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正義
在小群體可以透過公開的討論確定彼此的意見與公平的分配。但世界太大了,複雜了,很多少數人的權益會因為表決而被犧牲。
現代的全球化世界天生有一個特點:因果關係高度分化且複雜。例如,我可能就是靜靜地待在家裡,從來沒傷害過任何人,但對左翼運動人士來說,我完全就是以色列 軍隊和約旦河西岸定居點定居者的同謀。
目前整個社會系統架構的方式,讓那些不喜歡費力瞭解事實真相的人得以維持幸福的無知狀態,而想要努力瞭解事實真相的人則需要歷經諸多艱難。如果全球經濟體系就是不斷地以我的名義、在我不知情的狀況下偷走我的錢,我該如何應對?不管你是要以結果來判斷行為是否正義(偷竊是錯誤的,因為這會讓受害者痛苦),還是覺得結果並不重要,該從絕對責任(categorical duties)來判斷(偷竊是錯誤的,因為上帝這樣說),都不會讓情況有所不同。這裡的問題,在於情況已經變得過於複雜,我們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小群體的聲音或利益,在大群體中會被忽視。如何解決?(1)忽視少數,服從多數。(2)縮小規模來解決。
小心面對小群體的假消息:(1)簡化議題,反而凸顯不合理的訴求,(2)利用一個個案(例如一個弱勢的小女孩)來訴求感情,(3)變出陰謀論,來反對小群體的訴求,(4)編出一個教條,來訴求。
【思考】人權的公平性,隨著數位落差,未來的人口兩極化,無技能的失業勞工與擁有AI資產的超級 富豪。貧富不均將形成社會不穩定的禍源,而富豪的更富有及更奢華消費將會影響一般人的公平 感。各國政府及大企業的政策,應朝向兼具自由主義及社會主義平衡的發展。
第17章 後真相
宗教是一個最大的謊言。各國都在編出自己的宗教與國族故事。英國倫敦教堂Hugh 孩童被猶太人殺害的故事,謊言經過700年才被識破。希特勒說過,只要限縮重點,反覆陳述,說了一千遍就會變事實了。大企業的廣告手法也是如此。
人類一直活在後真相時代。智人就是一種後真相物種,創造並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越高,就越能發揮更多的能力。從石器時代以來,人類就是用不斷自我強化的神話來團結合作的。事實上,智人之所以能夠征服地球,最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創造並傳播虛構故事的獨特能力。人類是唯一能與眾多陌生個體合作的哺乳動物,原因就在於只有人類能夠創造虛構故事,並且把這些故事流傳出去,讓幾百萬人相信。只要每個人都相信同樣的故事、遵守同樣的法律,就能有效地彼此合作。
智人從來就不是那麼在意真相。很多人認為,如果某個宗教或意識形態扭曲現實,追隨者遲早會發現,因為其他更在意事實的對手終將勝出。只不過,恐怕這也只是另一個安慰人的神話。在實際運作上,人類合作的力量取決於真相與虛構之間的微妙平衡。
人類有這種了不起的能力,能夠同時既「知道」又刻意當作「不知道」。或者說得更精確些,人類如果真的好好思考,就能知道一些事情;但大多數時候,人類就是沒去想,所以也就不知道這些事。
真相和權力,是兩個分開的概念。追求權力的過程中,需要爭取當權者給予真相。一旦自己得到了權力,也就會掩藏真相,開始傳播虛構的故事。如果想要看清世界的真相,某個階段後就只能放棄對權力的追尋。因為某些真相(例如自己手中權力的來源)可能會讓盟友憤怒,讓追隨者傷心,讓社會和諧受到破壞。
如何走出洗腦機器?(1)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如果你總是免費得到信息,有可能你才是整個商業世界的產品。(2)如果覺得某些問題似乎對你特別重要,就該真正努力閱讀相關的科學文獻。所謂的科學文獻,指的是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由知名學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以及知名教授的著作。
第18章 科幻小說:無法逃離的母體
科學家該開始寫科幻小說嗎?是的。在塑造人類對世界的看法上,藝術的表達其實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21世紀,科幻小說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文學種類,塑造了大多數人對人工智能、生物工程 和氣候變化等的看法。我們需要好的科學,但從政治角度來說,一部好的科幻電影,價值絕對遠超刊登在《科學》雜誌。
作者舉了幾個例子,第一個是《楚門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描寫楚門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攝影棚,生活中的每一秒鐘都有上千部攝影機在對著他,每時每刻全世界都在關注著他,更不知道身邊所有人,包括家人和朋友都是演員。第二個是《黑客帝國,駭客任務,The Matrix》那是描寫人類不知不覺地被困在一個由智慧機器創造的虛擬實境Matrix中,利用他們的身體作為能量來源。當電腦程式設計師「尼奧」發現世界的真相後,他與其他被從矩陣中解放出來的人加入對抗機器的反叛行動。第三個是《腦筋急轉彎,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描寫主角萊莉腦中有五種擬人化的情緒,透過一個控制台影響她的行為和記憶。真真假假,作者凸顯我們人類的生活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大腦就是虛構的主角。
人類之所以能夠控制世界,是因為合作的能力高於任何其他動物,而之所以有那麼強的合作能力,是因為他們能夠相信虛構的故事。這樣說來,詩人、畫家和劇作家的重要性絕對不在士兵和工程師之下。
有些小說常常過度擔心機器人與人類之間可能開戰,但事實上我們真正該擔心的,是有一小群超人類精英憑借算法帶來的力量,與大量底層的手無權力的智人之間發生衝突。
【思考】作者舉出歐威爾的《1984》的老大哥嚴密監控,以及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的美好人生兩本書來說明。人類未來所需要的,不是被嚴密監控像「牢籠」的生活,也不是不愁吃穿像「天堂」的生活。人生還有「追逐夢想」以及「體驗同捆」的人生意義。
第五部分 韌性
第19章 教育: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傳統的教育體系是培養工業社會所需的人才,但已不能因應未來需要的AI人才及新技 能。傳統教育是老師教學生,學生完全不思考而順從老師的方式,已不符合未來社會需求。成人終生學習成為未來的趨勢,教育制度、師資培育、教材及教育方式都必須新規劃設計。因應時代需要,以及跨文化的多元性、跨世代的差異,而重新規劃及設計。
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創意(creativity)。
作者提議我們人類必須跑得比AI快,在AI能夠獨立操縱我們人類之前,我們需要認識真實的自己,掌握我們自己的心智與心靈,避免被演算法所操縱。
【思考】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終身學習,即使50歲的人在未來也是年輕的一輩, 我們不要輕信「前輩」講的,也不要輕易相信「專家」說的,因為當今的時代,前一分鐘的事情可 能不再適用,而改變才是唯一可以確定的不變。加上資訊爆炸以及假消息幾可亂真,獨立思考與判斷非常重要。我們不要輕易的相信「前輩/媒體/專家」說的,但是我們要謙虛的包容別人的需要與感受,寬容才是讓我們大家團結一同面對未來競爭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