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以下資料摘要與改寫:《硅谷生態圈:創新的雨林法則》作者: (美)維克多W.黃, 格雷格·霍洛維茨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9/01語言:簡體中文
------------------------------------
二,雨林中的物種
如果創業公司是「小草」(weeds),那麼在矽谷這片創新熱帶雨林中,一定存在一些關鍵人物,例如將軍與外交家,讓這些小草能夠成長為大樹。
(一)基石者(外交家)
基石者(keystone)是一種新型的角色,類似於電影製作過程中的「製片經理」或大型專案的「專案管理師」,他們具有多方面的經驗,能夠協調並整合不同領域的人才來完成任務。基石者不僅是投資人,還可以是開發者、產品經理、行銷經理、財務專家等多重角色的綜合體。
基石者具備三大特質:(p137)
1. 整合力 (Integrative):
2. 影響力 (Influential):
3. 衝擊力 (Impactful):
雨林公理 7:雨林依賴於那些能夠縮短交際距離並連接分散組織的人。(p142)
基石機構透過以下方式降低熱帶雨林中的社交交易成本:
1.打破傳統階層關係,超越社交界限,促進有想法、能力或資金的人建立聯繫。
2.促進個體之間的協作,讓他們更有效地為新項目貢獻力量。
3.協助品質關係的過濾,基石機構審查關係網絡品質,維持其可信度。
4.推廣有利於創新的行為和文化。
(二)創業者
創業者如同熱帶雨林中的「將軍」,負責指揮與調度資源,將某些小草培養成大樹,然後將大樹轉交給守成經營的大臣。創業者通常具備以下三大特徵:
1.風險計算:
2.信息整合:
3.實務經驗:
(三)其他支持角色
成功的創新不僅需要創業者和基石者的努力,還需要整個生態系統的共同支持。管理者、工程師、銷售、顧問、投資人、天使投資人、財務專員、律師、營銷專家、銀行人員、以及提供支持的朋友等,都是這個生態系的重要成員。他們除了追求經濟利益外,還有許多非經濟的動機,包括:(p149)
1.利他主義:
2.冒險精神:
3.挑戰精神:
4.競爭:
5.人脈建立:
6.友誼:
7.學習:
8.團隊合作:
【啟發】這些角色和特質組成了矽谷這個創新生態系統中的熱帶雨林,彼此協作、互相依賴,推動著科技創新與商業成功。回顧儒家文化過於重視倫理道德,重視服從天子與天命,在工商業與科技創新上,帶有較低的評價。反而是墨家的文化,強調重視興天下利,訴求兼愛跳脫「家友」的私利,重視實作與工業技術,也重視團隊精神與挑戰精神。可惜墨家文化偏向工程師思維,欠缺社交思維而無法傳承。
三,信任
創新最基本的元素是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元素是信任。 然而,人類天生對陌生人會產生猜疑,如何建立信任是個大問題。
(一)「接納他人」的情感
若想加入創新文化,人類必須克服深層的本能反應,尤其這兩股力量:(1)生理需求:人類天生對彼此有所防範,這源自過去原始社會中對陌生人或威脅的警覺。(2)大腦反應:創新行為通常伴隨冒險與無回報,屬於非理性行為,與大腦天生的風險規避相對立。(p158)
雨林公理 9: 創新與人的情緒關係密切。(p163)
(二)交易中的信任
人類的繁榮源於有能力進行交易,交換商品,而非自給自足。透過貿易,各地文化得以交流,創造了無數的商機。 舉例來說,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是中國與羅馬的皇帝需要彼此欠缺的商品,於是透過中間商人以及供應鏈進行交易,因為需求這促進了創新的發展。因為不同的需求,就會促進更多創新,並創建更多的「絲綢之路」,當中沒有安全的機制也沒有法規,參與其中的人需要承擔失敗的風險,也需要擁有不同技能與想法的人進行一連串的交易,因此中國的瓷器或羅馬的古玩,就有很高的附加價值。當不同領域的人碰撞,創造出價值的機會就越大。
雨林公理 10:人類分工越精細,系統中交易的潛在價值就越高。
(三)大腦的本能反應
恐懼是人類的天性。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害怕實際尚未發生的事情。大腦在面對潛在的危險時,會過度反應,甚至在實際並無危險時也會產生恐懼感。(p184)
大腦利用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來過濾信息的價值,決定是否信任他人。這意味著我們更願意相信與自己相似的人,而對與自己不同的人持懷疑態度。(p187)
雨林公理 11:大腦的不信任機制,幫助我們避險,卻妨礙創新。(p192)
(四)同溫層的社交網絡
人類社會中,偏見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經濟行為。高估當前事物的價值,低估未來事物的價值,並且對不同社會領域的人難以產生信任。因而與同領域的人交流,卻低估其他領域人的貢獻。(p193)
人性傾向於避免損失,而非追求收益。在虛擬世界中,儘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但我們仍然難以脫離自己熟悉的社交圈與「部落」,這使得我們的社交範圍受到限制,難以進行跨領域的交流。同溫層的心理與社會機制阻礙了信任與創新,我們需要跨越這些內在障礙,打破偏見與情緒束縛,建立更開放與包容的環境。(194)
(五)非正式的信任力量
創新的環境下,正式的法律無法有效管理現實中的事件,於是非正式的規則可填補這空白。矽谷的混亂雨林下,新創企業發展時,會自發形成一套不成文的行為準則來有效地促進低成本的交易並獲得成功。
雨林公理12: 雨林產生一套非正式的規則文化,取代地域主義,與陌生人在短期項目中高效合作。
加州的兩大著名產業—好萊塢的電影產業和矽谷的IT產業—巧合的兩者都需要創建一個環境,能夠快速組織起來共同達成某個目標(如拍攝電影或創建公司),而完成目標後,這些人員便會散去,直到下一個項目再度集結。參與同一項目的人可能此生不再見面。這種專案組建的團隊文化,是短暫而高效的。(p202)
(六)群體約束的力量
若要維持專案性短暫合作社會的穩定合作,必須對背叛者進行懲罰。即使是偶爾違反社會準則,也必須受到約束。因此,在雨林的繁榮中,須對貪婪進行約束。系統中的創新者必須學會自我約束,即為了長期的發展,放棄一些短期的利益。(p208)
雨林公理13:非正式準則讓人克制短期自利心理,而為長期共同利益而行動。
(七)超理性行為 :創業的非理性動機
從理性角度來看,創業需要高額投入,成功者寥寥無幾,可能繞了一大圈,最終回到原點,但為何那麼多人依然選擇創業?非理性的行為背後,創業者的回報可能不限於財富,可能是競爭快感、社會認同、改變世界的使命感、冒險興奮等。這可稱為超理性動機。雨林中的創新者,依賴於超理性動機的非量化收益附加到量化收益,而非正式的社會準則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創新的交易的成本低於傳統,整體的成本效益接近甚至超過量化的價值。換句話說,超理性動機,讓創新者的收益與成本達到平衡。(p222-223)
雨林公理14: 當結合社會規範和超理性動機創造的價值,超越大腦本能的恐懼時,雨林模式便得以發酵。
(八)講故事的能力
企業家就像童話中的花衣魔笛手,他們講的故事如同音樂,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透過講故事的方式,企業家能夠創造出強大的社會運動,激勵他人投入共同的目標。(p233)人類並不會被平庸的日常生活所驅使。事實上,無聊感經常驅使人們尋求更大的挑戰與變化,這種渴望是創新的重要來源。只有當人們渴望經歷生活中的起伏時,創新才能繁榮發展。(p239)
【啟發】信任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也是促成團隊創新的基本因素。如何建立信任?就是要讓人們認同一個「引起內心共鳴」的故事。例如儒家思想要建立士人對於國家/國君的效忠,其次對父母的盡孝,再來是對於家族的奉獻,再來是對於朋友的誠信,然後才是陌生人與蠻夷之邦的人。在儒家思想中信任是有親疏的差等,高低遠近各有不同。在面對網際網路的虛擬世界,以及混亂的國際社會中,有倫理次序的信任機制,是否會造成創新與合作的阻礙,就值得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