,因為我們的感覺可能是被某些社群網站所操作。我們可以根據我們所得到的數據進一步多方的查證而不只是感覺。

(6) 在未來數據演算法主導的時代,我們提供的數據足夠讓演算法幫助我們更健健康康幸福,可以讓人本主義發展的更好。但同時我們也會面臨一個風險,就是這個演算法如果被駭客植入木馬程式,他將會操作我們朝向駭客所想要的方向。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人類就像宇宙資料流當中的一個晶片,貢獻著我們的數據也使用我們的數據,但我們對數據跟演算法完全沒有影響力。我們會像長毛象或者恐龍一樣消失在這個世界。,

7,如果放大我們的視野,不只是在氣候變遷或者是政治波動或者是科技對於就業市場的破壞,而是關注到未來有沒有可能機器人取代人類?基於這個思維,我們值得思考:

(1)科學正逐步聚合在一條無所不包的教條之下,也就是認為所有生物都是演算法、而生命則是在進行資料處理

(2)智能正與意識脫鉤

(3)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可能很快就會比我們更了解我們

因此在我們讀完這本書,必須思考的三個關鍵問題:

(1)生物真的只是演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資料處理嗎?

(2)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社會、政治、日常生活將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