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4

快思慢想:30~32《罕見/心理帳戶》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第30章 罕見事件 rare events
面對罕見的重大事件(例如災難,汽車炸彈,美國的第三黨的總統),很少發生,一般我們會有兩種反應:(1)過度關注,(2)忽視

為什麼過度關注罕見事件?
因為罕見而被我們遇到,我們的大腦特別記憶; 他有具體的生動的畫面,讓我們記憶;他被特別的告知傳送,特別的指出,讓我們系統一記得;他被特別的描述,而讓我們記憶。
只要被特別提出,指出,讓我們記憶的罕見事件。因為我們用心關注,我們就會給予他比較高的「決策權重/我們的預期」遠大於「期望值的可能性」。
我們的關注,相關的報導就會被吸引而來,然後我們就覺得「決策權重/預期的發生率」變大,我們也會做出過高的權衡。
如公車炸彈,因為我麼擔憂,因此我們開車就會格外警覺,我們的懷疑,也會讓它「預期發生率」跟著變高。
我們對「罕見事件」的風險的表述不同,例如說「0.01%」「每1萬人有1人會生病」「我們村莊至少有10人可能會生病」「相較於流感,他的發病率只有1/100,不足為奇」。不同的表述,讓我們所做的「決策權重/預期』,就可能截然不同。
罕見事件,如果新聞用畫面來凸顯,如ISIS的殺人頭馬賽克畫面,法國巴黎的ISIS恐怖炸彈攻擊,這些鮮明的畫面就會激發人的想像與恐懼。

恐懼才是真正的影響。以色列公車炸彈攻擊後,作者開車在公車旁,明明知道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內心恐懼而突顯與擔憂的。

為什麼有的罕見事件會被忽視?
因為發生機率真的太低,很多人都沒有遇過,也不以為然。我們的描述,被具有份量的人所否定,然後就被忽視了。

第31章 風險政策 risk policies
我們系統一的思考,會把問題拆開單獨來看,往往忽略整體組合的效益,而只看到單獨不划算的選擇。例如下列兩組問題,系統一思考會選擇A&D,這是分別的最佳選擇。
第一組:A:確定賺到 240元。 B:25%得到 1000元, 75%沒有獲得。
第二組:C:確定損失 750元。 D:75%損失 1000元, 25%沒有損失。

但系統二的理性分析,會選擇 B&C

A&D 的總收益 = 240 -750  =   -510
B&C 的總收益 = 250 -750 =    -500

同樣的,若是丟硬幣
丟一次, 50% 損失 100美元,50% 贏得 200美元,期望值 50
系統二(理性的經濟人)將會預期 50美元的期望值。
系統一(情感因素/損失規避者)因為可能會損失100美元而不願意參加。

但若用長期多次投資(長期投資組合)的觀念,連續玩三次
丟三次,13% 損失300,37%獲得 100, 37% 獲得 300, 13% 獲得 600,期望值 150
系統二,一定要玩三次
系統一,損失的可能性只有13%,看來一定值得賭

風險政策就是,要能夠把賽局的次數增加,而且用整包來看,
當我們買股票,分散投資組合,然後不要個別看每一支股票的損失與獲利,而是整體來看,每一季看所有的投資股票的總收益,就不會受到系統一的情緒波動影響,整體收益較佳。

學習商人的思維,在貨架上幾百個品項的商品,並不是看每一個品項都要獲利,而是整體組合的獲利最大化。如果要關心到每個品項都沒有損失,那將會花掉很多時間,也會造成情緒波動。

HH:風險政策,就是一個「寬框架」(一次包含很多個別的窄框架),不要個別用系統一來看,而是整體用系統二來看。

第32章 心理帳戶 keeping score
每個人有很多個心理分類的帳戶
孩子的教育基金,我們的零用錢,普通存款,信用卡
每個金融帳戶在心裡面是不同的,具有先後順序,這是窄框架的思維

兩個球迷各擁有一張球賽的門票:
A球迷的球票是花錢買的
B球迷的門票是朋友送的

當球賽舉行當天,途中需要經過暴風雪,A球迷可能還是會去,B球迷就放棄在家;
因為對於B而言,這張門票的心理價值不高,損失厭惡不大;而A球迷的損失厭惡很高


經濟人是理性的,採取系統二,會將所有投資視為一個大帳戶,虧損的股票就賣掉,賺錢的股票就留著繼續賺,對於損失視為沈沒成本,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所有投資組合是一個心理帳戶。
直覺人是感情的,採取系統一,會將每一個股票/每一筆交易當作一個帳戶,希望每一個帳戶都獲利/沒有虧損。因此,單一股票虧損時,絕不會賣掉,要等到獲利才會賣掉,也因此可能一直虧損而加碼。也就是每一個股票就是一個心理帳戶。
企業執行長,在任所做的決定,每一個決定都會是他的「心理帳戶」,每個案子都希望成功,也因此可能在虧損下,還是會堅持己見持續投資下去。因此,系統一的思維,並沒有沈沒成本的觀念,而是個別心理帳戶的悖論。

後悔,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對於「當下現實」的自責。「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可能不會這樣做」。
後悔與被責備是不同的。
案例1: Bob 從不讓他人搭便車,昨天讓陌生人搭便車,卻被搶劫了。
案例2: Smith  從不讓他人搭便車,昨天讓陌生人搭便車,卻被搶劫了。
誰比較可能後悔?  88% 認為Bob, 12%認為Smith, 理由是 Bob違反了常規。
在誰比較可能被責備? 23%認為Bob, 77%認為Smith,理由是Smith 平時的行為暴露風險。

案例3: Paul 原本持有 A公司股票,他一直想賣掉去轉買 B公司股票,但沒做,而看著B股票上漲,少賺1萬美元。
案例4: George 原本持有 B公司股票,他賣掉了去轉買 A公司股票,結果看著B股票上漲,少賺1萬美元。
兩人的現況都是A股票,而少賺 B股票,唯一差別是, Paul 沒動作,George 有動作。調查發現,92%人認為 George 會後悔。因為他 「偏離了default 狀態」才會後悔。

飛機發生事故人員喪生後,坐原班機的乘客是「倒楣」,候補或換搭這班飛機的人是「後悔」,而誤點沒搭上這班飛機的人是「幸運」。 

很多時候醫生會選擇「常規」的治療手法
當有個重症病人,醫生有兩個選擇:(1)常規的治療,治癒率不高;(2)非常規的治療,康復機率可能較高,但證據不足。
醫生的思考非常規治療是有機會與風險的:(1)可能面對治療失敗後的悔恨,嚴厲的責備,被病人訴訟。(2)可能面對成功時,獲得好名聲,病人的感謝。
以後見之明,醫生若採取「常規」,比較不會後悔。

害怕後悔而做出非理性的選擇
選擇(5):有一種殺蟲劑,每1萬瓶有15瓶可能造成孩童中毒;
選擇(6):另有一種比較便宜的殺蟲劑,每1萬瓶有16瓶可能造成孩子中毒。
結果2/3 家長,不願意買(6),因為不願意讓孩子的風險提高--》害怕後悔而不願「改變default」。但少數家長,願意為了「折扣」而購買(6),這筆錢要顯著夠大,才足以改變原先的默認狀態。

HH:害怕後悔的這個帳戶,往往會誇大「擔心」的這件事的重要性,而做出過多的投資。這是對的嗎?那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