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24

快思慢想:1~9《系統一/二》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最近重讀《思考,快與慢》,也就是《快思慢想》的簡體中文版。對於Kahneman的想法,有加深一些的理解。

第一章 系統一與系統二

我們的大腦有兩個思考系統,系統一(S1)與系統二(S2),兩個扮演不同的角色。

當我們遇到任何事情,還不需要動腦,S1會先跳出來。S2會開始警覺觀察S1,考慮是否介入。S2通常有惰性,不希望啟動思考,因為思考很浪費能量。S2發現S1已經回答問題,也不會造成身體的傷害後,就會退出。兩者運作就是這麼簡單。

第二章

從大猩猩的實驗,我們被提醒關注某個情節,人就只會關注那個球的動作,而忽略其背後的大猩猩。大腦追求節省耗能,因此,S1的直覺反應,才是人類反應的主角,做得越熟練就越得心應手,也越省力。而S2是耗能系統,很費能量,因此大腦能避免就避免。

第三章 惰性思維

當S1發現事情有些困難,需要動腦時,就會啟動大腦的S2,S2有兩個部分:(1)智力(計算)能力,例如計算34X98,或是要進行加總。(2)理性/推理,例如從現象回溯去歸納可能的幾個原因,或是整理手上有的幾個線索去演繹推論出未來的幾種可能。(p22)

第四章 聯想的神奇力量

S1會透過我們大腦潛在的prime(啟動機制),五官看到感受到的內容,就會直覺反應,這個反應我們自己可能完全不自覺的。也不會記得。這種透過聯想而激活的反應稱為associative activation (聯想激活);而這個反應會出現在生理上(延伸/表情或肌肉)以及情感上(在記憶上),稱為聯想的生理與情感的連貫性(associative coherence),也就是marvel of priming effect(啟動效應的神奇)(p35~36)

第五章 認知放鬆

一旦我們接觸(看到/聽到)熟悉感(familiarity)的東西,都會直接反應,就當作是我們記憶中的東西。It is the illusion of pastness or remebering。這也就是「謊話說久了變真相」,我們告訴別人一個假消息,多說幾遍後,假消息也會產生熟悉感,然後讓聽眾信以為真。(p45)

用詩歌,簡潔易懂的單詞,讓聽者放鬆可以聯想到他的部分記憶,讓人舒服的熟悉感,都可以讓聽者信以為真。給聽者好心情,是一個作法,讓他放鬆(不要激起S2反應),讓他感覺到似曾相似的感覺,讓他舒服(精神恍惚),他將容易對真相產生幻覺。(illusion of truth)。

第六章 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S1通常是面對normal 的事情,但若是遇到surprise驚奇(通常是我們預期的,並沒有發生;我們不期待的卻發生了。)S1會很快的分辨出來,並且尋找其可能等等因果關係。

從事情的聯想的連貫性,S1找出可能的連貫性,並進行回應。

因果關係分兩種:(1)自然性:在自然界可觀察的因果關係,大家可以觀察,也可以重複出現。(2)意向性:意向性的因果關係,每個人自己的意向造成的結果。宗教上所說的「善良的人做善事,善人死後會上天堂」這個因果關係,是透過感知的推理而來。

自然性的因果關係,需要統計推理分析,屬於S2的,但若是曾經學過或是重複出現,就會交給S1來直接反應。而意向性的因果關係,則是情感上的認同,屬於S1,不需要統計推理,S1會聯想出來直接回應。

第七章 跳入結論(jumping into conclusion)的謬誤

A bias to believe and confirm

我們發信人們,很容易相信S1 的直覺,而懶得使用統計與推理(S2).因此產生很多的謬誤(65)。聯想記憶(association memory) 導致 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誤),當我們人勞累時,精神狀態差,就容易放棄S2(質疑與思考),而交給S1 的聯想記憶。

Halo effect(光環效應/月暈效果)作者對於學生作業的批改:26個學生交兩份作業,A1,A2 這樣改完,換B1,B2這樣改,直到Z1,Z2,通常第一個作業高分,第二個作業就會手下留情。後來改為A1~Z1改完(先註記),再改A2~Z2改完,再回來檢查計算總分。這就破除了月暈效果。

wisdom of crowd(群體智慧)一群人在沒有溝通下,各自獨立做出判斷得到的平均值,會比較客觀。(比單獨一個人的判斷)

WYSIATI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眼見為憑的想法讓我們做出錯誤決定。S1聯想機制往往只會回憶被激活的部分記憶,對於沒有被激活的部分忽略不計。為什麼我們看到了,聽到了,就容易跳進結論?因為(1)我們過度自省,(2)我們接受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被說法順序所引導;(3)忽略base-rate 忽略基礎比率(統計上的大數比率)。

第八章 判斷的原則

系統一在判斷事情前會有一個基本判斷的原則(basic assessment)

例如Todorov 在人們判斷一個候選人的能力,會根據strength(力量)與trustworthiness(可信度),影響判斷,包括代表性,相似度,因果關係的屬性與樣本的可用性。這叫(判斷的經驗法則/捷思法/啟發法)judgement heuristic,根據研究,有兩個基本特性:

(1)intensity matching:強度匹配。會去找一個類似的東西,或是代表性的東西,然後來比較其強度,是否更好更壞。也會用顏色類比或音樂類比等。

(2) mental shotgun:思維發散。會根據事情的敘述,去思考發散的其他維度。

第九章 目標問題與捷思法問題

人習慣用簡化的「捷思法」來化繁為簡,用簡化的問題來替代複雜的問題

目標的問題(target question)the assessment you intend to produce 是我們想要回答的問題,因為它複雜回答,人的S1( 系統一)習慣會用簡單的問題來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是捷思法的問題

捷思的問題(heuristic question)the simpler question your answer instead,是系統一採用mental shotgun(散彈打鳥/心思發散)的方式,去找到岔開的議題來替代。例如如何解決老人被金融詐騙的問題? 替代的捷思問題:你知道我媽媽遇到的金融詐騙案例?或我個人對金融詐騙的感想。

intensity matching是指系統一,會從不同類比來做匹配。同前案例,最輕微的老人詐騙是老人只是被騙走電話,最嚴重的是老人存款都被騙走。S1 就會根據這個可能的情況而做出不同的直覺反應。

其次,情感啟發法(捷思法),當被問到「你最近感到幸福嗎?」,先問「你上個月約會幾次?」或是後面追問,可能對於聽者的情感誘發效果不同。(1)先問,聽者的感受高,回想起約會次數,就會影響第二題的答案。(2)後問,聽者將兩者分開,而不會有情感的牽絆,因次幸福感不會與約會有關係。

系統二,可以進行邏輯分析,但是往往被系統一的情感因素所引導而成為背書者。(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