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從個人角度,有四種思維模式。接下來第二部分:關於人際溝通,也會有四種模式,大家就拿和小孩子或家人的互動為例子,你想想你是傾向那一種角度,大家先不用說出來。我們一樣等到我引言一部分之後大家再來討論。在書中,作者就提到我們再跟其他人互動的時候或溝通的時候,往往也是會有這四種的思維模式。
作者提到我們跟他人的互動,有三種互動的模式:戰爭,辯論,跳舞。
人際溝通最不好的情況就是戰爭,你說你的對我說我的對,兩個都是傳教士,一個是猶太教,一個是伊斯蘭教,說不老,無法溝通,就只好打仗辱罵批評。你想想你跟你的部署,或是你的孩子,或是你的老婆,是否曾經發生過這種劍拔駑張的狀況?
人際溝通的另一種情況,比戰爭好一點,就是辯論,兩個人都是檢察官或律師,就在法庭上公開的爭辯。雙方都可以舉出很多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是對,但是也都在批評對方的錯。這種的辯論,最後的結果是只有一方獲勝,也可以叫做零和的遊戲。
辯論的另一種情境,就是兩個政治家的辯論,就像中國跟美國的貿易戰,彼此各有彼此的政治立場與主張,各說各話。但是政治家的辯論相較於檢察官與律師的辯論,比較好的是可以找出第三個選擇,或是政治的協商的妥協。
那麼科學家的辯論就比較客觀嗎?雖然科學家應該是實事求是。很多科學家,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傳教士的思維或是檢察官的思維。作者舉例來說,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大家認為iPhone是他發明的,是嗎?其實,當賈伯斯推出iPad的時候,他的員工來跟他建議我們要不要做一隻手機,把iPad功能融合到手機裡面去?賈伯斯的第一個反應說,這是他聽過最愚蠢的想法。
大家都認為愛因斯坦是個天才,大家也都知道他的相對論對光電效應有突破性的見解。但愛因斯坦對於量子力學,則抱持「檢查官」的思維,反對的態度。當時的科學家波耳首先提出量子,愛因斯坦及其擁護者持續用「檢查官」心態否定量子力學的研究結果,愛因斯坦認為有一個遠距鬧鬼(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是一種隱變量存在。他們專門挑剔,指出很多學者的研究有那些條件沒想到,或是其研究只是特殊情境。1964年貝爾提出「貝而不等式」來說明愛因斯坦的假設,並要證明這個不等式不存在。克勞澤等學者從1969年就要証明「貝爾不等式」不存在,在1972年有學者証明量子力學的存在,但持續被否定。直到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75歲阿斯佩,79歲克勞澤及77歲蔡林格,証明「量子糾纏,驗証貝爾不等式不成立」。才推翻愛因斯坦的理論。
辯論,往往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作者提出,即使拿出數據,別人也不一定接受。
因此作者以疫苗為例,醫生可以向傳教士宣揚疫苗的好處,護士可以向檢察官一樣挑出不打疫苗的質疑,政府可以邊派出各種理由或者是獎勵的措施來鼓勵民眾施打疫苗,科學家也可以用數據證明,打了疫苗之後的保護力有多高。但以上的這些做法,在某些情境上是可以說服得了部分的人,但有些人也難以口服心服。
作者認為要讓一個人口服心服,最重要的是要他自己做決定。因此在人際溝通上,這四種的思維都有他的一個局限性,在某些情境發揮的作用,有些時候也未必竟然。那怎麼辦呢?作者提出了動機是晤談的方式。就是採用引導的方式,不要爭辯理由,就像跳舞的時候,不要踩到對方的腳趾頭,用相同的節奏來跳舞,讓對方說服他自己。因此就是提出開放的,用反應式的傾聽,引導對方思考跟回答。
好了,這就是第二部分我的引言,我也在想作者說的就是對的嗎?可以聽看大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