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有些觀念跟《快思慢想》的心理學是相連結的,也跟HARARI的《連結》這本書有些異曲同工。能看懂這些關係,我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值得自己歸納出一番理論出來。
第二章:什麼是故事?
故事是為了掩蓋真相的令人不舒服,而採用委婉的方法,用具體的人事時地物,看似真實,但遮住一些真實的方式說出想傳遞的訊息。
故事就是「片面的事實」「包裝過的事實」,而把醜惡的真實部分,保留下來。
沒有人願意「聽到」被批評的話,也沒有人願意「沒有面子」,很多人自己知道自得錯誤或是過失,但他並不想要承認,故事,就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讓聽的人,聽得懂,不需要承認,但收到訊息。
第三章:故事勝於事實
失敗的人遇到困難,但他不願意說出真相;勸告他的人,並不知道真相,也不需要針對消極的人的痛點,來指指點點。教練最棒的手法,就是說故事,接近真實,但也留有餘地。
成功的人愛面子,遇到難題,不願承認自己的困難;勸告的人,也只能透過故事引導,讓他透露以及協助尋找方法。
故事,雖然有人事時地物,看似具體,但他所夾帶的內容卻是模糊難以分類,也難以套用任何理論~或是讓聽的人自己去類比與套用。在模糊之中,給人啟發。
第四章:如何說出好故事?
口語只是一部分,還要有手勢,肢體語言,表情,聲調,等等的烘托,最好讓聽的人的五官(聽到,看到,聞到,摸到)的感覺,也就是有些細節的描述,讓人身歷其境。
最高明的,是讓對方入戲,對方的情緒會隨著描寫的情境而帶動。
適度的沈默,可以擴大情緒。
講話的語氣,要讓別人聽起來很欽佩,而不是急躁或不耐煩。後者,別人都將會避而遠之。
別人都希望聽到你真誠的表達,希望聽你說話很愉悅,不希望矯揉做作或是傲慢無禮。你的語氣與身體語言,掩飾不了「偽裝」的或「做作」的地方。
第五章:影響力的心理學
要讓別人聽你說話,要把你想說的內容與對方的私利結合起來。(1)別人的私利,無關於「是非」,我們認為的「錯誤」也許別人不這麼認為,先別用自己的價值觀做判斷。(2)故事是1對1的關係,別人關心的是他自己的利益,未必是他所處的公司/國家/團體的利益;當然,別人嘴巴說的是公利是偉大的集體利益,但私底下他一定從他自己的角度出發。或是他偏好的,他重視的事情出發。(3)別人關心的是長期或持續的利益,而不是一次性的。說故事一樣,不能只是一次性的,那個關係不會長久。
要無痕跡的影響別人,如果開門見山說的話,通常不中聽。講得太露白的話,可能合乎邏輯,也可能事實,但別人會否認。
故事只是一個餌,用來釣出別人的內心深處的慾念或原因。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做,或是怎麼形容,故事就是一種方式,幫忙找出別人的真實根本原因。
好的故事,幫忙挖出人的內在慾念,那是混雜著「善與惡」都有的,包含私心與道德的掙扎,那才是真實的人性。好的故事就是要觸及人的內心,感動他(讓他害怕,歡喜,慾望,私心,而有著道德的包裝,有個光明正大的理由)。
故事,通常是人虛構出來的,是為了掩飾不該說的真相,而讓很多醜陋面盡在不言中;但是凸顯光明面,讓人們覺得關會溫暖。
動人的故事,通常不是神話故事,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未必讓人產生共同的感受。而是生活中,彼此熟悉的場景。
講故事,不一定要跟自己相信的「底層信念」掛鉤。你相信對手是邪惡貪婪的,你懷疑對手是真證的兇手,但你說故事的目的是要取得證據,你就不能直接或暗示你所相信的想法,那些「假設」可能讓你的故事失去信任度,也會讓你講起來不順暢。
講故事,就像演戲。你今天飾演「曹操」,你就不能表現出「劉備」的特質。除非你不要演,否則,你就要拋開原本的自己,才能演出一齣精采的戲。
演出好的戲,就是要讓對方的腦海裡面烙印,或是對你所表達的,感到自然與認同。
演出好的戲,要讓對方「放鬆」:可能是聲音,語調,細節,或對方的好奇心,都可可能是對方放鬆,放鬆,就容易採用「快思」直覺來接受你的說法。
好的故事,讓人想要持續聽下去。
好的故事,可能有趣,印象深刻,對人有益,讓人想要轉述給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