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4

快思慢想:文華讀Adam Grant的《Think Again 》

亞當格蘭特的 《Think Again》這本書,中文翻譯成《逆思維》,有些over meaning! 《再思考》的觀念跟快思慢想的觀念比較接近。它的精髓在於培養人們「再思」的能力,激勵讀者在面對觀點和信念時保持開放性與批判性思考。以下是這本書的重點與反思要點,並結合《快思慢想》中的系統一和系統二的概念做比較與補充:

1. 人類的判斷與思維方式

兩種判斷方式:第一種是「觀點性」表達(comment),多基於感覺或直覺;第二種是「驗證性」結果(verified results),經過數據和證據支撐。

在日常情境中,我們更常基於未經深思的直覺來發表觀點,這類反應即屬《快思慢想》中提到的「系統一」思維。

2. 系統一 vs. 系統二

系統一:「快思」反應,偏向自我立場或先入為主的信念,傾向以表面或不完整的訊息迅速做出判斷,常基於過去經驗、偏見或情緒。

系統二:「慢想」反應,強調以邏輯、證據支持來仔細分析,但這類深思耗費精力和時間,人們通常避而不採行。

《Think Again》鼓勵我們在思考時盡量切換到「系統二」,多花心力深入驗證觀點的真偽,以避免偏頗的結論。

3. 三類常見的信息來源

未經證實的訊息:包括教師、朋友、書籍、新聞等提供的知識,這些資訊可能不正確,但常被人不加質疑地接受。

自身信念:包含個人經驗、知識和信仰,可能形成固有偏見,因為自我觀點往往難以動搖。

事實與數據:即當下被認定的真理或實驗結果,但即便是「真理」也可能隨時間和證據更新而變化。

4. 四種思維角色(面對不同觀點的心理反應):

傳道士心態:認同一個觀點後,便積極推廣,對既有信念盲目支持。例如,對於朋友提到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信徒會贊美孔子,並引述相關句子支持這一觀點。

檢察官心態:不認同時便批評、挑錯,試圖反駁對方的立場。例如,不信任《論語》功效的人會尋找批評的依據並質疑其價值。

政客心態:不想得罪對方,便採取模糊立場,迎合對方,同時悄然加入自己的觀點,以拉攏人心。

科學家心態:理性客觀地檢驗證據,透過實驗、問卷訪談等方式獲取數據來驗證觀點,客觀衡量其有效性。

5. 保持「再思」的習慣

透過再思的過程,人們學會自我反思,對自己和他人提出的觀點不急於接受,而是以批判性思考加以檢驗。

雖然「再思」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認知負荷,並非每件事都能如此深入檢驗,但在重要的決策或評估中,這種「再思」的態度至關重要。

作者提醒我們,許多「表面正確」的觀點可能帶有偏見,僅憑直覺和傳言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片面的。

6. 「再思」的應用場景

領導力與管理:在職場中,許多主管的決策是基於他人的報告或信息,而不一定經過自身深思熟慮。因此,透過「再思」,主管可以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個建議或策略,避免草率結論。

人際互動:面對不同立場時,避免以偏見和情緒反應取代理性討論,學會以「科學家」的心態去聆聽和驗證他人的觀點,這有助於建立更開放的溝通和合作環境。

個人決策: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面臨信息過載的情況。保持再思心態可以幫助我們篩選出更有價值的觀點,避免盲從於表面訊息。

7. 總結:《Think Again》的價值

這本書提醒我們,人性傾向於快速判斷,但理性思考和再三思索往往能帶來更客觀和深刻的見解。

人類的記憶和直覺很容易受到「高峰-結尾效應」影響,即更記得情感最強烈或最末端的經歷,這可能讓我們忽略過程中的細節與真相。

《Think Again》提供了改變固有觀念、重塑思維習慣的實用方法,引導我們在多變的世界中不斷更新和檢驗自身觀點,從而在職場、生活、學習中培養持續成長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