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4

轉型再成長,第二重點:知識重要,架構工具更重要

 2.1 知識與架構工具的區別

現在的學校教育多數著重於傳授知識,卻未教授使用架構工具來解決問題。

缺乏架構會導致每個人使用不同工具實施策略,容易造成混淆。例如,藍海策略和SWOT工具的區別常常被混淆。

書中嘗試將策略工具結合,幫助企業避免在策略實施中出現工具錯用的問題。


2.2 策略的5C模型

(A) 所處的環境脈絡(Contexts)

關鍵問題在於企業的未來成長來源。

三個核心問題:

1. 產業結構是否會發生改變?

2. 成長的驅動因素是什麼?

3. 數據背後的假設是否存在不確定性?

解答這些問題有助於企業建立假設和推論,無論使用何種工具都可應用。

(B) 變革(Change)與選擇(Choices)

轉型時需探討下一階段的不同點,關鍵在於價值變化及競爭優勢。

企業領導者需要描繪一個新的願景,這對於推動組織成長至關重要。

願景是一個不同於現狀的下一階段理想狀態,幫助企業決定是要「跟隨」還是「超越」競爭者。

(C) 承諾(Commitment)

資源有限,企業需要在策略執行中做出資源分配的選擇。

投入的資源決策可能會影響市場競爭態勢,必須審慎決策。

(D) 一致性(Consistency)

策略的執行需要保持與願景的一致性,通過5C模型和14個關鍵問題來指導策略方向。


2.3 執行的SPTSi架構

如何從策略轉換到執行是企業面臨的關鍵問題,SPTSi架構提出了解決方案。

Si代表成功指標,用來區分之前的S,意味著策略中的最上位決策。

在策略執行時,企業常常忽視關鍵路徑,而SPTSi架構則提供了一條系統性的路徑。

(A) 系統路徑

企業執行策略時需要系統思維,通過拆解核心元素來確保策略的全面性。例如,開設一家便利商店需要考慮商品流、物流、資訊流、金流和客流等元素。

每個流的加入讓系統更為完整,企業可用這樣的系統邏輯來拆解問題,並對應到路徑選擇。

(B) 產品思維與改變路徑

許多企業運營時以產品思維為核心,但通過SPTSi架構,企業可以在P(策略)這條路徑上嘗試不同方案,實現變革。

改變不一定需要全面革新,而是針對需要變化的部分進行調整。以跑步訓練為例,逐步增加跑量和速度訓練可避免受傷,企業變革也可以採取漸進方式。

(C) 改變展示

T代表變革成果的展示,應向所有管理層展示這些改變如何進行,並保持全公司對該策略的聚焦。

執行過程中的探索性工作不需設置具體的最終指標,而應設計過程中的進程。

(D) OKR方法的應用

SPTS與OKR方法類似,S和P對應目標,S代表策略,T代表路徑的探索與嘗試,最終結果可視化。

將這些策略和結果轉化為可視化的表格(如Excel),方便全公司管理層保持一致,減少計劃執行中的脫節情況。

(E) 持續對焦與調整

企業在變革過程中必須保持一致的對焦,如果管理者的實踐與企業期望不一致,容易導致策略的脫鉤。

通常,許多企業在3至6個月後無法實現原定計劃,因為員工常優先處理緊急事務而忽略重要且困難的任務。SPTSi將策略改變提上日程,並幫助企業保持戰略的一致性。


總結

知識和架構工具同樣重要,企業需要一個清晰的策略架構來指導實施。

5C模型提供了理解環境、變革和選擇的框架,SPTSi架構則通過系統路徑將策略有效轉化為行動計劃,並保持全公司的執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