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24

艾思維:《Rainforest:建造下一個矽谷的秘密》心得(3)

參考以下資料摘要與改寫:《硅谷生態圈:創新的雨林法則》作者: (美)維克多W.黃, 格雷格·霍洛維茨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9/01語言:簡體中文

-----------------------------------

四,雨林的規則:作者列出7個主要的法則。

Rule #1: Break rules and dream. 打破成規,追逐夢想

Rule #2: Open doors and listen. 敞開大門,傾聽他人

Rule #3: Trust and be trustworthy: 信任別人,也值得被信任

Rule #4: Experiment and iterate together. 嘗試實驗,並不斷重複

Rule #5: Seek fairness, not advantage. 追求公平,而非佔優勢

Rule #6: Err, fail, and persist.  犯錯失敗,然後堅持毅力

Rule #7: Pay it forward. 捨得付出,幫助他人

五,如何建構一個雨林?

就交易與信任的本質,在人們意識到自身利益得到保護之前,交易往往難以達成。歸根結底,交易成功的核心在於信任。創新中的最大瓶頸不一定是經濟預期、技術品質或客戶需求,而是雙方之間巨大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若能縮小社會距離有助於營造信任,並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

從經濟角度看,在一個混沌沒有秩序的雨林中,無序的互動(promiscuity)可以促進創新並孕育新想法和新關係。而機緣巧合(serendipity)往往能建立富有成效的關係網絡,而這些關係並非事先計畫好的系統化模式。

(一)雨林與工廠的比較

為了說明雨林制度的建立,我們參考工廠品質制度的典範戴明制度來說明。工廠是一個重視SOP的環境,因為所有的產品即將進入標準化的製造流程,所有的原物料與作業人員都已經就緒,為了追求效率,也可以預期產出的結果,因此可以符合待命的制度。反之,雨林的創新是未可知的,資源與流程也還在摸索中,因此兩者具有相同與不同之處。

1. 相似之處與重要區別

   戴明的理論專注於標準化的系統管理,以提升企業的產出品質。而雨林理論既吸收了戴明的觀點,又與之不同,適用於創新的生態系統管理。戴明模型適用於已穩定企業的生產擴展,如大農場經營模式。雨林模型則適用於早期創新階段,適合產品未成形或企業尚未建立之際。

2.文化變革的理念

戴明強調「瑕疵零容忍」,而雨林則倡導「容忍錯誤」。戴明希望流程環節的減少阻礙與摩擦,而雨林則追求建立信任與公平。戴明理想中的企業追求展示卓越的優越感。而雨林模式則激發人們的內在動力去追尋夢想。

(二)雨林畫布

類似商業模式有一個商業模式畫布,透過一個框架方便讀者參考,以建構所需要的相關因素,而有完整的系統思考。系統中,最重要的是人,不僅要構建相關利害關係人的能力,也需減少限制人們互動和合作的束縛。

作者提出雨林畫布的構想,透過繪製創新生態系統,包括地區、社區、企業等。作為對於雨林的分析工具,以確保針對正確的問題進行討論。在雨林畫布中,可以畫出雨林所需要的軟體與硬體架構:

1.硬體(四大支柱)

  雨林配方的基礎為人、專業、資源和政策。包含所需要的各種人力,專業技術,相關資源,以及政府的政策。政策包含人才教育、專業培養與聚落、資源(含資金)的配置和創新法規配套等,這些都是創新生態系統的關鍵。

2.軟體(創新文化的五大支柱)

1.多樣化:系統內人才的多元性,如何促成人們之間的「緣分」發酵。

2.超理性動機:人參與創新的超經濟利益的動機(如競爭、挑戰、冒險)等。

3.非常規的社會信任:如何營造陌生人之間,跨越社會障礙,建立信任。

4.雨林規則的建立:如前一段提到創新者之間七個社會準則:(1)突破規則追求夢想;(2)敞開大門、傾聽他人;(3)信任與被信任;(4)實驗與迭代;(5)尋求公平而非優勢;(6)容許錯誤、堅持不懈;(7)捨得付出,樂於支持。

7.規則的靈活性:社群靈活調整規則以適應變化。 

在下面的雨林畫布中,可以看出幾個主要思考的 8 大項目:領導者,利害關係人,框架,資源,行動,接觸,角色模式,基礎建設/能力/社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