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24

文化思維:文華談用社會科學方式讀古書/論語

 【引言】

        讀了這麼多日本人講的《論語》,也看到很多台灣的前輩在寫《論語》,他們大多採用「推廣論語正面價值」的角度。但我們必須坦白承認,大多數人對於《論語》可能存在懷疑,懷疑《論語》是否對我們有幫助,《論語》裡面是否有很多「不合時宜」「封建落伍」的想法,很多人甚至覺得有些內容「說不出口」。我在想,畢竟《論語》是幾千年前古人的智慧,裡面有些不合時宜,但切不能因噎廢食而捨棄不讀。但我們要怎麼讀呢?

【幾種論語的讀法】

         我讀過幾種版本的《論語》,分別說明一下我的想法:

第一種是科舉考試的讀法,就是拿起朱熹編的《四書集注》,按照裡面的文字,一句句的讀,然後從中獲得啟發。我在30多年前在天德黌舍,就是拿著《四書集注》,逐字圈讀,不管有懂沒懂,就是先接受,再反思。

第二種就是聽課式的學習,就是拿起奉元書院編的《毓老師講論語》,想像在聽他講課,聽他拿起時事批評,拿起他的人生故事或歷史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去連接《論語》的句子。

第三種就是聽故事式的學習,就類似澀澤榮一的《論語104句》的方式,每一句話都帶出一段故事,用故事中的主角的經歷,來說明他對《論語》中句子的理解。澀澤榮一與毓老師不同的是,他的故事大多是他親身經歷或日本的歷史故事,我們台灣人會比較陌生。

第四種就是學校式的學習,就是聽傅佩榮老師的《論語》上課視頻,他的講解會針對每個句子每個字的意義去解釋說明,理解會比較完整,對於用字遣詞也會有比較深的理解。

第五種就是類比生活的學習,就是田口佳史說的《論語》,他就用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

         我相信每一種學習方法都有其特點與優勢,願意學習就會有收穫。

【我想嘗試推薦的讀法】

         我是個學理工與管理的人,我們受過科學實驗的訓練,對於「定於一尊」的想法往往會產生懷疑,同時相信「真理」應該是對每個人都適用。對於陳述一個事情或道理,前提需要說明背景,假設與情境。換句話說,針對《論語》所提到的「佳句」,必須有「情境背景」與「假設」,這些佳句才可以成為「大多數理性的人們」所能接受的「道理」。

         對於「感性」的人想要將《論語》當作「文學作品」,「政治口號」或是「宗教教規」,那就另當別論。否則我建議用「社會科學」的方式來讀《論語》。

         什麼是社會科學?我前幾年曾經上過許士軍老師的課,他的解釋令我非常認同。

         不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在於尋找「解釋現實世界現象的抽象理論」,理論的性質包括理論之性質:1.一般化的陳述 (generalized statements); 2. 基於假設的論述(assumption based theory),因為任何一個理論不是放諸四海皆準,而是根據假設的; 在什麼條件下,這個理論才有效; 而且不同文化會有不同的假設與論述;好比父子關係的論述,在中國, 日本,或歐洲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3.理想化的世界( idealized systems )理論是描寫一種理想的情況,但不能脫離現實太遙遠,是實驗可以達到的。4.受限於語意的解讀( limited by semantics used),例如,什麼是「公平」,就台灣的理解是人人均分;而在西方是依照能力分配才公平。就像政府稅收盈餘100元要分給國內的民眾,台灣人若有100人,就希望不分貧富,每人分1元。但西方社會則會希望根據能力與價值而做不同的分配。5.  可以被曲解的(falsifiable)。

        至於科學理論的功能,有以下四點:1. understqanding 理解,滿足人的好奇心,言之成理,讓人了解,為何天會下雨,娘會改嫁。2. explaining 解釋,分析解釋一個現象,讓人接受,ex交易成本理論,心情會比較舒坦。3. predicting 預測,讓人們可以預測未來的發展,ex 預測經濟發展,理論協助擬定金融政策。4. controlling 控制,讓人知道怎麼做,可能會有什麼結果, ex,允許墮胎可以降低犯罪率,則政策可調整。

      科學是在了解真理,用現實( reality)來印證真理, 而不是發現真理,因為沒有人可以決定哪些是真理;科學的方法,可以協助人們去理解知識,理解趨近於真理的知識。科學方法作為探討知識的方法,有一定的處理順序與流程。研究方法可以分為量化研究或是質性研究,但都不脫離以下的程序,叫做 hypothetic-deductive method (假說演繹的方法),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如果值得研究,可以根據下列的步驟來思考:

  • 1,先要定義研究的問題(research problem defined ),例如「孔子說的禮還適用在21世紀嗎?」,
  • 2,討論文獻(reference study),例如就把「孔子的禮」與「21世紀的人類行為」相關的文獻找出來,看看有沒有類似的研究與想法,類似的個案或現象;
  • 3. 發展概念的模型(conceptual model development),例如,「孔子的禮」可以分為 4種定義,這四種定義,分別從內心發起-外在制約, 可以選擇-只能服從,四個維度建立模型。
  • 4.,propositions suggested and operationalized 建議命題;讓命題操作化,對於每個名詞給予定義,例如「禮數」「禮俗」「禮節」「禮儀」
  • 5,research project designed 設計研究專案,
  • 6,field work 田野調查/實際作業
  • 7,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資料收集與分析
  • 8,proposition tested and discussed thereupon 資料檢定命題與資料的討論
  • 9,conclusions and generalizations 結論與一般化
        這是一個比較嚴謹的程序,未必每一句話每個觀念都要走完田野調查或資料分析的步驟,但是科學思考的基本邏輯是一樣的,就是要有些明確的定義,思考模型,不同角度,交互探討,才得到自己的完整觀念。

【舉例】
先進1: 1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孔子的假設:流傳在民間的一些禮樂習俗,都是鄉野的人從遠古保留下來的;官場貴族使用的禮樂,是從民間的習俗修改過來的。因此我希望保留鄉野的禮樂習俗。
孔子講的這句話,就有許多文字沒有定義清楚,「禮樂」可能可以分為三種,「古人制定但已經不合時宜的喪葬習俗」,「民間自己發展,創新的還不錯的喪葬習俗」,「古人制定,還頗有內涵的喪葬習俗」。孔子想保育的應該是後一種或兩種。
但是孔子也忽略了,有些民間的禮樂,未必適合在正式環境或是其他國家的環境。
因此這句話,可能只是孔子的片面喜好,不是真理。

子路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段話,「和」與「同」的定義不同,就會產生很多的爭辯。
這些字,都可以被曲解。
因此這句話,可能只是孔子的對仗句,讀者各憑本事去解釋,也不是真理。

子罕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這是一個自然現象,樹苗可能長不出花蕊,有些花蕊可能長不出果實。這句話的陳述是事實。
這句話的解讀就有兩種:1. 有些人有才智,但不努力就不會有成果,所以君子要努力啊。2. 有些人很努力,但是時運不濟,就是無法發揮成果,像顏回就早死啊!兩種解釋都有道理,但古代的教科書強調前者。
因此這句話,可能只是孔子看到的現象,是一句感性的話,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是真理。

述而篇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這是指孔子的釣魚與狩獵習慣,孔子的習慣是這樣,但為什麼人人都要跟他一樣呢?
因此這句話,可能只是孔子的休閒習慣,是個人的行為偏好,也不是真理。

述而38 「子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子張篇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這兩句話形容孔子的性格與弟子的行為表現,但為什麼人人都要跟他一樣呢?
因此這兩句話,可能只是孔子的行為偏好,是個人的行為偏好,也不是真理。

季氏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衛靈公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這幾句話的評斷標準,可能過於主觀,對於上中下的涵義並不清楚,如果適度定義後,應該可以做為某些應用的道理。

季氏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衛靈公27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幾句話應該可以放諸四海皆準,可以做為真理。

  【文字的解釋】
        很多讀者看到《論語》的文言文,會有語言障礙。容易面臨古文字詞的意思很難理解,不知道要怎麼解釋?需要借助前人或老師的註解。在市面的書籍,處理字詞註解,有三種方式:

  • 多方考據的註解:有些書籍將《論語》的每個文字用詞,廣徵博引,找出適合的白話註解,盡可能的列出來,希望提供讀者更多方面的理解某些文字的原意。
  • 一方大師的註解:有些書籍將《論語》翻譯成白話,用作者他認為最適合的解釋,提供一家之言。有些作者會刻意表示他的解釋是有根據的,根據某些大師。
  • 個人腦補的註解:有些書籍將《論語》的文詞解釋輕描淡寫,只用白話說明整段的意義。有時候,就是用字面的意義來解釋,顯然就是作者自己的「腦補」解釋。

        針對這三種註解,有哪些優缺點?      
  • 多方考據的註解:雖然找來古人的多種註解,考據深厚,但小心,從漢儒,唐儒,宋儒,明儒到新儒家的解釋,他們的解釋可能因派系的解釋而不同外,但基本上都延續2000年來的帝王封建思想,很難跳脫八股的解釋。優點是對於古文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多比較。
  • 一位大師的註解:這是讀者最輕鬆的讀法。但小心,某位大師必有他的想法,可能是支持某個宗教,某個思想,某個理念,未必適合現在的時代。優點是可以全然接受一家之言,輕鬆的相信大師吧!
  • 作者「體悟腦補」:有些作者可能沒有做太多考據,就憑自己的研讀,發展出一套自己悟到的心得。有時候像是在聽「胡說八道」。注意,這不是貶義詞,「胡人」旁觀者清,「八道」脫離了八股主流,可能更接近地氣。優點是讀者知道作者不是「大師」,自己也會想想怎麼「腦補」,共同學習吧!
        就拿陽貨篇25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句話,首先,多方考據,可以說出孔子具有民主思想,照顧女子與小孩子的解釋; 或是指孔子認為要重視女子與小孩的教育問題...  其次,有些大師,就會認為「女子」可能是錯字。至於不要附和封建的作者,就直接認為孔子那個時代的背景,可能就是有階級觀,或是孔子就是被太太與小孩惹毛了,所說的話。

        大家可以知道,對於2700多年的往事,我們不可能還原歷史背景,我們又何必將孔子捧為聖人,為了捧他為聖人還要學歷代的儒生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呢? 因此,我個人傾向採用社會科學的思維,假設在某些情境下,可能出現什麼註解,這個註解能從字面意思出現更好,也就是用第三種註解的方式,快樂閱讀。


  【結語】
       總之,我建議大家讀《論語》,可以將500個句子分類處理,分成5種的句子。然後把沒有意義,像小說散文,像偉人傳記的句子放在旁邊,當作休閒有空時再讀。針對看似有道理或是覺得非常有道理的句子,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讀。
  • 不需要讀的:很多語焉不詳或是記流水帳的句子,通常不需要拿出來讀。
  • 當小說散文讀:有些像前面提到,只是孔子觀察到的現象,他沒有補充說明的,大家可以自由發揮想像。
  • 當偉人傳記讀:有些孔子的行為習慣,或弟子追思他的行為,那是他的行為,讀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學習孔子的行為。
  • 在某些條件下有道理之處:有些句子,在某些情境下有道理,但某些情境下未必有道理,這需要講清楚情境,或是作出假設,否則不要輕易接受而應用到錯誤情境。
  • 明顯有道理之處:有些句子,就比較具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就值得從前後文的假設理解,並思考放入個人的行為準則中。
     針對某些條件下有道理的,或是明顯有道理的佳句,設想他們適合的情境,然後與更多人討論與驗證,讓更多人認同。對於不適合的情境,也可以思考還有哪些有道理的擴大想像?

     我也支持「輕鬆學習, KUSO 閱讀」的方式。假設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聖人,孔子也經得起「開玩笑」的話,我們試著將論語的佳句,變成有條件有情境的用詞,讀者將會更容易吸收,讀者也不必背負「聖人君子」的枷鎖,那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