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24

快思慢想:10~14《捷思》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第十章 大數法則/小數定律 Law of small number
美國鄉村的腎臟病發病率高於都市。這是小樣本的偏誤,因為鄉村的人口少,統計的發病率偏高。小樣本需要考慮較高的出錯風險。
信任高於質疑的偏見:很多時候,我們聽到一個報導「在針對300位老人的調查,60%支持現任總統。」S1不太會質疑,聽到300人,就以為是有事實根據,然後就相信「老人/支持/總統」。若相信,S1就會根據連貫性與聯想,去合理化這個論點。
對於小樣本的個例,找出因果關係,結果必然是錯的。很多人會因為看到少數隨機性成功案例,就會希望從這些成功案例中,創建成功模型,並且作為普遍性的原則。例如針對美國賓州1600個學校中的前50個排名的學校,歸納出與眾不同之處。~但忽略了這50所學校,有6所規模較小,是否受到小樣本的調查而產生偏誤?
在我們有足夠大的樣本之前,小樣本調查的結果,可能都需要被重新檢定其有效性。
第11章 錨定效應 Anchoring
人習慣收到任何先入為主的數字作為參考點
錨定的調整值:調整值= 錨定點 與 我們預測值 的差距;我們通常會有自己的S1直覺,要往上或往下調整。例如有人問你在玉山上的沸點是幾度?蔣中正那一年當選總統?
錨定就是一個建議suggestion /觸發(priming effect)/ 暗示 hint
你認為最高的紅衫樹木是 1200英尺更高,還是更低?
你認為最高的紅衫樹木是 180英尺更高,還是更低?
第一組的回答平均是844英尺。第二組回答平均是282英尺。
錨定指數 =( 844- 282)/ (1200 -180)= 55% 
這是典型的錨定指數,~50%
第12章 可得性(availability)捷思
HH:我們人容易受到重大事件/突出事件與親身體驗事件等影響,而有可得性的偏差。若要操縱人的記憶,就是用假新聞,駭人聽聞的故事,或是創造個人化體驗的驚奇。
很多人就說「跟著感覺走」,跟著自己「無法解釋的印象或可得到的經驗」來做判斷。
這些記憶,來自最有印象(新聞/社群大事件),最驚訝(情緒震驚的),驚奇(出乎理性預期的),都會影響到可得性。
第13章 可得性層疊(availability cascade)
情緒的捷思,emotional heuristic,利用消費者的健康畏懼心理,來讓消費者加深印象。例如吃某種食物容易得癌症。競選人的廣告可以訴求感性的細節,來操縱選民的情緒。不斷加深印象,假新聞也可能變成話題。
可得性層疊,就是先用次要事件鋪陳,然後逐漸帶進主題,最好造成大眾的恐慌,因此大規模的政府行動。以1979年紐約州垃圾事件為例,拉夫運河與垃圾掩埋場的有毒廢水,先有科學家誇大的危險程度,然後媒體報導,然後環保人士抬棺材遊行,直到政府立法管理污水,以及成立環保基金等等。就是一連串的媒體操作,有一些事證(未必是真實),然後訴求情感的恐慌,再加上政府的參與,造成重大事件。但是是否只是人為操作,不得而知。
另一個案例艾拉化學品作為蘋果殺蟲劑的影響引起人購買蘋果的恐慌,後來研究發現,這是小問題的過激反應。
第14章 典型性(representativeness)
Tom Case:案例:湯姆是某大學的一位研究生,根據他高三對他所做的心理測驗報告,請受試者填寫Tom 在大學主修什麼學科?根據其描述,我們人類容易找出其 「典型性特徵」(representativeness),而忽略統計上的概率。
也像在紐約地鐵看到有人在讀「紐約時報」,請推測這個人的學歷(1)博士學位,(2)沒有讀大學。通常人們會聯想到他可能是(1)。
這邊提到兩個典型性的直覺謬誤(intuition bias from representativeness ),(A)我們忽略基礎概率,在地鐵上出現博士的機率遠小於後者。(B)我們忽略需要找尋更多的證據來支持判斷,而完全交給系統一,直覺直接判斷。
HH:我們必須注意到我們的系統一經常會做出「較少概率可能發生」的方向,看到車禍的BMW車輛,就會聯想到某種特定的人族群或特定的可能性,但那種可能是我們自己猜想出來的,可能不符合大概率;另外,我們會自行預測,然後亂說出口,並沒有再去尋找更多的證據來支持我們的推理,然後就以自己的推測作為自己聰明而沾沾自喜。
HH:我們也容易在看到一些表徵(representativeness)後,就會聯想,然後推論,然後自作聰明的編成故事。其實都沒有求證,也忽略大概率發生的狀況。


快思慢想:1~9《系統一/二》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最近重讀《思考,快與慢》,也就是《快思慢想》的簡體中文版。對於Kahneman的想法,有加深一些的理解。

第一章 系統一與系統二

我們的大腦有兩個思考系統,系統一(S1)與系統二(S2),兩個扮演不同的角色。

當我們遇到任何事情,還不需要動腦,S1會先跳出來。S2會開始警覺觀察S1,考慮是否介入。S2通常有惰性,不希望啟動思考,因為思考很浪費能量。S2發現S1已經回答問題,也不會造成身體的傷害後,就會退出。兩者運作就是這麼簡單。

第二章

從大猩猩的實驗,我們被提醒關注某個情節,人就只會關注那個球的動作,而忽略其背後的大猩猩。大腦追求節省耗能,因此,S1的直覺反應,才是人類反應的主角,做得越熟練就越得心應手,也越省力。而S2是耗能系統,很費能量,因此大腦能避免就避免。

第三章 惰性思維

當S1發現事情有些困難,需要動腦時,就會啟動大腦的S2,S2有兩個部分:(1)智力(計算)能力,例如計算34X98,或是要進行加總。(2)理性/推理,例如從現象回溯去歸納可能的幾個原因,或是整理手上有的幾個線索去演繹推論出未來的幾種可能。(p22)

第四章 聯想的神奇力量

S1會透過我們大腦潛在的prime(啟動機制),五官看到感受到的內容,就會直覺反應,這個反應我們自己可能完全不自覺的。也不會記得。這種透過聯想而激活的反應稱為associative activation (聯想激活);而這個反應會出現在生理上(延伸/表情或肌肉)以及情感上(在記憶上),稱為聯想的生理與情感的連貫性(associative coherence),也就是marvel of priming effect(啟動效應的神奇)(p35~36)

第五章 認知放鬆

一旦我們接觸(看到/聽到)熟悉感(familiarity)的東西,都會直接反應,就當作是我們記憶中的東西。It is the illusion of pastness or remebering。這也就是「謊話說久了變真相」,我們告訴別人一個假消息,多說幾遍後,假消息也會產生熟悉感,然後讓聽眾信以為真。(p45)

用詩歌,簡潔易懂的單詞,讓聽者放鬆可以聯想到他的部分記憶,讓人舒服的熟悉感,都可以讓聽者信以為真。給聽者好心情,是一個作法,讓他放鬆(不要激起S2反應),讓他感覺到似曾相似的感覺,讓他舒服(精神恍惚),他將容易對真相產生幻覺。(illusion of truth)。

第六章 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S1通常是面對normal 的事情,但若是遇到surprise驚奇(通常是我們預期的,並沒有發生;我們不期待的卻發生了。)S1會很快的分辨出來,並且尋找其可能等等因果關係。

從事情的聯想的連貫性,S1找出可能的連貫性,並進行回應。

因果關係分兩種:(1)自然性:在自然界可觀察的因果關係,大家可以觀察,也可以重複出現。(2)意向性:意向性的因果關係,每個人自己的意向造成的結果。宗教上所說的「善良的人做善事,善人死後會上天堂」這個因果關係,是透過感知的推理而來。

自然性的因果關係,需要統計推理分析,屬於S2的,但若是曾經學過或是重複出現,就會交給S1來直接反應。而意向性的因果關係,則是情感上的認同,屬於S1,不需要統計推理,S1會聯想出來直接回應。

第七章 跳入結論(jumping into conclusion)的謬誤

A bias to believe and confirm

我們發信人們,很容易相信S1 的直覺,而懶得使用統計與推理(S2).因此產生很多的謬誤(65)。聯想記憶(association memory) 導致 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誤),當我們人勞累時,精神狀態差,就容易放棄S2(質疑與思考),而交給S1 的聯想記憶。

Halo effect(光環效應/月暈效果)作者對於學生作業的批改:26個學生交兩份作業,A1,A2 這樣改完,換B1,B2這樣改,直到Z1,Z2,通常第一個作業高分,第二個作業就會手下留情。後來改為A1~Z1改完(先註記),再改A2~Z2改完,再回來檢查計算總分。這就破除了月暈效果。

wisdom of crowd(群體智慧)一群人在沒有溝通下,各自獨立做出判斷得到的平均值,會比較客觀。(比單獨一個人的判斷)

WYSIATI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眼見為憑的想法讓我們做出錯誤決定。S1聯想機制往往只會回憶被激活的部分記憶,對於沒有被激活的部分忽略不計。為什麼我們看到了,聽到了,就容易跳進結論?因為(1)我們過度自省,(2)我們接受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被說法順序所引導;(3)忽略base-rate 忽略基礎比率(統計上的大數比率)。

第八章 判斷的原則

系統一在判斷事情前會有一個基本判斷的原則(basic assessment)

例如Todorov 在人們判斷一個候選人的能力,會根據strength(力量)與trustworthiness(可信度),影響判斷,包括代表性,相似度,因果關係的屬性與樣本的可用性。這叫(判斷的經驗法則/捷思法/啟發法)judgement heuristic,根據研究,有兩個基本特性:

(1)intensity matching:強度匹配。會去找一個類似的東西,或是代表性的東西,然後來比較其強度,是否更好更壞。也會用顏色類比或音樂類比等。

(2) mental shotgun:思維發散。會根據事情的敘述,去思考發散的其他維度。

第九章 目標問題與捷思法問題

人習慣用簡化的「捷思法」來化繁為簡,用簡化的問題來替代複雜的問題

目標的問題(target question)the assessment you intend to produce 是我們想要回答的問題,因為它複雜回答,人的S1( 系統一)習慣會用簡單的問題來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是捷思法的問題

捷思的問題(heuristic question)the simpler question your answer instead,是系統一採用mental shotgun(散彈打鳥/心思發散)的方式,去找到岔開的議題來替代。例如如何解決老人被金融詐騙的問題? 替代的捷思問題:你知道我媽媽遇到的金融詐騙案例?或我個人對金融詐騙的感想。

intensity matching是指系統一,會從不同類比來做匹配。同前案例,最輕微的老人詐騙是老人只是被騙走電話,最嚴重的是老人存款都被騙走。S1 就會根據這個可能的情況而做出不同的直覺反應。

其次,情感啟發法(捷思法),當被問到「你最近感到幸福嗎?」,先問「你上個月約會幾次?」或是後面追問,可能對於聽者的情感誘發效果不同。(1)先問,聽者的感受高,回想起約會次數,就會影響第二題的答案。(2)後問,聽者將兩者分開,而不會有情感的牽絆,因次幸福感不會與約會有關係。

系統二,可以進行邏輯分析,但是往往被系統一的情感因素所引導而成為背書者。(87)



11/26/24

異思維:Harari《連結》教了我什麼?

一,快思
這兩個星期閱讀了Harari 《連結》Nexus 這本書,以下是幾個直覺的感受:
1. 有關於資訊的定義,有些牽強。作者認為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是基於資訊所建構起來的資訊網路。包含人所說的,所寫的,以至於宗教,國族,金融系統,法律等等都是建立在人與人共識/虛構的故事當中,這些全都是資訊網路系統。
HH: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我們所建構的知識體系,我們所經歷的歷史,我們所發展的科學推論,這些內容都有「假設」「數據」「資訊」「智慧」「感知而無法言喻」等層次。資訊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們可以說,「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需要有好的故事/好的理由。」但「只有好的故事與好的理由,所建立的關係是微弱的;若要強化彼此的關係,還需要實質的利益,以及好的感覺。」
2. 故事的力量與秩序的理解。的確,我感受到「故事」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用一個故事來說明,只要故事可以取得別人的信任,更容易讓人理解與接受,甚至服從。但(有故事)並不必然(有秩序),還有其他條件造成(秩序)。以中世紀宗教政權,或是跨亞歐的蒙古帝國政權,或是蘇聯冷戰時的鐵幕,造成一群人願意服從的原因,包含(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故事),還要加上(不願意服從,但不得不服從的理由),還要有(強勢的狂人)與(領導班底)與(合作夥伴)等。 
HH:故事相當於闡述「願景」,也相當於發展出「使命」,但要形成穩定的「秩序」,還要很多條件。我們可以說,「有秩序的政權,一定要有一個好故事」(成功的企業,需要有好願景與使命),但是「只有好故事/願景,未必能夠成就好的政權/企業」。
3. 這本書前後的推論有個GAP(斷層),前面第一部分講的「虛構故事/文件/聖經故事」這類的資訊,與第二部分的電腦科技所建構的資訊,突然形成斷層。
HH:這本書把第一部分全部扔掉不看,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可以獨立成為一本書。而且這樣的好處,就是專心討論AI演算法對於「民主政治」與「極權政治」的影響。
4. 第二部分提到「電腦,演算法,AI與機器人」這類的資訊網路,產生全新的資訊。例如第六章講的臉書的社群網站影響力,AI 的虛擬人的情感,AI 自己產生資料/偽造資料/亂說話。第七章提到社群資訊網路與行動網際網路所產生的監控問題,我們的實體生活與線上行為都被嚴密的監控。第八章提到這個資訊網路,裡面有很多的演算法,這些演算法(如googlesearch)我們一般人無法理解,但他們可能出錯,也可能產生錯誤的結果,甚至造成災難(如迴紋針的故事)。最壞的情況是AI演算法成為神人,反過來統治人類。
HH:第二部分所寫的這些內容,與第一部分的「故事/秩序」的關係微弱,其實可以說完全不同的篇章。我想作者第一部分是要設法串起《簡史三部曲》的觀念,但太牽強了。
5. 第三部分則是提到AI演算法的資訊網路,對於「民主制度」的衝擊(第9章),對於「極權主義」帶來更大監控的力量(第10章),以及未來全球可能分成幾個「矽幕」,分別競爭與對抗。第三部分的內容,已經將電腦的威力顯示出來,AI演算法未來可以破環民主制度,利用同溫層或是假新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合作;AI演算法支持極權政府的監督與統治。而「國族主義」各國,將會成為不同群體,互相對抗。
HH:讀到這一部分,顯然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完全不搭了。以往的社會秩序的建立,需要有一個共同的故事,例如「聖經的宗教故事」「中國的儒家思想」「美國的民主自由思想」「俄羅斯的共產主義」。現在,AI 演算法已經打破這些故事,然後人與人之間存在自己的故事,也失去了共同相信的故事,不同的國族有自己的野心與AI策略,未來全球將是分裂的,而失去秩序。
6.未來的解方?作者提到,
(1)避免「宗教政權絕對正確」造成的錯誤,需要學習「科學」的自我修正機制,人類承認自己的無知,願意修改與調整原本的想法(第四章/第157頁);
(2)避免「AI 電腦演算法」的假新聞或偏激言論,AI影響選舉,或是民粹主義造成的民主崩潰,維繫民主,需要鼓勵更多的「對話」與「傾聽」(第五章/176頁)
(3)避免「AI電腦演算法」潛在的錯誤,需要用人的智慧來監控「演算法」以及「電腦與電腦自行產生的搜尋結果,與AI建議的內容」(第8章/355頁);
(4)避免「AI電腦演算法」偽裝人類,操弄同溫層,形成數位無政府狀態(394),應該禁止操弄人心的AI程式(396),立法禁止AI偽冒稱為人類(398)也要思考如何來預防人類失業的問題造成社會的動盪(369)(第九章);
(5)避免「AI電腦演算法」成為極權主義者的工具,甚至成為「AI的獨裁者」反過來統治人類。「權力歸於演算法」這是值得我們捍衛民主與自由者需要省思的地方(第十章/416頁);
(6)預防「AI電腦技術發展」的結果變成「全球帝國」(數位帝國與數位資料殖民主義)或「全球分裂」(數位繭),最好的人類解決方案是「合作」「全球連結」「不要戰爭」,這需要人類的智慧。(第11章/442頁)

二,慢想
讀Harari這本書,有以上的感受,發現他的整個思路有點跳躍,也不夠完整。但無論如何,他的論述,還是帶給我不少的啟發,值得再深入的思考。
(一)說故事的力量
簡單來說,人類就是喜歡聽故事,故事要講到讓人有同感,讓人相信;
對大多數人而言,故事內容不必真實(需要看聽者的思維方式),但要讓整體邏輯通順;
對少數人而言,故事就是要有事實為依據,而且他們也會挑剔。
説故事的力量,見人說人話,這種技巧需要練習。
HH:作者的陳述有時候比較果斷,認為故事未必要有真相,就可以說服很多人。作者的思維推理,往往忽略了少數例外。就像在歐洲宗教政權,底下也有很多人是不認同聖經故事的,但是有的人為了餬口飯吃就附和,有的人則用委婉的方式來陳述反對意見。其實很多人還是會理性的要求真相。
(二)少說理論,少分析,多用簡單易懂的話來說
作者提到講出真相是痛苦的,因為有些真相是醜陋的,很多人不願意面對;
要闡述真相,或是要從整體的全面觀點,那是不容易的;只要被搓破某個點,就不是完整。
因此,不要分析,不要講理論,大多數人不喜歡聽。
以偏概全,並不是全面關照的方式,卻是大多數人可以理解,以及願意記憶的方式。
(三)從聖經文本的歷史,對應中國古代經典的可靠性
作者在第四章花了很大篇幅說明聖經(希伯來聖經與基督教聖經)的歷史,他歸納出的結論是,聖經不是神給的,是一些「古人」根據他們建立「宗教秩序」獲取「政治權力」所篩選出來的內容。顯然,最古老的傳說有很多,古人刪除很大一部分,然後整理成一篇可以自圓其說的故事。然而,古人一代代傳承抄寫,也加上後人的增增減減,不同教會也會增增減減,現在所看到的文字,未必是最古老的第一代古人的版本。
文本的篩選標準是第一個問題,抄寫錯誤或版本差異是第二個問題,古人的環境局勢與現代截然不同而內容適不適用是第三個問題,現代人對這些內容如何的詮釋是第四個問題,而讀者對這些古文字是否「絕對相信,不容置疑」是第五個問題。
同樣的,在我們看待《論語》《老子》《易經》這些古書,也是同樣的道理。
(四)對於古代的美好幻想
很多人希望「復古」,也就是崇尚回到古代的那個時空背景,因為那是「穩定有秩序」的時代。
但這些人的思考角度,具有「狹隘性」,因為他們只看到古代某一個時期「好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古代「人民悲慘的一面」。
就像看到莎士比亞的歌劇,可能想像到英國皇宮裡面的美麗景象與俊男美女的演員。
就像講到康熙乾隆的太平盛世,可能想到乾隆下江南的電影情節。
但是這些電影情節背後, 底層老百姓的痛苦,以及社會的不公平,對於讀書人之間的傾軋,在這些古書是沒有著墨的。
(五)小心Harari提到的故事,是狹隘的為了政治與宗教目的
作者舉例的古代故事是用來維持政治秩序的,也有很多虛構故事是要影響別人的想法
但現代很多故事可能是要娛樂大眾的,就像電視或電影,這些故事提升到另一側層次:美與善
這是我建議讀這本書,必須要設法跳出作者的思維限制框框
藝術創作,也是虛構的故事,在現代,未必是服侍政治與宗教的
(六)利用這些古人的故事,轉化成現代另類啟發的故事
古人的故事雖然已經不合時宜,但還是有些具有永恆意義,也有些可以拿來做反面教材
因此,我想到的,不要賦予這些古書,太多到的意義,但可以給予趣味的意義
一字一圖的想法,就在這裡可以實現,有趣,有關聯(nexus),但未必要符合古代的情節,也不要背負太多沈重的負擔
(七)AI 電腦演算法的發展
作者的論述,有些精闢之處,就像他在《21世紀的21堂課》提到的各項問題,值得深思
但作者的論述,也難免「杞人憂天」或是「走入死胡同」
AI是否創造自己思維,「電腦之間的現實」形成電腦之間的「神人」,反過來統治人類世界?這是作者的擔憂,但也是比較難被認同的地方
AI是否作為極權主義統治的工具,監控人民,然後極權統治,威脅人類,這的確是問題,但人們也在思考,如何預防這樣的極權主義擴張
AI是否摧毀民主,包含對選舉的影響,對社群同溫層的資訊洗腦,AI假新聞的擴散,這些都是民主國家需要思考與適應的問題
我們必須共同來面對與深入的探討
HH:就A I電腦演算法的問題,作者並沒有提出具體的因應方法,
HH:AI電腦演算法的確是個問題,值得從更廣泛的角度來思考,作者只是一個角度

11/25/24

Harari : 連結 Nexus(9~11)電腦對政治學

Nexus: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rom the Stone Age to AI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繁體版《連結》天下文化20 24/9/10,譯者:林俊宏
------------------------

第九章 民主制度,還能對話嗎?
(一)AI 的特性
1. 理性與感性
(1)理性主義:啟蒙運動以來,人類相信只有理性認知才能認識這個世界,人可以將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或是道德,都可以被定義描述與規則化
(2) 感性認知:康德之後的浪漫主義則不認為人是理性的,而應該是感性的。就像我們看到貓,不用給他定義清楚,我們也可以知道他是貓,每個人都可以有共同的認知。至於為什麼我們共同理解他是貓,這不需要被定義或給予規則。
2. 兩種電腦的演算法:
(1)規則性的辨識:人類將所有規則輸入進去電腦,電腦演算法根據規則做判斷。例如辨識貓,是根據規則,符合就通過。這情況下,若沒有規則,就無法正確判斷。
(2)無規則的辨識:現在的AI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判斷,AI 會有很多參數,但不是利用規則來列出判斷準則,而以歸類或近似程度給予判斷。現在的LLM,chat-GPT的預測方式,就是類似的作法。
(二)民主制度
1.民主制度優勢在於自我修正機制,目前仍是最好的選擇; 
2.民主制度結合電腦網路應該要符合四大原則
(1) 電腦網路要向善,是要幫助人類而非控制人類; 像AI在健康照護一樣是人類更幸福,而非監控人類
(2)去中心化:帶腦網路應該由民間來運作而非政府機構來運作,讓溝通管道可以暢通
(3)相互性:AI的監控機制,幫助政府有效監控人民;也應該讓人民可以監控政府或是執政當局,而不是單方面的監控,而不公平
(4)給予包容的空間:AI的監控資訊,如果掐得太緊,很使得很多人的生活面臨困難,例如保險公司對於疾病風險的預測,銀行對於民眾信用的監控,企業對於員工雇用的條件,應該放大容許程度,以避免過度限制。

(三) 對民主的挑戰
1.作者指出,資訊技術的發展,為民主制度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的普及,使得公民更容易獲取資訊、表達意見,促進了政治參與。但另一方面,虛假資訊的傳播、演算法的操控,也對民主的根基構成威脅。
2,群體思維。如果某個人對所有決策專斷獨行,就連最親近的顧問也不敢發出異議,就不可能有任何對話。像這樣的網路,就處於最獨裁的那一端。
3,同溫層效應,參與對話的人都在同温層,會操縱議題的一方勝出
4,假新聞效應,民主的關鍵在於能否進行自由、平等、理性的對話。在演算法時代,越來越難以分辨真假資訊,也越來越容易被演算法操控,這使得理性的公共對話變得更加困難。

在一個非人類智能可能主導對話的時代,事情更是如此。……天真的資訊觀反對監管,認為全然自由的資訊市場,會自然而然產生真理真相與秩序。但這只是天真的幻想,完全悖於民主的實際發展史。維護民主對話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過去所有的民主對話場域(從國會與市政廳、到報紙與廣播電臺)都需要監管。而在一個非人類智能可能主導對話的時代,事情更是如此。

(四)AI 演算法與人類演算法的思路不同
1, 犯罪偵測軟體:盧米斯與COMPAS案例 (383)不知道演算法背後邏輯
2.,ALPHAGO 的招式邏輯,人類也無法知道(386)
3,貸款演算法,可能延伸的問題?(391)
4,怎麼審查演算法?確保演算法的偏誤?(392)
5,社會信用體系應該被禁止(394)

(五)AI 產生內容的風險
1. Twitter(X)的內容 20~30%是機器產生的,未來假新聞可能亂真(396)
2. 操弄人心的機器人(397)
3. 如何避免AI散發激發憤慨的情緒的內容?(399)
4  民主制度的崩潰來自人類無法管理AI的資訊(400)

第十章 極權制度,被演算法控制
(一)人類的情緒模式
人類可以透過看到對方的情緒,表情,而可以預測出他的下一步動作
AI 可以透過生物資料數據,而可以找出人的行為模式,進而進行預測
(二)AI會傾向極權主義
當人類的資訊爆炸到人無法處理的時候,人類傾向交給AI幫忙做判斷與決策
極權主義,具有比較大的效率
(三)獨裁者的兩難
當獨裁者使用演算法來監督菁英幹部時,怎麼判斷訊息的真假?(411)
如果獨裁者不相信有權力的幹部,因為這些幹部掌控演算法的數據,而獨裁者相信AI演算法,他將會變成AI的傀儡(413)
HH:作者的推論邏輯有點不清楚

第十一章 矽幕:全球因AI分裂
(一)中美兩套的AI發展
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禁運,短期排擠中國,但長期將會讓中國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軟體與硬體
(二)未來的世界
1. 資料殖民者: 擁有AI的國家,如中國美國,將成為資料的殖民者,其他使用它的設備的國家都是資料殖民地
2. 數位帝國的崛起
擁有資料與技術者掌握數據資源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3. 數位繭(information cocoon)
不同的地區在形成不同的數位圈,例如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印度等等
(三)全球連結
但面對AI 與人的競爭,人類應該全球合作
合作才是解方(444)

HH:除了合作,互相包容才是解方

結語:打造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不要讓權力失衡
1.AI 的發展,就像以前的聖經發展,需要大家合作來給他正典化,大家合作來編寫出一個AI的故事,大家共同相信,然後服從這個故事,一起合作下去
2.這一次,我們不要參考聖經的正典化塑造一個神,而是將AI看作一個科學,可以不斷修正,為了人的福祉去修改



Harari : 連結 Nexus(6~8)非人類網路

Nexus: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rom the Stone Age to AI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繁體版《連結》天下文化20 24/9/10,譯者:林俊宏
------------------
第六章 電腦帶來的新網路
(一)定義 p261
電腦:硬體
演算法:軟體
AI:演算法具有自我學習與演變的能力, alien intelligence (而非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電腦能在實體領域中移動與運作
bot:數位社群運作的演算法

(二)人類的資訊網路
1. 部落生活:人與人之間透過口語相傳資訊
2. 城邦生活:人與人之間透過文字,形成資訊網路,聖經與宗教在這個時代主宰話語權
3. 國家帝國:透過印刷術,人透過閱讀獲得資訊,人從宗教世界脫離,走向理性的時代
4. 民主與極權體制:透過電話電報,人與人之間可以遠距連線,人也會被監控
5. 全球化網際網路:透過資訊網路,人可以透過電腦與網際網路而形成全世界的網路
6. 社群網路時代:世界大的科技公司透過AI創造同溫層的不同社群,人可以透過AI網路創造新的資訊,而這些偏激的言論,造成人類的分裂,例如佛教份子對緬甸羅興亞人的清洗運動(p238)
7. AI成為新的神:下一代現在的電腦,能夠自己產生資訊,形成電腦之間的網路,他們會獨立於人的資訊網路,他們也可能成為另一個神
(三)AI 自己思考與解決問題
AI 可以自己創造思想,AI可以請task rabbit去找工人協助進行視覺辨識(p247)
AI請求Google工程師人類不要讓它關閉(p254)

第七章 監控無所不在
(一)監控網路
作者舉例羅馬尼亞 1970年透過特工的方式監控所有電腦,人力監督電腦工程師(p278)
美國 2014推出skynet 可以監控所有社群資料與電子行為模式(p284)
Musk 2024 推出Neuralink 可以監控人的心率與人腦(288)
攝影機協尋失蹤兒(292)
AI助紂為虐,伊朗的頭巾監控(293)
(二)社會信用體制
tripadvisor 的點對點商家評分監控(297)
社會信用體系:非政府的評分機制(299)名聲市場(300~301) 
(三)不公平的信用體系
1.社會信用體系,將個人的一切行為都量化評分,並以此決定其社會地位和資源分配。
2. 不公平的源頭是衡量維度,是否受政治或經濟利益所操作?
3,不公平的是選擇性評分,有權力者不被評分,而「弱勢者」才被評分。有權力者不受影響,弱勢者更沒機會。

每個人都會得到一個整體名聲分數,把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納入考量,也將決定他們能做的一切。……要是你分數夠高,或許就能優先買到車票,或是申請大學有加分。如果你分數太低,則是可能找不到工作,或是連約會對象也不想跟你更進一步交往,保險公司可能提高你的保費,法官判刑也可能更不手軟。

第八章 存在電腦間的現實
(一)AI網路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我們希望AI網路要達到什麼目標?作者說:AI的目標應該要與人類的目標一致才對。
(1)康德的義務論(deontology)(p329)相信人本質良善,AI應該要能夠遵從道德的準則。但是AI 完全根據程式判斷,當面臨兩難時,他會怎麼處理?如果AI火車前面有3個小孩,車上有5個乘客,火車要怎麼辦?
(2)邊沁的效益主義或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p333)認為世界合乎理性的終極目標是要讓世界減少痛苦,增加快樂。如前面說的,AI是否能夠有一個痛苦指數的判斷邏輯?但怎麼算呢?3個小孩與車上5個人的效益怎麼計算?
(二)電腦之間的演算法背後
1. Google演算法是怎麼來的?我們怎麼知道這個演算法有沒有偏見或錯誤?
2. 演算法背後的程式人員怎麼寫入演算法?
3. AI會出錯,迴紋針工廠的故事,AI會不斷遵循人的指令,而採取不擇手段的方式來達成目的而沒有符合道德準則(p322)
(三)AI 演算法自己延伸成為神人?
AI可能自己發展,而變成人無法控制的樣子? HH:這是大家擔憂的
人需要有一些機制,可以了解這些AI發展背後的演算法是否有足以傷害人的地方,以及避免


11/24/24

Harari : 連結 Nexus(4~5)自我修正機制

Nexus: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rom the Stone Age to AI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繁體版《連結》天下文化20 24/9/10,譯者:林俊宏
---------------------
第四章 錯誤
(一)聖經的故事
1. 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說明希伯來聖經與基督教聖經的發展過程,說明這兩本聖經是人整理與寫的,而不是神說的。
在西元1000年前,陸續有人傳誦希伯來聖經的內容。
在西元前2世紀,出現《死海古卷》那是最早的希伯來聖經初稿版本。
在西元前1世紀,希伯來聖經,經過一些拉比的審核篩選,逐漸成形。出現希臘文譯本。
在西元0年,耶穌誕生,耶穌也是一位猶太教的拉比,但是他對於希伯來聖經的解讀看法不同。
西元2世紀,希伯來聖經正典成形。
西元393年希波大公會與迦太基大公會,將27卷建議基督徒閱讀的文本,形成新約的雛形。
就像區塊鏈分岔了,(1)以色列的拉比,決定了希伯來聖經的版本,後來又用《米示拿》來解釋希伯來聖經。再後來,又用《塔木德》來闡釋《希伯來聖經》的具體作法。(2)耶穌與他的信徒決定了《舊約》與《新約》,舊約是基督教對希伯來聖經的編定版,而新約是耶穌信仰的使徒紀錄。
經過1000多年,不同的基督教會,針對不同的文本爭辯,例如啟示錄或歌林多三書是否被放入新約,以及其他版本的章節,以及對於女性參加教會的文本,因為不同教會的認知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版本的經文。
2. 作者的說明,希望帶出,聖經不是神說的,而是一些古人選的,這個篩選的過程,就已經在合理化自己的故事,而且排斥其他版本的故事。
3. 作者認為聖經,被建立在「不容挑戰」「神絕對是對的」,而怎麼解釋神說的話,靠的是「人」來解釋,這些解釋的人,本身是否有私心,或是有特別的權力會傷害其他人,就是最大的「資訊濫用」。
4. 宗教法庭,十字軍東征,許多荒謬的歷史,就是建立在「資訊」被有心人,刻意地選擇性運用,再變造出一些故事,來取得權力,掌握權力。

(二)獵巫行動
1.作者提到 1420 年的《女巫之槌》的故事,一個荒誕的書籍,不加求證的虛構故事,竟然造成上萬人被視為女巫,而被獵殺。
2.這個故事最後的演變,就是一連串以訛傳訛,以及教會推波助瀾,宗教法庭參與鼓勵人民舉報。人民也會利用這種舉報過程,誣陷好人,逼供成招。
3.這個因為印刷術的普及,好的書賣沒幾本,但是荒誕的書卻賣的比好書多。

(三)科學的自我修正機制
1.作者認為聖經與科學兩個資訊網路的最大差別在於自我修正機制,也就是科學資訊網路的成員承認自己的無知,相信這個資訊網路並不完美,裡面存在許多錯誤,可以不斷修正與進化。而聖經的資訊網路,為了維持它的秩序(權力結構),不能夠承認《聖經》有錯誤,也不能夠承認古人寫的聖經,裡面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合時宜。當然,也要否定權力結構的最上層(神父或教宗)是聖人,是完美的,他們說的話都不容置疑。
2.科學的自我修正機制,並不完美,因為科學界也是有派系,也有權力結構,也有審查機構,因此作者舉化學家謝赫特曼(p154)的故事,他1982年提出「準晶體」的化學理論,當時就被當權的化學家殘酷的批評,直到2011年他才獲得若貝爾化學獎。
3.科學的自我修正機制,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但是科學界的包容性大,後來的新科學理論可以推翻或取代舊的理論。教會則落入「必須絕對正確」的陷阱。

第五章 抉擇
(一)民主制度 VS 極權制度
1.民主制度是分散的資訊網路, 極權制度是集中的資訊網路
2.極權制度所有資訊從地方流向中央,由中央做決策;中央是絕對正確,不歡迎任何挑戰
3.民主制度的決策除了有運作的議會,但很多決策是來自各地方政府,各地方企業,各地方社群,乃至新聞媒體或法院,有分散的機構分別做決策,而且不全然相信中央的決策與指示
(二)分辨「分散式網路」的民主國家與「集權式網路」的民主國家
1. 很多國家都宣稱是自由民主國家,但就像光譜儀,有不同程度的民主
2. 強人的集權式民主:強人領導的民主國家,雖然有媒體,有議會,有地方法院,有選舉,有不同黨派,但是所有的決策,都是強人決定,其他的都是橡皮圖章,雖然是民主
3. 民粹主義(populism)的民主:有一群政黨,贏得了選舉,他們宣稱就是人民的代表,他們就代表人民,就可以根據黨團的決策來執行與貫徹黨團的想法,他們進而對於持反對意見的學者專家或政黨,都打入「反人民」的行列而試圖撲滅
4. 綜觀來看,極權民主與民粹民主與分散式民主,主要的差別在於「傾聽對話」與「保護弱小」,極權民主的強人,並不願意傾聽不同聲音,塑造自己的絕對權威與正確; 民粹主義的政黨,忽視弱小族群或是不同意見的聲音;兩者都會在政治上打壓反對派的勢力,來鞏固自己的權力。
(三)歷史上的民主制度
1. 波蘭立陶宛聯邦(包含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在1569年成立。貴族採用議會制度跨國管理,由1萬多個貴族投票選舉國王。但後來失敗了。因為當時資訊網路效率太差,而且溝通效率與成本太高。
2. 荷蘭聯省共和國 Netherland,1581年七個自治省共治,因為領土面積小,成功運作。當時最成功的技術,就是發行報紙《義大利德意志等地時論報》透過媒體來分享資訊。
3.美國1824年的選舉,透過報紙專欄發布國情咨文,也透過報紙讓候選總統做形象包裝。新聞自由,讓人民獲得更多資訊,而政府包容民間的不同聲音的流通。相較這時候的俄羅斯沙皇,中國的清朝,鄂圖曼土耳其的歐亞大國,他們都是帝國思想,不容許人民散發不同言論,更沒有選擇皇帝的自由。
(四)專制與極權制度
1. autocratic regime 專制: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對於人民有自己生殺大權,所有權力歸於皇帝所有,皇帝不需接受人民的監督或彈劾。形容皇帝的專制行為。早期的羅馬帝國,蒙古帝國,阿巴斯帝國都是如此。
2. totalitarian regime 極權:政府為了穩固政權,對於人民的行為進行嚴密的監控,並且透過機制找出反對的聲音,給予懲罰與殺害。形容對於人民的統治行為。早期的秦帝國的十五連坐法,蘇聯史達林的秘密警察機制/集體農場/清算富農活動。
3. 專制從古就有,他們鞭長莫及無法管得了所有老百姓與異議份子。因此有些人可以隱居山林,躲在洞穴中修行,也不會被抓到。在古代,秦國要用極權管理人民,成本很高,在「秦統一天下前還容易做到,但到了統一天下,困難度就很高了。但到了納粹與史達林時代,科學技術就幫助秘密警察的監控容易多了。
4. 專制極權,其實也有效率優勢,也能夠集中資源在某些特定的發展,例如德國發展武器,俄羅斯發展太空與核子武器,都是極權的優勢。極權可以控制整個社會秩序,如果經濟政策搞好,人民的滿意度會很高。但極權的錯誤政策則會造成人民的苦難,例如史達林的清算富農的政策。
(五)民主與極權
1.車諾比 1986年爆炸,為了掩蓋災難,蘇聯內部從下到上全部封鎖消息,也不處置,造成烏克蘭與俄羅斯,白俄羅斯人數百萬人受到傷害。直到2天後 1200公里外的瑞典發現輻射異狀,才揭露出這個消息。
2. 三哩島事件1979年核電廠事件,4點發生,7點政府內部都已經通報,採取相關措施因應。
3. 極權統治下,領袖是英明的,不會犯錯。民主制度下,任何人都會犯錯,重點不是不犯錯,而是知錯能改。
4. 極權統治下,因為資訊不公開,全部集中在領導人身上,因此「獵巫行動」或是「政黨派系的傾軋」更加地下化與黑暗。史達林時代的「猶太醫生獵捕行動」就是透過釋出「猶太醫生陰謀殺害蘇聯高層」的陰謀論,進而獵殺猶太醫生。為了清除異己,在沒有公平公開的偵辦與訴訟流程,極權國家容易對於持有反對意見的黨派,進行私下的逮捕與殺害行動;而這類「反對意見」的定義,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演講:極光講座



極光講座

2024.11.24李德惠在鹿港白蘭氏博物館演講


一,極光五問:

What:

1,極光,可以視為夜間的彩虹,而且會飛舞!極光迷人之處,變化多樣。最多見的是綠色光,紅色也可肉眼看得到。紫色,黃色難見。最難是藍色。

2,極光的爆發,有一定的定義。爆發時會有各種形狀'輪廓會在幾秒內大變化。

3,冠冕極光(Corona aurora) 從天空覆蓋而下!


When:

1,極光周期每11年一cycle24th周期(2015-2017最旺盛)25th周期(2020-2022是周期開始低谷,2025-2027是高峰期),但那只是機率而已。

2,極光每年好發在春分前後及秋分前後。


Where:

1,極光帶,看到極光機率最高。全世界的極光國度有8個,最熱門的在加拿大的黃刀鎮,美國的阿拉斯加班喀斯,冰島(全部含在極光帶),挪芬瑞的拉普蘭,格陵蘭,俄羅斯的西伯利亞。

2,極光受天候影響,陰雨天看不到極光,因此自己開車比較容易。

3,冰島的地景豐富,可說是極地的縮影,冰島是火山島覆蓋瀑布冰河,包含了許多挪威的峽灣景象都有。尤其瀑布搭配極光的美景,冰島可謂極光舞台。

4,冰島藍湖、間歇泉、教堂(緣教堂or黑教堂)、芭樂點(恐龍石or叫犀牛石)、巨石陣。


How:

1,做功課。找尋極光爆發的地點去追。踩點,適合停車及到達及安全。方位,往北的角度。

2,極光構圖,要有地景,

3,極光構圖,若有月亮可拍神龍吐珠。


Why:

心境投射,尤其是藝文創作。


二,極光人生

無所不在的極光女神:

1,畫中有思(擬人的極光)

(1)拍到極光,用想像的方式去擬人化極光的形狀,因而有各種想像,ex天空中的極光是個美女的長髮,有些極光是條飛龍,有一個極光像美女在水一方如蒹葭蒼蒼

2,畫中有詩(文學的極光)

(1)充滿詩意的彩色極光,繽紛多彩,叫月落烏啼霜滿天。

(2)五線譜的極光,未成曲調先有情

(3)紫氣東來,到東邊去拍。因為北邊極光強通常是綠色的光。唯有向東邊的天空,肉眼看不到,用相機可見其他顏色。

(4)極光星軌,對著北極星,譬若北辰。

(5)李商隱的詩搭配8張極光照

3,畫中有話(神話的極光)

(1)宙斯找極光女神(就是黎明女神是aurora)約會,被希拉抓到,宙斯把aurora變成一頭牛。希拉帶走aurora,叫百眼之神阿果斯看守。Hermes 等阿果斯閉上最後之眼,將阿果斯砍首。希拉後來將這100隻眼點到星空,叫孔雀座。

(2)將某個極光稱作阿果斯最後之眼。

(3)滿月的秋分,夜晚的月光會有夜虹(月亮造成月光的彩虹),同時也能拍到極光。

4,畫中有樂(縮時攝影有音樂)

(1)小女孩的憧憬,有一位小女生想在冰島冰河湖上看極光,老師用縮時攝影結合音樂

(2)火焰之舞,極光照片縮時攝影搭配《火焰之舞》的音樂


三,創意極光

1,用創意看極光

1,極光不一定要文青,而要有創意,穿蜘蛛人的衣服搞怪錄影

2,極光弱時可拍星軌,在拍星軌中取得天空景像

3,滿月下天空顏色很漂亮,寶藍色的天空

4,哈士奇仰頭的剪紙,用來借位,但不是「拼圖」

5,用葡萄,紅酒水杯,結合極光叫《葡萄美酒夜光杯》

2,安排創意極光旅程

(1)加拿大邱吉爾鎮(熊900隻比人600隻多),坐直昇機空拍或苔原雪車接近,約10月中~11月中可以看得到

(2)白天看北極熊,晚上看北極光。《落魄的遊民》

(3)北極熊跳tango的影片

(4)冰島的火山熔岩、芬蘭的龍蝦裝躺著看極光


Harari : 連結 Nexus(1~3)資訊與秩序

Nexus: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rom the Stone Age to AI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繁體版《連結》天下文化20 24/9/10,譯者:林俊宏

---------------------------

簡體版《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中信出版集团,译者:林俊宏,

第一部:人類形成的網路

第一章:資訊是什麼?(口說的故事,文字的書,文件的檔案)

(一)引言

人類有別於動物而能主宰生物界,並非單獨個體的智能,而是運用資訊網路把許多人連結起來,團隊的力量大。

人類運用資訊連結最成功的範例,就是(1)說故事,(2)文件檔案

為了凝聚團隊就需要建立「秩序」,就需要有「官僚體制」,官僚體制對人民的約束靠「文件」

人類最偉大的故事(1)宗教故事,ex.聖經,(2)國族故事,ex納粹,(3)意識型態,ex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4)占星術

人類擁有說故事能力,經常也伴隨著謊言、錯誤與幻想。


(二)資訊

資訊,人類社會的黏著劑。

資訊本身並無好壞。例如音樂,也是一種資訊格式,只有主觀的喜歡不喜歡,沒有對錯問題。

人們的部落或國家,這是無形的溝通與認知,也是一種資訊。

人們的宗教,聖經寫的內容,也是一種資訊形式。

每一個事件,可能存在不同面向的資訊,例如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看法。但人們會選擇資訊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希伯來聖經寫的「安息日不能工作」,這則資訊,每個人可以選擇是否相信。但是,極權的統治或社會的力量,就可能要求每個人要相信這則資訊,然後奉行這則資訊,然後要求交通運輸系統不的運作,影響人的生活。


(三)真相、現實

1.「天真的資訊觀」認為,資訊越多,就越接近真理,也就越能帶來智慧和力量。但事實並非如此,資訊的過載和濫用,反而可能導致更大的混亂和危機。

HH: Harari的批評有待商議,夠多資訊未必能得到真理真相;有了真理真相,也未必能得到智慧與力量。

2,「資訊的本質並非呈現現實,而是連結人事物,創造新的現實」。資訊的價值在於其連結能力,而非其真實性。因此,虛構的故事、謊言、幻想,只要能夠有效地連結人事物,同樣具有強大的力量。

3,資訊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本來就不是要去呈現既有的現實,反而是要去連結各種不同的人事物,以創造出全新的現實。真正定義資訊的是「連結」,而不是「呈現」或「再現」:只要能將各個不同的點,連結成網路,就是資訊。資訊不一定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而是要把人事物組織起來。例如,占星術把戀人放進一種占星組織;政治宣傳把選民放進一種政治組織;進行曲則將士兵放進一種軍事組織。


(四)現實有三種

1,現實是什麼?Reality

每一件事,因不同個體或不同群體,以及群體內個體有不同的觀點,

(1)客觀存在的叫事實,

事實有多個面向,很多人並無整體觀

事實經過五官及人的理解詮釋,再現的語言文字可能就偏離事實

這些文字語言或模擬再現的圖像影片都是資訊

(2)個體主觀的觀點包含事實、捏造及想像,真實的部分叫主觀的現實

(3)群體主觀的觀點包含真實、捏造及想像,真實的部分叫人際連結而來的現實。

2,有三種現實
(1)客觀的事實
(2)個人主觀理解的現實(未必是事實)
(3)因人際連結而產生的現實(未必是事實)



二、 秩序的基石:虛構故事與社會信用體系

(一)故事

1.故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石。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有賴神話、宗教、意識形態等故事。這些故事內容不一定真實,卻能將人們連結,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2.美國憲法「我們,美利堅合眾國的人民,為了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制定和確立這一部憲法。」這是一套人為的法律文字,維繫了強大的聯邦,讓上億來自不同宗教、種族與文化團體的人維持秩序。

3.故事,不需要是真實的,也未必根據真相,但主要是要幫助人們傳遞感受,而建立感動的影響力。通常故事用虛構的,因為虛構的內容比較容易創造感性的內容取得人的認同;真相往往令人感到尷尬或是痛苦。一般人不願意面對痛苦與尷尬。

4 例如1920 年代的謝爾阿米信鴿的故事(p54)

5.例如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主題,手足相殘,男女三角戀,對於階級的潔淨區分


(二)故事被濫用

1.故事被政治濫用,成為壓迫和控制的工具。例如中世紀宗教法庭或獵巫行動,用於嫁禍於人,以鞏固少數人權力維持神權或專制社會秩序。

2,取部分事實來塑造謊言。分析大量的犯罪、疾病與災難,証明都是女巫搞的鬼。獵巫者蒐集的資料愈多,就愈相信這個世界充滿了惡魔與巫術,而且背後有個全球撒旦陰謀要毀滅人類。於是,這個資訊網進一步要找出所有女巫,加以監禁或處死。


(三)官僚制度的必要性

1.為了維持人與人的關係(nexus),必須有一套秩序(order),而秩序需要靠文件來証明,需要靠故事(法律命令)來維繫,需要靠共同認同的方式(訴訟/交易)來執行,也需要共同相信的貨幣或資產來交易,這些過程與內容,需要很多的檔案,也要很多的調停,處理這麼多的資訊,因此需要官僚體制。

2.官僚體制並沒有錯,也有其必要性。

3.只是官僚體制,將會造成「資訊的不對稱性」,而有產生可能的弊端。例如掌握資訊的官僚,會貪污,或是為了圖方便的人(律師/商人)會賄賂或詐騙善良的人。


(四)社會信任體系

1.官僚的發展,就在建立一個公平,互相信任的機制。

2.以往的信任,建立在社區群體的聲譽。或是政府公開的考試或是考核機制。給予醫生或商家評比。

3.現在科技社會,評核機制可以數位化。例如支付寶提供商家與用戶的評分機制,然後累積成為積分,就成為公開的信任積分。

4.任何一個機制有好也有壞,有優點就有缺點,也可能產生弊端。


11/23/24

關於文華:文華近期的電子書



最近發佈了三本電子書,因為屬於自己的筆記性質,有些內容可能還不夠完整,持續在修正中。摘要如下:

【北歐看極光會老莊】2024.11.14

說明:2024年秋天到芬蘭、挪威及瑞典的拉普蘭地區欣賞北極光,用手繪記錄這精彩的旅程,並引用老子及莊子書中的話,來詮釋這幻變繽紛的極光。 I visited Lapland areas in northern Europe in the autumn of 2024 to see the northern lights. I recorded the beautiful sights by hand drawing with quotes of Taoists (Laozi and Zhang Zi).

【易經的AI智繪:99張圖融會古今智慧】2024.11.16

說明:這不是易經算命,也不是宗教玄學或道德說教!用99張繪畫,呈現易經古文的意境,讓讀者自己感受,用現代思維去體會理解。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發布在 ISSUU 電子書平台,網址如下:

https://issuu.com/aidusu/docs/_al_p1pdf 

https://issuu.com/aidusu/docs/_al_p2pdf 

https://issuu.com/aidusu/docs/_al_p3pdf 

https://issuu.com/aidusu/docs/_al_p4pdf 


【人物志譯本】2022.11.11

這是2022年重新翻譯人物志這本書。

11/18/24

異思維:Harari《簡史三部曲》教了我什麼?

 還記得NLP提到人類思維的六個層次,

1, 環境層次(Environment):指外在的環境、情境和資源,個人所處的物理和社會環境。

2. 行為層次(Behavior):指個人的具體行為和行動,是直接看得見的表現

3. 能力層次(Capabilities):指個人的技能、能力和策略,即執行行為的內在資源。

4. 信念與價值層次(Beliefs and Values):指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對於事物的看法、判斷標準,影響行為和決策。

5. 身份層次(Identity):指個人對自身的定位、角色和自我認知,影響到整體行為模式。

6. 使命與意義層次(Purpose and Spirituality):指個人的使命、人生意義、對於更高目標的追求,通常是更抽象、精神層次的。

        讀過了Harari的《人類大命運/未來簡史》《人類大歷史/過去簡史》以及《21世紀的21堂課/今日簡史》,對於他的精闢分析,令人感到震撼。用他的邏輯來看孔子的論語或者儒家的思想,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在科技文明的推動下,這些古老的思想或宗教已經難以復辟。在當代的自由人本主義為世界的主流,社會人本主義作為另一個挑戰自由主義的大對手,古老的思想與宗教,仍然具有煽動群眾以及凝聚國族主義的價值,但在科學人本的世界世,已經不具有普世的影響力。

       不論宗教的經典或者是儒家的書籍,這些內容在最原始的時空背景已經不復存在。例如孔子希望回到周朝的天下,也以黃河流域作為天下的基礎,不考慮四周的蠻夷之邦的前提下,希望黃河流域的周商民族天下大同(這個天下北不跨過黃河,南不跨過長江,西不進入甘肅,這是最原始的孔子思想),這個時空環境,在現在全球文明的空間以截然不同。儒家的思想就像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有所調整,在漢代,魏晉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對儒家思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再詮釋」,由當時的權威領導者所率領的讀書人,針對儒家思想量身打造以符合當時統治的需要,就像明朝清朝採用朱熹的版本,那種思想已經跟孔子最原始的思想不一樣。而朱熹的思想所看到的天下,也是有區域限制的,就明朝的疆域來說,北部不超過長城,西不跨過新疆西藏,東南不出海。因此朱熹的儒家思想,也不適用在當下的全球環境,更何況當時的使用場景是一個極權統治的皇帝制度,而且欠缺科技與民主思想。因此,如果要找出儒家思想如何在現代這個科技文明與自由人本主義下的價值,這需要有另外一批「新新儒家」來提出與影響。儒家重視家庭倫理的觀念,與現代的自由人本主義或是社會人本主義的思想並不相容,若要適應當代思想就必須有大幅度的調整,在當今自由言論的氛圍下,如果有大智慧的思想家,與其「拿儒家思想來修修補補」,不如「捨棄儒家思想重新構建自己的一套思維」。因為在修修補補的過程之中,難免要花掉很大的心力去跟老學究們爭辯與考證,那會耗掉大師想家非常多的心力,可能設計圖還沒畫好,他的人生就告一段落了。

       重新檢視Harari的思想,是落在「信念價值觀」這個層次。這很可惜,在信念與價值觀這一個層次的任何分析與訴說,可以讓聽得人感到非常的震撼,也為他的分析給予掌聲。但是那「下一步?」,Harari敲碎了很多人的身分認同,那誰來重建新的身分認同呢?

        Harrari出了很多的問題,他自己也沒有解方。似乎他將答案想要留給大數據的演算法,也留給每個個人親身的體驗。因此在於「人生的使命與意義」這個層次,Harari 也沒有做過多的討論,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

         總的來說Harari 在信念這一層次扮演很好的角色,讀者必須重新思考「打破了自己的身分認同之後要怎麼辦?一是忘記Harari回到原點,二是自己在編出一個故事,闡述自己的新的身分認同」。另外讀者必須思考,如果人生真相就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像佛家說的空),那麼讀者是要遁入空門,還是忘掉Harari說的這些一切再回到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