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4

快思慢想:35~38《兩個自我》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PART5: 兩個自我
第35章 two selves
我們探討的人生,通常有兩種效用
(1)體驗效用experienced utility,大自然人所感受的痛苦與快樂,這是長期累積的經驗。
(2)決策效用decision utility, 經濟人所探討的 wantability 想要的效用,這是受到個人記憶的影響,也受到系統一的感覺所影響

怎樣測量體驗效用?
作者透過154位大腸鏡檢查患者的痛苦指數,每分鐘用0~10的疼痛感來記錄;參與者最短4分鐘完成,最長69分鐘完成。他們的紀錄分為兩種
(1)整體體驗:座標軸縱軸是疼痛指數,橫軸是時間。將曲線下面的面積累加,就是整體痛苦指數的總和。
(2)自我的記憶:事後詢問患者,你還記得什麼?通常他們只記得「最痛苦的」那一刻,以及「最後那一刻」,而過程都忘記了,連過程的長短都已經忽略了。

體驗的自我experienced self(macro, wellbeing)
在疼痛的過程中,人們會希望縮短痛苦時間,(若有快樂,則希望快樂時間延長)。
記憶的自我remembering(micro,piecewise)
在事後回想,人們只會記得「最高峰」與「最終點」的時刻,而忽略了過程中的其他時刻。
記憶自我的特色:
(1)峰終定律 peakend rule,計算最疼痛與最後的疼痛值計算平均值
(2)過程忽視 duration neglect,過程中的時間長短,以及波動變化的現象

人有兩個自我,這兩個自我會互相衝突,
經驗:我認識的某一個人,他以前幫助我很多,品格好負責認真,偶爾有些自我堅持,我經驗整體來說,對他是滿意的
記憶:這個人有一次冒犯了我,上一次見到他又惹我生氣,因此記憶中,他是很糟的

我們的記憶,往往會誇大「峰值」的痛苦。
當我們決策時,我們的系統一,會抓取記憶中最峰值與最終值的痛苦與快樂,作為我們的感受。

第36章 人生如戲 life as a story
茶花女的故事,人們喜歡看的是最後那10分鐘,男女主角的見面,然後完美結局。
參加葬禮,我們關心的是這個人最成功為人津津樂道的事,以及他是否留下遺憾?
在茶花女與葬禮上,那個主角是否多活5年,並沒有意義。因為多了那平淡的5年,並不會增加她一生的故事性。除非他在哪5年創造了什麼峰值事件。

旅行有兩種,(1)養生醫療休息,(2)創造故事收集記憶。
就創造記憶而言,拍照或寫日記或PO文章,留下亮點。

如果旅行前告訴一個人,你這趟旅遊不可以拍照,全程都將眼睛遮住,也不會留下什麼經驗或記憶。你還要去旅行嗎?

HH:有一位失智症的患者,他已經失去記憶,但他還是可以享受生活中美好與高貴的體驗。這就是留下「體驗自我」,但沒有「記憶自我」,也就是活在當下。
HH:我們的「記憶」很多時候可能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的記憶是系統一「聯想記憶」組合的結果,我們對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旅遊景點的刻板印象或是感覺不好,可能是偏見。但因為我們對其這個人/這件事/這個旅遊景點沒有足夠時間與心力去充分「體驗」,這個「記憶」與「經驗」會完全悖離。因此,我們需要更開放的心胸去看待與接受,不要被「記憶」所主宰。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experienced well beings
我們很多生活滿意度的調查,或是自我衡量,是依靠「記憶自我」的記憶,而不是「體驗」的自我。作者參考「米哈里」的心流理論的研究方法,經驗取樣法,透過手機隨時紀錄每個時刻的情緒。但這方法成本高也煩瑣。後來採用昨日重現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DRM),將昨天的所有片段敘述出來,並且參考經驗取樣法,給予 0~6的給分,記錄感受。針對數千位美國,法國與丹麥的婦女所做的。然後將不愉快的時間佔比為 U指數。例如美國中西部女性的U指數:
早上29%,上班 27%,照顧小孩 24%,看電視 12%,社交12%。
主觀經驗是透過再現的想法來主導的。ex美國人在飲食時的快樂低於法國。法國人跟小孩相處時間短但更快樂。

蓋洛普的「生活總體評價」將生活分為0~10 個階梯。評估人的「生活中經歷的幸福」與「評估自己生活時的判斷」。
蓋洛普海斯威斯幸福指數,分析美國人1000人的每日調查,以及45萬受測者的調查,人在7.5萬收入後, 他的自我經驗幸福水平就不會再提高了。更高的收入削弱了他們在小事情的樂趣。

第38章 思考生活 thinking about life
生活滿意度調查,人在婚姻之後,幸福指數很快就下降了。為什麼?
引入情感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效益,也就是我們在回答問題時,會聯想到當前的情緒,預測最近將發生,以及剛發生的事。我們的系統一被啟發的聯想會有即將發生的快樂,或是麻煩的事。
在結婚前,預期到結婚的儀式與蜜月,這個幸福感是高的。
在結婚後,預期到許多憂慮與不確定的事,例如小孩,例如帳單,例如親友聚會,等等都可能造成負面的情緒。

聚焦錯覺(focus illusion)當我們聚焦在某個事情時,就會誇大這個事情的權重,而降低其他事情的權重。
作者老婆說「加州的氣候比中西部好,加州人比較幸福」。作者做研究,加州學生很享受當地氣候,中西部學生則討厭當地氣候。他們都誇大了氣候的影響。但是當地的居民,長期居住,就不會認為氣候是影響他們生活幸福感的要素了。
作者提到「半身癱瘓者一天中有多少時間情緒低落?」其實,癱瘓者並不會隨時聚焦在他的癱瘓,一旦他接受了,他會將焦點轉移到其他地方;因此癱瘓者的幸福指數可能跟一般人差不多。一般人與窮人的幸福指數差異,出現在所聚焦的事物上,窮人未必比一般人更不幸福。

錯的渴望(miswanting)是聚焦錯覺產生的後果,也是情感預測(affecting forecasting)錯誤所產生的情況。例如當我們想要買一部新車,我們的聚焦,就會放大「新車」帶來的幸福感。我們情感上預測新車的幸福感,在不斷期待後去購買,購買回來後,反而就會失去新鮮感而產生後悔。

HH:購買新車,與參加讀書會社團,哪一個將帶來幸福感?
我們的「記憶自我」與「體驗自我」帶給我們不同的幸福感。
購買新車,會有令人興奮的體驗,容易記得,但幸福的延續時間比較短暫;參加讀書會,會有新鮮感,而且經常參加,長時間的體驗累積小的快樂。
兩種幸福感都是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