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為改變輪(Behavior Change Wheel, BCW)
以下內容參考自Michie教授在2011年的論文《行為改變輪:一種表徵及設計行為改變介入的新方法》【來源:Michie et al., 2011】。該論文在行為改變領域引起了廣泛討論,自發表以來被引用超過10,000次,相較於經典的《自我決定理論SDT》,該論文的應用範圍和影響力更為顯著。
背景
1. 近期聽聞辛意雲的演講,啟發了關於「自我覺醒」的思考,並強調在人生策略中找到動機與目標,追求人生價值。
2. 創業課程中的思維框架可以應用於個人策略,例如自我覺察、人生目標與動機、能力盤點等,這與動態競爭中的AMC(察覺、動機、能力)框架相符,亦類似Handbrick提出的《diamond strategy》。
3. 本文將研究如何將AMC作為人生策略規劃的分析方向,並探討COM-B模型是否能提供支持。
行為改變的設計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強調以COM-B模型作為分析基礎,依據不同情境的需求對應適合的介入策略與政策工具。透過精準地設計和匹配適當的行為改變技術,能夠有效促進特定行為改變。
二,COM-B模型
COM-B模型由Michie等人基於行為構成要件(能力、機會、動機)而建立,重點在於理解行為背後的驅動因素,並設計有效的行為改變策略。
(一)構成行為的三要素
1. 能力 (Capability):指個人執行行為的技能及知識,包括體能(如力量、耐力)和心理能力(如資訊處理、自我控制等)。
2. 機會 (Opportunity):外在環境資源或條件,包括物質資源(時間、財力)及社會資源(社會支持、結構)。
3. 動機 (Motivation):引導行為的內在心理過程,包括反思動機(如意圖、計劃)及自動動機(如情緒、習慣)。
(二)行為改變的方法
改變行為需從COM-B模型中的三個要素著手:
1. 提升能力:加強相關技能,提升完成任務的能力。
2. 增強動機:提供激勵,建立信念,增強自信及正向情緒。
3. 增加機會:創造更多社會及環境支持。
(三)設計行為改變的步驟
階段一:了解目標行為
1. 確定行為問題。
2. 選定需改變的目標行為。
3. 明確界定目標行為(何地、何時、如何進行等)。
4. 分析需要改變的COM構成要素以達成目標。
階段二:設計介入策略
5. 確認介入功能。
6. 辨識行為改變技術(BCTs)。
階段三:執行介入
7. 選擇介入交付方式。
8. 選定政策類型。
三,行為改變策略
(一)九大應用
1. 教育 (Education):提供知識(如健康飲食節目)。
2. 說服 (Persuasion):鼓勵行為(如推廣抹片檢查廣告)。
3. 獎勵 (Incentivisation):以獎勵促使行為(如發票抽獎)。
4. 強迫 (Coercion):通過限制促進行為(如菸酒稅)。
5. 訓練 (Training):提供技能(如教導使用應用程式)。
6. 限制 (Restriction):設定行為限制(如18歲以下禁購菸酒)。
7. 環境調整 (Environmental restructuring):改變物理或社會環境(如禁煙場所)。
8. 示範 (Modeling):提供榜樣(如明星支持公益)。
9. 賦能 (Enablement):減少阻力,增加資源(如復健、義肢支援)。
(二)行為改變的政策工具
1. 溝通 (Communication):透過大眾媒體宣傳。
2. 指引 (Guidelines):制定標準操作程序。
3. 財務手段 (Fiscal):透過稅收或補貼。
4. 規則 (Regulation):設置行為規範。
5. 法律 (Legislation):制定法規。
6. 環境與社會規劃 (Environmental/Social planning):改善公共空間。
7. 服務提供 (Service provision):提供工作場所的支持服務。
(三)行為改變的執行要素
1. 傳遞方式:選擇面對面、電子郵件等傳遞形式。
2. 強度與時長:規劃接觸頻次與持續時長。
3. 執行者:確定執行行為改變的合適人選。
4. 受眾特性:分析受眾的需求和特質。
5. 環境配置:設置合適的執行環境。
四,介入
(一)如何提升介入效果
1. 行動目標:提升受眾理解、行動、持續性及行為質量。
2. 行為改變技術 (BCTs):
• 設定目標及追蹤進展。
• 提供行動提示及資訊分享。
• 確保行為可觀察、可重複、可分段觀察。
3. 不同健康行為可應用特定的BCT,具體建議可參考BCT-taxonomy.com。
(二)範例:英國戒煙計劃
該論文的作者曾參與英國戒煙計劃,成功運用BCTs改變抽煙者的行為。該計劃中運用了包括設定戒煙目標、自我控制能力建設、使用戒煙藥物、溝通技巧、持續互動追蹤等93項細化技術,並透過應用程式提供提示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