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傑 (2020/3/25) 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從50個課題切入,看懂歷史發展的脈絡與邏輯,日出出版
一,作者勾勒出幾條歷史的脈絡(16頁):
1.中華文明不是最早的文明。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國,印度,中東,埃及,其他的就小很多,希臘羅馬文明後來逐漸發展成現代文明,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前3500),埃及(前3000),印度(前2500),中國二里頭(前1750)。中國的文明與這些文明是聯通的。中國人DNA來自東非,原生的北京猿人,陝西藍田人,雲南元謀人,早就滅絕了。
2. 非常早熟的文明:中國文明比西方更早出現封建制度,秦朝的郡縣制度/漢代之後的文官制度,這是使他大一統數千年的基礎。這些制度相較於春秋戰國之前,使得思想發展全面停滯。
3. 秦與清,是兩大巨變,中間2000年的政治形態沒什麼改變。秦之前是採用宗族的封建制度,秦朝改為郡縣制度。清朝之後改為民主共和制度。
4. 從秦到清朝,朝代的更迭,來自於農民起義,不斷循環的農民起義造成內部的動亂,外族進來收復統治。每個朝代更迭後,皇權越來越大,相權越來越小,專制越來越明顯。
5,邊陲的種族,入住中原取代原本的統治者,這個脈絡一直不變(鮮卑的北魏,契丹的遼國,女真的金,蒙古的元,滿洲的清),唐朝皇帝可能帶有鮮卑血統。
二,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明顯不同(46頁)
造成中華文明的許多物種,最早起源於中東或中亞,包含青銅器,牛羊馬小麥等都是來自中東。
但中華文明的家庭觀,鬼神死亡觀,則是不同於中東人或希臘人。
希臘文明,在海上搏鬥,因此要很早與父母親切斷關係,獨立出去。希臘神話很多弒父。
中國的農業社會,需要安定,因此需要敬老尊老。中國古代很多為了繼承而殺子。
兩種文化,反應一種為了家業傳承政權穩定而殺子,另一個則是重視個人抵抗權威而殺父。
西方在羅馬帝國時代,人民是羅馬人的奴隸,但是羅馬帝國瓦解後,形成很多小的自治城市/城堡,自治的結果,有自己的軍隊與自給自足,在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信仰下,人民雖然吃的肉沒有中國唐宋之前多,但農奴還是可以有過的不錯的生活。
在宋朝之前,中國的GDP比歐洲高,但元明清之後,中國農民的生活比歐洲差。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元明清禁止商業活動,商業活動都必須由官府所經營,或是依附權勢才能從商(非市場經濟,而是權勢商人)。
三,夏商周,與儒家的理想
1. (54頁)中華民族的融爐,總是從蠻狄入侵中原,統治中原,原本的中原人就沈默地成為臣民
夏朝來自中原,商朝來自東夷人信鬼神,周朝人來自羌狄人,為了合法性而宣稱天命,的天子。並且用血緣與戰功進行分封。
周朝制定的禮教,其實就是貴族精神,現在看來可能是迂腐,但就是哪時候人們的信仰,就像子路死前正冠,宋襄公等楚軍渡河才開始作戰,最後被打敗。
2. (95頁)春秋戰國,各家思想都希望統一,只是統一後採行的制度見解不同。儒家希望恢復周朝的制度。老子希望小國寡民,無為而治。墨家希望統一後,人人皆同等(尚同)。法家希望走向集權。法家顯然最後佔了上風,而且極權的效率確實可以累積武力與較強的戰鬥力。
(102頁)原先周朝是小共同體,也就是小邦國,那是一群熟識的人們組成的小國寡民,因此彼此間互相相信,也互相認識,因此路不拾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顯然小國寡民容易形成天下大同的理想。
彼此間建立在血緣關係,但後來大一統之後,變成郡縣制度,人們是會移動的,而且變成大共同體,而且就會造成陌生人住在身邊鄰居。信任就會少,也因此就要有法律或公約來規範。
儒家的禮,是建立在彼此的血緣與共識上,對於陌生人,就需要制度來規範。陌生人只有短暫的關係,是否受同樣的禮就會差異。
3. (111頁)儒家,其實想要恢復周朝的禮,恢復貴族精神,重視人民的生活。但是完全被法家思想所打敗,法家不要禮,不要貴族,要把人民弄窮弄愚笨才好管理。秦朝就是靠這個才起家,也因為秦朝不是貴族,沒有傳統禮的約束,才能打敗一切。
儒家在周朝之前尚未出現,儒家沒有經典,因為孔子的理想就是回到周朝的禮節,就是看禮記;希望恢復周朝的小國寡民的制度,根據血源來治理。每個人都忠於自己的家族,盡孝道。
4.(128頁)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法家的三綱五常,從四書五經中找到文字來支持。其實就是用儒家思想來偽裝,來合理化皇帝的極權。這是在秦始皇之後,漢武帝發揚大集權主義的升級版。
四,中原這塊大地上的政權更迭,三次大分裂與大統一(169頁)
中國歷史的三次大分裂與大統一,統一的基礎在於農業社會的穩定,祖先崇拜制度與血緣的信仰,固型文字的方便溝通,儒家思想對讀書人作為中介幹部的統治。
統一:夏商周(西元前1750年到
分裂:春秋戰國500年(思想開放的時代)
統一:秦漢
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 300年(民間思想,佛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普及的時代)
統一:隋唐帝國(探討起來都是鮮卑族的傳統,鮮卑族來自東北胡人,採用貴母賤父傳統,父親死了兒子繼位要娶母親)
分裂:五代十國宋遼金 300年(文化藝術輝煌的時代)
統一:元明清(採取奴隸制度,將人民視為奴隸,分門別類將人民分為工匠,農夫,軍人,而且讀書人變成工具是君權的奴隸)
(177頁)唐太宗是個胡人。朱熹也提到唐朝出於夷狄。
五,秦之後不斷的治亂循環
(一)不間斷的農民起義(201頁)
農民被國家徵糧或是徭役的壓迫,官逼民反,陳勝吳廣反秦,李自成張獻忠反明,明顯的仇恨
(二)輕徭薄賦(207頁)
每個王朝都說要減輕民眾負擔;但到後來都是橫徵暴斂
為何政府缺錢?
1. 官員太多,例如初唐京官640人,到了玄宗京官2600人,外官16000人
初宋核定官員 5000人,北宋後來 2萬多人,南宋4萬多人
明初文官5400人,武將官28000人,明武宗時文官24600人,武官10萬人
超編,為了管理更多的事,也為了酬庸,養出浮濫的官員,官員不只薪水增加,而是貪污
2. 皇族人口增加
朱元璋的皇族只有49人
180年後,到了嘉靖皇帝,皇族有19600人
50年後,到了萬歷32年,皇族8萬多人
因為皇族全由政府買單,而且根據人數給薪,他們就拼命生孩子,有一位親王生了100多個小孩
作者舉出,山西全省一年稅收 152萬石,卻要養王爺 312萬石;河南稅收84萬石,養王爺192萬石
3.皇帝發動戰爭,養後宮,造陵寢,巡行祭祀都是很大的開銷
(三)漢武帝的不誠信,讓人民流離失所(219頁)
漢武帝缺錢,怎麼辦
1.出售爵位,騙人民可以免徵徭役,先吸引商人來捐錢買位
2.加稅,對交易稅1.27%增加到 6%
3.算緡:叫商人主動申報財產,交6%的財產稅
4.吿緡:叫鄰居去告密,誰沒有老實申報財產,告密者可以分一半,商人則被全部抄家
5.老百姓被誣告,將抽成的錢被繳回國庫,而且發配為奴婢(當時人口4千萬人,有1千萬人被充公為奴婢)
6.原本買爵位的人,也需要服勞役了,
7.造成流民200萬人流離失所,不願種田;而國家人口總數減少1500萬人(因為打了26場戰爭,很多人戰死或是被俘虜或是失蹤)
(四)中國帝制的仇商心態(276頁)
管仲的「利出一孔,其國無敵」,利只能由君王掌控與給予。
西漢商人不能穿絲織衣服,晉代商人只能穿一腳白一腳黑的鞋。唐代規定商人的子嗣不能參加科舉。朱元璋規定商人的穿著筆農夫低一等,不能穿絲綢,只能穿絹布。
秦漢明的皇帝一上台,就是遷富豪於首都,也就是將他們的事業連根拔起,讓他們一無所有,而全部歸地方候王佔領。
唐明的政府採購,就是要商人出半價賣給政府。
朱元璋發現沈萬三富可敵國,就流放他沒收他的財富。漢景帝一上台,就是沒收前朝鄧通的財產。胡雪巖因為左宗棠而成為紅頂商人,但左宗棠與李鴻章的鬥爭,胡雪巖就破產了。
很少國家的文化是仇視商人的。只有中華文化。
(五)清朝在1840 年鴉片戰爭輸給英國的原因,不只是船堅砲利,最大問題是財政(345頁)
1.清朝稅收入 4000萬兩銀子,國庫只有1000萬兩,但鴉片戰爭清廷花掉 3000萬兩,國庫不足
英國花了 1200萬兩,但英國的稅收15000萬兩,花掉 8%
英國從遠地來打仗,花的比中國少?why?
中國幅員那麼大,收的稅那麼少?因為中間層的官員們剝削佔了80~90%
英國人民願意繳稅,英國還可以透過發行債券,向民間或國際間週轉資金,中國帝制則無法做到
2,英國的財政什麼時候超過中國的?(p361)
康熙24年,英國的稅收490萬兩, 康熙則有 3120萬兩
明代1602年,稅收2295萬兩
清乾隆1791年,稅收4359萬兩,英國5100萬兩,略超越
清嘉慶1812年,稅收4013萬兩,英國19510萬兩,已經4~5倍
3.清朝沒錢怎麼辦?
就是扣官員的薪水,或是收刮人民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