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 Adner 的商業生態系思維與Brandenburg 的競合策略
在2022年Ron Adner 在台灣推出一本書《生態系競爭策略:重新定義價值結構,在轉型中辨識正確的賽局,掌握策略工具,贏得先機 Winning the Right Game: How to Disrupt, Defend, and Deliver in a Changing World》,他到台灣演講,在產業界也掀起了一陣旋風。他的生態系策略思維,在科技與創新領域,帶來很多的思考與討論。尤其在科技產業,Apple iPhone 需要上游的台積電,三星,大立光,鴻海等等數十家廠商的合作; 而這些廠商,三星在某個程度上也是他的競爭者。因此,科技產業必須關注創新生態系的平衡與轉變,同時科技公司必須在與其他科技公司或集團在「競爭」與「合作」關係中取得平衡。Ron Adner的生態系論文,值得參考:
- Adner, R. (2006).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4), 98.
- Adner, R. (2017). Ecosystem as structure: 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43(1), 39-58.
- Adner, R., & Kapoor, R. (2016). Innovation ecosystems and the pace of substitution: Re‐examining technology S‐curv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7(4), 625-648.
在探討生態系的「價值網」時,我們不容忽略的是Brandenburger 與Nalebuff 所提出的co-opetition(競合策略),競合策略的最基本精神,就是拉高對於產業的視野,不要只是著眼在一對一的競爭,而是在競爭者之外增加互補者的角色(complementors),與互補者合作以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換句話說,競合的著眼點在於把產業的餅做大,在做大的基礎上大家都有可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 Brandenburger, A. M., & Nalebuff, B. J. (2011). Co-opetition. Crown Currency.
- Brandenburger, A., & Nalebuff, B. (2021). The rules of co-o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9(1), 48-57.
作者提出的「互補者」與「競爭者」的觀念,超越了Michael Porter 只看「替代品」與「競爭者」的五力分析角度。因此,在競合策略,提到企業要成功就需要改變賽局,其中五個賽局要素(PARTS)需要考慮,分別是:
- Player(參與者):進入賽局之前,先思考你的加入對誰有利。
- Added-Value(附加價值):你的力量取決於一個殘酷問題:如果這世界少了你,會有什麼不同?
- Rules(規則):改變合約裡的小細節,能完全反轉劣勢。
- Tactics(認知):事實不重要,人的認知才是一切。
- Scope(範疇):每個賽局永遠和其他賽局連動。
基於企業存在生態系底下,尤其是高度分工的科技產業,企業面對諸多的生態系夥伴,也包含是敵是友,現在是敵未來是友,現在是友未來是敵,或是透過策略聯盟合作的競爭者,或是透過合併吃下競爭者化敵為友,這其中有太多的複雜變化。這已經超過老祖宗時代思考的簡單二分法了。
值得注意的,「競合策略」不只是應用在企業之間,也適用企業內的不同事業之間的合作。競合策略的其中一位作者 Nalebuff,他也針對如何與互補者合作,創造更大的價值提出補償與激勵的機制。或是透過將企業的不同產品線進行組合,以創造新的進入障礙。。
- Nalebuff, B. J., & Stiglitz, J. E. (1983). Prizes and incentives: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ns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21-43.
- Nalebuff, B. (2004). Bundling as an entry barrier.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9(1), 15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