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7:WYSIATI(What You See Is All That Is)
我們的判斷常被「眼前所見」左右,導致以偏概全或片面理解,即所謂「以偏概全,瞎子摸象」。在此情境下,我們的思考往往受到直覺影響,忽略真實性與完整性。
• 系統一的快速反應:系統一(快速、直覺的思考模式)基於初步印象,傾向於不完整的信息上快速做出判斷,甚至會自行填補細節。
• 框架效應的影響:我們會透過框架效應編出一套故事,使當下的信息看起來合情合理,而系統二(較慢、理性的思考模式)則常補足或支援這些記憶。
• 忽視真實與概率:我們經常忽略當前所獲得的資料真實性及其發生的可能性。例如,到達曼谷時看到交通順暢,就立即認為曼谷交通良好,未考慮當地的實際交通狀況。
Ch8:如何做出判斷?
人們做判斷時,容易受外觀或表面信息影響,且缺乏統計基礎,導致推測偏誤。
• 配對的強度效應:我們會基於外在特徵進行配對,並假設與某些量表有關。例如,僅憑某人外表預測其閱讀水平或未來成就,這種判斷缺乏嚴謹的依據。
• 心智的發散:我們容易從自身的經驗或情境出發,延伸思考。例如,有人問我TWM(台灣大哥大)的股價,我會聯想到自己使用TWM的經驗,並基於個人印象推測其股價,而非依據真實數據。
Ch9:捷徑(Heuristic)
我們在判斷時常採用「捷徑」思考,將複雜問題簡化為容易處理的版本,這種過程稱為「替代」。
• 問題替代:遇到複雜的問題時,我們傾向將其轉化為簡單、容易回答的問題,以快速得到答案。
• 例子:觀看三個人的照片時,若問題是「這三人各自的身高是多少?哪位比較高?」我們可能會忽略實際測量,而依直覺判斷。例如,認為右邊的人比左邊的人高。這是直覺答案,量尺後可能發現事實相反。
• 問題順序影響:問題的順序也會影響判斷,尤其當涉及情緒評估時。
• 例子:
1. 如果問題是「你有多快樂?上個月有幾次約會?」人們會根據當前情緒回答快樂度。
2. 若問題順序改為「上個月有幾次約會?你有多快樂?」回答者則可能根據約會頻率反思快樂度。
系統一(S1)與系統二(S2)的互動關係
兩個系統在思考中扮演不同角色,且彼此影響決策過程。
• 系統一的直覺偏誤:系統一善於快速反應,但容易憑直覺「瞎猜」,往往缺乏深思熟慮。
• 系統二的監控角色:系統二負責用記憶、邏輯和演算法去監控並驗證系統一的判斷。
• 若系統二懶惰或不足以介入檢驗,則會支持系統一的直覺反應,並搜尋更多記憶來支援該判斷。這種行為模式稱為「捷徑思維」(heuristic),也是直覺判斷中的常見偏誤來源。
小結
人類思維常受到「以偏概全」的影響,傾向於根據眼前信息快速推斷。這種過程中,系統一主導直覺反應,而系統二扮演檢視與支援角色,若系統二未加干涉,則容易產生錯誤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