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4

文化思維:王賡武的南方視角(下)

來自Youtube:https://youtu.be/EmmAlzWmUpg?si=u8Q0uI-WAs1EUuHJ

四、蒙古人的海軍與失敗

蒙古人來自很遠的北方, 他們雖然沒有受過孔子孟子的中華文化洗禮, 但他們為了鞏固政權, 為了掠奪更多的疆土, 他們很有創意。

 

他們發現中國的四書五經可以管理很多的讀書人,就沿襲南宋的四書五經來『以漢治漢』,他們建立行省制度,讓漢人去管理漢人。

 

他們發現南宋在長江有水師,他們知道福建與廣東都有很多漁民, 於是就成立海軍,用海軍要去攻打日本, 也前往爪哇, 中國的第一支海軍是蒙古人成立的。在蒙古人之前, 從周朝到唐宋在北方的黃河流域, 在黃河的出海口, 中原的漢人, 從來沒有成立海軍艦隊, 也從來沒有發生海戰。

 

蒙古人可能從來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但他們的冒險, 的確敲醒了周邊國家, 包含日本人, 第一次看到中國海軍來襲, 越南也遭遇到蒙古人派來的華人海軍, 緬也迎擊了, 但蒙古人都失敗了, 畢竟來自遊牧民族的蒙古人, 對於海軍是沒有經驗的, 甚至沒有打過叢林戰爭。

 

五、 南方人的視角是什麼?

王教授提到, 南方的丘陵與北方的中原, 截然不同。從地理與歷史上都有很大的差異。但欠缺完整的歷史記載, 南方人怎麼看北方。

 

北方的黃河流域, 尤其是中原, 就是很大的平原,很早就是大一統的, 也有統一的語言與文字, 也有很完整的歷史文字記錄。南方有很多山川, 河流的支流, 將人們切割成很多的部落, 每部落之間的語言都不太相同

 

不像北方的中原, 很容易透過軍事的力量控制整個平原; 南方的丘陵與分散的部落, 除了幾個三角洲之外, 要完全控制是困難的。

 

東南亞的情況也類似中國的南方, 在河流的出海口的三角洲, 就是一個一個小國家, 緬甸, 泰國, 柬埔寨, 越南, 廣東, 福建, 河流的出海口, 就是那一條河流的貿易中心, 同一條河流, 自然形成了一個語言語系, 同一條河流也形成一個商業的生態。

 

掌握出海口的三角洲, 基本上就是掌握這條河流; 因此在幾百年前, 中原的漢人來到南方, 就是控制河流支流交會的大城市, 控制大城市就視同控制這條河流的命脈, 也就不用深入河流支流的上游。即使在東南亞也是, 就把幾個主要三角洲的城市,讓他們歸順, 願意朝貢, 就視同整個河流區域都歸順了。畢竟, 不同河流之間的部落, 彼此間要完全征服對方也不容易, 只要控制支流中的三角洲城市就達成目的。

 

因此, 明清時期, 他們讓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人臣服於漢人, 建立中國城, 他們就視同上游的雲南人也臣服了, 就認為越南是中原的屬地。

 

鄭和下西洋七次, 其實鄭和就像上面說的, 來到了越南, 來到了馬來西亞, 看到當地的人臣服, 當地也有華人, 就視為收服了藩屬, 也歡迎當地的華人回到中國進行貿易。當時的南海上沒有敵人, 中原的人就來到港口就停了, 宣揚國威後就回去了。然後,明朝與清朝, 就鎖住海疆, 直到歐洲人敲門前, 沒有再出巡。

 

明清的中原人或北方人, 對於倭寇, 只是防禦, 而不去追究海上貿易的原因; 他們就以海為界, 不再主動離開海岸線。但他們歡迎海外的船隻來進行海上貿易, 明朝後期到清朝, 他們放任海上貿易, 也讓外國人在東南亞進行貿易。

 

中原的統治者, 還是關注北方的外患, 官方不願主動成立海軍對外擴張, 甚至限制民間的海外貿易, 但是海外貿易的利潤卻吸引很多民間的私人交易。

 

孔子為主流的中華文化, 是以北方為主的, 是訴求士農工商, 商人的地位是低下的。讀書人, 讀書的目的, 就是要從政, 而不是經商。

 

南方人很多人在稅的要求下, 發現透過海外貿易可以獲利, 就投入海上貿易, 很多人在旱災水災中無法繳付嚴苛的稅賦, 只好選擇移居東南亞

 

在明朝動亂的朝政, 文人之間互相迫害,很多南方的文人也選擇放棄孔子主流的聖賢文化,而是面對人生生存的商人文化。與是很多有進取心的南方人, 選擇冒險, 也看到很大的機會在大海。

 

清朝的滿族統治,讓很多不願意接受異族統治的華人知識分子, 選擇前往日本或東南亞。清末動亂, 南方人有的選擇加入革命行列,有的則選擇逃難到東南亞; 民國初年、日本入侵到國民黨被打敗, 更多的南方人前進海洋, 來到其他的國家,成為海外華人。

 

來到東南亞的華人, 他們脫離了帝制,擺脫了傳統孔子的中華文化的束縛, 也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文化,接觸西方殖民地所帶來西方文明。

 

他們在東南亞, 也接觸到民族國家獨立的興奮, 擺脫被西方人欺負壓制的不舒服。他們感受到這些被殖民國家人民的榮耀與自豪, 也希望看到自己祖國『中原或江南的那個國家』可以進步與現代化。

 

這些南方人, 存在的矛盾是,『國籍是東南亞的某個國家』但『文化則期待是中華文化的認同』。

 

六,海洋經濟起飛

從18世紀哥倫布之後, 全球的海洋開放了,在二次大戰之後, 東南亞的國家獨立了, 因此東南亞各國, 佔領了自己的海洋的港口與地位。

 

海洋經濟的潛力很大。這是站在『中原』的人所秉持的北方人思維,以及『學而優則』的孔子輕視商人思維所沒有看到的。

 

從秦漢帝國到明清朝廷, 對於海洋經濟,只能說沒有主動出擊的策略, 或是說根本不在『朝廷』的規劃中。直到2013年的帶一路』策略, 這是『中原的人』第一次踏出北方人的思維, 走向南方人的視角。

 

第一步,要與南方人一起重視海洋經濟,第二步,要有海洋中的據點,第三步, 要有強大的海軍。

 

海洋經濟的思維,需要政治力量的支持,開放的海洋經濟政策, 海洋外交, 以及海洋的軍力為後盾。

 

但中原的大多數人, 距離海洋很遠中原人的思維, 仍然強調2/3 的邊界在陸地, 陸地上的鄰國有14個, 這些鄰國有很多的紛爭, 也不友好, 需要防禦排解;  1/3 的邊界在海洋, 但海洋是個屏障, 不會有人從海邊來騷擾。因此資源的分配, 可能還是會分配在陸地上。

 

必須注意的, 東南亞10個國家, 他們曾經被西方列強殖民過, 也曾經向『中原的帝國』臣服過,但他們並不認為他們信奉的是『中華文化』, 而是由他們自己的『本土文化』, 他們想要再被美國, 中國或日本所殖民與主導, 他們也會更加重視他們在南中國海上的權利。

 

東南亞國協(ASEAN)並不想被美國或日本所主導, 但美國似乎在引導印聯盟。ASEAN雖然在一起,但別期待他們會統一在一起, 十個國家是不可能統一的, 歷史上沒有, 未來也沒有。但他們會團結一起對抗外來的大國。

 

ASEAN 有8個國家圍繞南海, 有多個國家與中國陸地接壤,中國必須審慎解決這些鄰國的問題。

 

在東南亞的華人, 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南方的華人』國籍與『生活在中原的華人』不同,他們的文化,不論新加坡華人文化, 馬來西華人文化, 印尼華人文化,都與北京的華人或傷害或廣東華人的文化不同,這麼多華人的文化, 必然有共同的『中華文化』的元素,但也有各自生活數十年或數百年發展出來的差異。這些文化的差異,不需要也不可能去要求一致,也不要企圖融合,只能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 在異中求同,理解後產生互相的助力至少可以化競爭為和諧,共同創造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