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本轉型成功(370頁)
1853年美國黑船進入東京,強迫開港口
日本的幕府與藩鎮(自治)之間的關係,不同於中國的極權
日本社會階層世襲制度;中國則是只有讀書高,讀書是為了當官發財
日本財產只有嫡長子繼承;中國則是各個孩子均分財產,財產越分來越小
日本武士道精神,武士講仁義,不會貪污,類似西方重視品德的騎士
中國士人,科舉而考上當官,當官就是要貪污,因為富不過三代
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日本人武士是世襲的,重視實際,不用讀太多書;中國文官制度,讀很多書,但是為了揣摩皇帝的意思,人麼心胸狹窄頭腦簡單勾心鬥角; 日本人少有自然風氣,而中國人思想封閉。
七,朝貢體系:厚往薄來(380頁)
朝貢經濟學,明代有110國到明朝廷朝貢,看似明朝很威風
其實「日本爭貢之站」就是日本兩個使團來朝貢,爭奪誰是真正的使團
「土木堡之戰」把明英宗擄走的,也是因為蒙古人來朝貢,明朝付不出馬錢(回賜的金額)而變相擄人勒索,後來嘉靖皇帝庚戌之爭,也是蒙古人要來朝貢,明朝不准,就來燒殺擄掠。
因此後來英國人的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第二次英法聯軍(天津合約)都是被清政府看作是朝貢,朝廷就是撥錢回賜了事
甚至咸豐還想要給予免關稅的待遇,換得英法使節不要入住北京城的條件
八,海上蠻夷不同於北方蠻夷(394頁)
八國聯軍燒了圓明園,並沒有要扶持新政權取代清朝,而是為了長久的利益,還想幫助清朝
英國人在上海代收稅收,還把稅收70萬兩交給清廷,曾國藩讚嘆這群英吉利豬,還會講信用
英國的殖民方式,採用公司化的經營,與第一代西班牙的殖民不同,西班牙在中南美洲是殺戮,在非洲是買賣黑奴,但英國則是希望扶持中國的經濟,為了他們的利益;英國在印度的做法也是扶持的方式
英國在北美的殖民造成強大的美國;西班牙與葡萄牙在南美的殖民,則造成腐敗的南美,就是兩套不同殖民思維與母國體制的差別
英國管理的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也是天壤之別
九,原來蠻夷可以創造儒家三代的理想(403)
清末很多讀書人到歐洲留學,發現民主制度真的可以實現儒家的「聖君」「民本」「小國自治」
從議院看到人民受到尊重
從監獄看到領導者對於犯錯的人的寬容
從學校看到普世教育的理想
從醫院看到仁心仁術,無差別的對待人民
從街道看到路不拾遺,灑掃進退的禮節
十,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412頁)
1911~1930年期間,中國雖然軍閥割據戰亂,但人民可以自由發展經濟,不需要被極權政府剝削,因此人口快速成長,從4.1億到5.3億人,因為經濟與衛生環境在西方的協助下大幅改善
1894年馬關條約後,清廷的軟弱,對於民間無法剝削,反而造成經濟的成長
民間資本1894~1913,從700萬成長到1.62億(12倍)
鐵路從1895~1911,從467KM到9292KM(20倍)
輪船從1895~1911,3萬噸到9萬噸
國民生產毛額從 1895~1931,42億兩到192億兩(4倍)
每人GDP從1894 ~1930,10兩到40兩
1900~1902 八國聯軍治理北京期間,要求北京居民不可隨地大小便,也設立公共廁所,進行垃圾清運,這些措施,明顯改善了北京住民的生活水準,當然這種丟臉的壞習慣,中國人不敢提出來,卻也是因為八國聯軍的關係而徹底改變了人民的習慣
十一,中國的獨特性(423頁)
(一)中央集權的做法
官僚體系發達,而與歐洲的自治傳統不同
元朝之後的中央集權,越來越失去約束力;歐洲發展出議會制度,來約束君王
(二)追求一元與多元
中國的集權訴求整齊劃一,一就是僵化的代名詞,這個地方一律種植某種作物,所有海港一律不准通商,一切「便於皇帝,不便於百姓」
中國的主要礦產,鹽糖米梁大多由國家統一管理,因此大多商品無法自由買賣
西方由於城堡各地自治,發展比較多元性
(三)自私的統治階層,欠缺公共建設
訴求儒家思想的統治階層,財政收入只做兩件事,皇帝與貴族的消費(包含陵寢的建築與祭祀),供養軍隊與官員;很少用於民生的建設
(四)週期性的滅亡
因為皇帝集權統治,沒有開源,中間層的官員貪污嚴重,加上有很多征戰,就再向老百姓徵稅,一層層剝削,到了民不聊生下,農民起義就發生了
中國的朝代就是一次次的農民起義造成動亂
新的統治階層,來自北方蠻夷之邦,靠著武力,就可以成為新的統治者
新的統治者,會與民休息,然後富強一陣子,接著又來一些昏君,就會再造成民不聊生
十二,已開發與未開發國家(431頁)
全世界,可以分為已開發與未開發國家
已開發國家分三類,(1)歐洲國家,(2)英國殖民的國家,如美國國加拿大澳洲(3)融和美國文化與儒家文化的國家,如新加坡日本韓國;共20多國,基本上是西化程度高的國家
開發中國家,包含中國,印度,埃及,伊朗,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具有傳統文化,又不完全西化的國家
未開發中國家,曾經是西班牙或法國在非洲或中南美洲的殖民地,像委內瑞拉,土耳其等
作者歸納出,造成已開發國家的主因是「清教徒文化」與「儒家文化」具有勤奮進取的奮鬥精神。
而李光耀則宣稱「新加坡的成功,是英國人的法治精神,而不是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