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孔子的身世
孔子野合,是指沒有婚配的男女雙方,可以在戶外性合(孔子父母當時是男無妻,女無夫)
孔子訴求「貴族文化」,從小就相信自己是貴族後裔
30歲被季平子用,後來是被孟孫氏推薦給魯昭公,魯昭公用孔子去洛邑學周禮
35歲魯昭公與孟孫式鬥雞,三桓打敗魯君,魯君跑難到齊國,孔子跟著跑到齊國
40歲魯昭公死,孔子回魯國,開始平民教學
50歲魯定公用孔子為官,中書宰。大司寇(最高法院長)殺少正卯,毀三都(三桓的城牆)
55歲孔子開始周遊列國13年,聲名日隆
68歲回國,冉求請求季孫子聘請孔子為國師
73歲過世
孔子是個務實的人,是在做事的人,而不是只講虛話而已。相對而言,他的學術並不多。
#56
顧詰剛(疑古學派 vs 泥古學派劉怡徵)弟子劉起紆,研究發現,孔子是在舉辦一個「喪儀或喪葬公司」,孔子的經濟平衡來自哪裡?
入室弟子72,貴族子弟;登堂弟子,貴族; 及門弟子 3000人(用來執行喪葬禮儀)。
孔子說「君子儒,小人儒」,貴族弟子做君子儒,喪葬禮儀; 平民弟子做小人儒,喪葬技藝。
晏嬰的話,提到孔子可以做喪葬收費很貴,造成很多窮人破產
墨家也批評孔子,為了喪葬,而使得老百姓耗費很多;看來孔子的教學生,賺了不少的錢。
孔子的學團,是很早的在野黨,具有影響力
孔子底下 3000人,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讀論語,是學習孔子的實操(實務從商,從政與教育)
關於孔子開了喪葬公司一事,王先生說了,但他的話的來源,可以參考這段話:https://www.163.com/dy/article/FFALLM8F0522NPOD.html
#57
儒家思想是血緣社會,重視血緣來建立社會關係
印度文化是以宗教建立種姓制度,進而用血緣來區分階級
希臘文化是以宗教為主,來建立分散每個人的共同信仰,再以法律來規範
儒家的血緣結構是「愛有差等,禮有尊卑」
父母子女最親,兄弟其次
按照親等來制定倫理,排列尊卑,叫做「禮制」,也是「宗法」依照血緣訂定的法
血緣關係,
活人:看嫡與庶,看血緣的親切與遠,庶民就是與天子不同血緣的,是低一級的
女人,出生家庭有血緣但沒有入籍;嫁出去的家庭靠小孩而有地位
死後:看五服(五種衣服)來區別親疏
泛血緣關係,
我們義結金蘭,叫陌生人叔叔爺爺,拉近關係
國民都是我的血緣,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
國與家:將孝變忠,讓原本沒有血緣關係的君臣,也需要忠心,將家擴大到國
擬血緣關係,
所有萬物都是我們的親人
非神學文化,
將祖先當作祖先神
這種血緣關係的缺點:
在血緣村子內,很多人只會壓抑,而會做作
家族中的極權結構:父親的話必對,兒子的話未說之前就已經錯了
血緣之間的的鬥爭
官僚體系的解釋能力與皇帝之間的緊張關係,
#58
相較於古希臘,農業無法擴大,而人民需要透過交易而獲得生存,於是希臘人們,不會安定的活在原居住地而到處移動,打破血緣關係;但因而打破貴族階級,而把人民分為四級,制定法律然後設立議會。不透過血緣關係,而是用宗教統攝心理,用法律規範彼此。
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忠恕,就是推己及人,要尊敬君父,承擔君父的所有要求。王先生認為這種文化就會造成「沒有競爭」「只能全盤接受君父的要求」。
孔子強調「種內和諧」避免「種內競爭」這樣才可以維持長期的穩定。「克己復禮」原本要回到周公旦,但是他想要回復到「天子君主的權利」,這在秦漢之後,就會被「極權的君王」拿來歪曲執行利用,避免「種內競爭」訴求「種內平衡」,也藉此維繫2000多年。雖然這種儒家,與孔子回覆到周禮的想法不同,也曲解孔子了,但確實被拿來利用約束讀書人階級的好方法。
孔子在今天不可行的地方:要用「種內尊卑有序」「人我之間存在不平等,根據血緣關係來享受不同權利」「相互退讓避免競爭」這種觀念想要應用在今天「人人平等」「公平競爭」的時代,已經不合時宜。
三年守制,在孔子時代可能是合理的,古人與父母日夜相處,需要三年才可以恢復。
古代的媒妁之言,是為了避免亂倫,避免同族的血緣的婚配,而產生遺傳疾病。
孔子的學說有他的時代背景,我們可能無法理解。
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是為了維護族群生存的效力。
但這種以「泛血緣關係」維繫「人類之間的關係」,造就合理性,而形成穩定和平局面,這種思想是否適合現代,值得思考。
#59
孔子的核心思想「重德」:見賢思齊,慎獨。
原始文化,農業文明是底層的文化,是維護生存的根本;進步的社會,工商文明則需要法律來維持社會的穩定。
人類文明的進展,則道德逐漸淪喪。
現在因為競爭,很多人會罔顧道德。
現在人做壞事,反而被稱頌。笑貧不笑娼。
大尺度評價,用終極評價的尺度。
孔子的文化,低智的,但卻可以穩定中國2000年。
因此,孔子的儒家可以作為「參考系」因為最底層低級,所以可參考。
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重德文化 vs 重智文化
孔子重德,尋求內在平衡,確保種內和諧,避免種內的競爭與毀滅
西方重智,尋找外在推進,訴求文明進步,卻可能帶來競爭與毀滅
(HH,但現實是,孔子雖然訴求重德,但是在群體內,只要有一個人不重德,他就會破壞和諧;或是有人口說重德,但行為是競爭的,也會破壞和諧。
(HH,西方的重智,也有人訴求道德,我們需要先假設每個人都競爭。
孔子文化,在邁向工商文明的階段,被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成員,推翻。他們幫助中國追求進步,也完成階段性使命。
現在文明進步的歷程來到高度的轉折點,進步不可能無止境,需要開始內斂。
若是將儒家文化的操作面的作法拿來直接用,例如「周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母在不遠遊」那就是糟粕。
若能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內涵的基底,取用他的核心理念,那就是精華,例如「重德」「種內和諧」這些觀念,如果還能適用且有幫助的就是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