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4

龍應台新書《注視》發表會


他從台東來,這是5場發表會之第四場。台中的讀者比較不同,串起了不同時期的書。

今天主講《注視》他在台東都蘭鄉居四年的故事。這四年使他認識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這些生命是他之前人生比較沒有關注過的,他也想到大多數住在城市的朋友沒有想到要關注的!

他今天的新書發表會,不要只是他說,他想邀請來賓朗讀的方式來進行交流。他希望透過念幾段文字,讓朋友們一起感受文字的韻律,想像而長出一個生動的畫面,更深刻的感受那些生命和場景!


(一)認識這個小村

109頁,描寫都蘭的小村,這裡的店家從生到死,肉攤、金紙,Pizza、農藥行都有,他的文字給予這小村一幀幀圖畫!


小村中有都市中有的人類及生活,更有不同的動物和生命。


(二)認識鷄

他在這小村住了四年,原本養了三隻鷄,現在已經有了29隻雞。

有一隻雞叫元帥,會進到書房陪她寫作,足足站在旁邊2小時不動,元帥累了就瞇一下眼!

有雞冠的未必是公鷄!你看母雞,孵蛋21天不吃不喝,他一次可以孵10隻雞,這批生出來的雞,大約三到四周就會成為獨立的雞!

母雞孵完一批雞,就會再去孵另一批雞。

如果只給母雞孵一隻,那隻小雞長大後,就會變成獨生雞,沒有兄弟姊妹,會黏在母雞旁,那也看出他們的靈性!

母雞和公雞的關係!母雞孵育期間,會防止公雞靠近,非常兇悍!

野生的母雞會想上樹去睡,他會帶小雞先從低矮的小枝,慢慢帶往高樹枝!可看到母子雞相擁而睡!


鷄也是生命,也有母愛,也有性情!


(三)認識蛇

324頁,看到有毒的青竹絲在樹上,樹上有雞在睡,他不理會!

我們都市中人往往因恐懼蛇,而會設法撲殺它!那是以人的角度看蛇。害怕蛇攻擊人類!

作者經過四年的生活,他已經學會「以動物的角度思考」,有一晚她看到蛇爬樹上,她原本擔心蛇吃雞!但她壓抑這擔心,相信自然會有它的運行,不要干涉!蛇也許並沒有害人害雞!第二天白天,蛇不見了,雞也無恙!


蛇就是動物,未必是人的敵人!


(三)認識其他動物

她看到樹枝上螳螂在辦事,約2個多小時!她想螳螂這2小時豈不曝險?

後來螳蛹在樹幹上,一個蛹裡面有300多個幼蟲!


她在草地上拾獲一隻受傷的夜鷹,她發現她的血盆大口。原來這隻老鷹在學飛掉到地上。她不該拾它,因為它的父母可能正在找它!


她也遇過食蟹獴,這獴可會給人狂犬病!但獴在他準備送醫前就死了!


(四)認識生命

292頁,一條蛇吞了一隻蟾蜍,蛇頭的形狀就是一隻蟾蜍的樣子。蛇不動因為蟾蜍尚未消化,蟾蜍皮厚就卡在蛇嘴,蟾蜍的眼睛還在蛇口外轉著!

我們人類很多人對蛇有恐懼,但大自然中不同動物都有它的存在,我們為什麼要見蛇而害怕?為什麼要透過殺掉它而解除我們的恐懼呢?


我們當知識分子口口聲聲說保護生態,但怎麼保護?還是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我們人類應學習認識身邊其他的生命,有些我們看不懂看不慣的,卻是自然!


(五)蜂之滅絕

如何面對虎頭蜂?

我們怕虎頭蜂,因為新聞說蜂會蟄死人。

但反過來說虎頭蜂每次用刺蟄人,它將會死亡! 因為它的刺和內藏是連在一起的!人不犯它,它怎會用生命來反擊?我們人類是否過度反應?

作者觀察過母蜂餵小蜂的過程!母蜂抓到毛毛蟲,會把蟲的毛及皮慢慢舔掉,然後把蟲肉弄成小肉團,再把肉團餵給幼蜂。這是另一種母愛!


認識其他生命的習性,尊重他們的安全區域,他們也不會侵犯人類!


(六)回到五歲,去認識生態

402頁,我們人類只是數萬物種之一,但我們卻不認識其他物種。正在撲滅虎頭蜂,正在驅趕蛇及老鷹。我們能不能和生物共存?


我們很多人沒見過鷄走路,不知道母雞不用公雞也能生蛋,蜜蜂絕跡中而果樹靠果蠅飛來飛去播粉..我們對萬物是極度無知的!


台灣是全世界農藥下最多的,台灣的用水量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我們自作聰明的活著!


這本書是分享怎麼觀察萬物,認識萬物,也反思人和萬物怎麼相處?

我只是希望讓大家回到五歲的孩子,用心的好奇的去認識台灣這塊地!


書的封面,為什麼後面的都蘭山很綠,而作者走的山徑是布滿枯草的?

當天作者發現缺水,上山去查水源,發現山經都枯了!原來那是除草劑造成枯黃,也影響水源的涵養!


我們應該要認真面對對生態及萬物的關照!


(七)QA

Q:怎麼看待生命?

A:作者正在陪大江大海的那一位老兵(今年100歲了失智),她正在關注生命的逝去!作者先在潮州大武山下住三年,那時為了離台北,不再遠距干涉兄弟照顧年邁的母親。後來覺得想要進入更原始的生活才到都蘭去!


Q:怎麼看待瓊瑤輕生?

A:每個人的生死選擇,其他人都不應也不便置喙!


Q:怎麼看待安樂死?

A:作者並不想輕率判斷年老痛苦及安樂死的議題。瑞士的安樂死,以及膠囊安樂死最近發生了訴訟,這包含倫理及道德的問題。


Q:有人期待龍應台再寫大江大海之類的書?

A:龍應台說每位作者有不同的生命階段,就會有不同關注!他現在對政治會關注,但他現在對生態環境的關注甚於政治問題!


Q:被問你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A:他說,感恩,人生到今天很幸福。他覺得how do l deserve it? 他感謝有二個小孩都過得可以。他感謝那麼多粉絲,那麼多好朋友協助!人生到70歲,成就已經不重要了!


Q:被問你會繼續住都蘭?

A:他說,人生的明天是不確定的。當都蘭成為打卡點,可能是搬離的那一天!


Q:被問到這本書是要訴求什麼?

A:他說,他一直在思考用什文體呈現這本書。

他說,我不再寫論文,不像《野火集》的評論文。並不要呼龥環保。

他想的,只是呈現個人的生命在大自然中的清醒活著,描述自己的成長及修心。他想到梭羅的湖浜散記,他只是要進入他生活的真實世界,去註釋他存在的意義及價值。


Q:問到對世局的看法?

A: 《注視》:用純真的眼光看世界,好奇及發問。

龍老師1998年寫的一本書《這個動盪的世界》,這是他30年前走過4個現場:柏林圍牆、以巴衝突、蘇關解體的古巴及莫斯科。他今年匯集重新出版。是訴求反戰及追求和平的。


 Q:問到戰爭?

A:《大江大海》是2009年出版的,那是描寫戰爭中,一般人生命的狀態,跟不同黨派沒關係!戰爭一旦發生,其實沒有贏家。

戰爭的距離有多遠?就像你現在懸崖邊?距懸崖1公尺?你要準備什麼?還是別無選擇?

文學的價值在那?讓你看到你沒看過的事?你看到跟你相同處境的人的心情?或你看到敵人的心情?也許跳出自己的現實而去感受你沒想過的!


Q:結語:偶然的連结

《大武山下》是個小說,其中提到很多的河流會突然消失又出現。

其中的引罄是另一種暗喻!

作家的書,就像佛教師父的罄,敲下去和大家有一種默契!

作者的文字能和讀者的心弦扣上的時,這本書才有共鳴或連結!

有的人剛拿到書沒感覺,但在日後的某個時點,這本書突然會再出現,突然和讀者產生感動!而那個時點就是某種生命的連結!


作者說寫書就像孤獨的人只是在森林中走路,怎麼走是隨興的,安靜的!


讀者的閱讀也是孤獨的,就像在森林某個角落,在旁邊暗處目視著作者,彼此不認識走在同一片森林中,某個機綠下產生了一種連結!


12/03/24

雜訊:《雜訊定義/來源》Kahneman教了我們什麼?

《雜訊》是康尼曼在2021年出版的新書

一,有關判斷與決策
(一)人類判斷的兩個錯誤:偏誤與雜訊(p11)
(1)精準:正中靶心,彈著點都集中在中心
(2)偏誤bias:《快思慢想》書中的重點,也就是彈著點集中在東北角,但很密集。朝著一定的方向。
(3)雜訊noise:彈著點在集中點附近分散的部分,可能在外圈,沒有固定的方向。難以預測。

(二)誤差方程式 (p87)
單次測量誤差 = 偏誤 + 雜訊誤差
總體誤差 (均方差)= 偏誤平方 +雜訊平方

法官判刑,他的判斷是否受到雜訊的影響,同一個案例,卻發現有的法官判刑1~10年的差異
醫生診斷,他的判斷是否受到雜訊的影響
(三),雜訊三種類型(p100):
(1)水準雜訊:法官A與法官B之間的判刑會有差異,南方法官有的寬鬆,北方法官有的嚴格,給的標準就不同
(2)類型/模式雜訊:同一個法官對不同類型的差異。法官A對於所看到的不同類型的罪犯,會有自己習慣的的類型刻板印象;例如看到吸毒者,刺青者,詐欺者,會給予不同標準
(3)場合雜訊:法官受到其他干擾,例如早上的情緒,途中的車禍等

二,判斷與模型

三,雜訊的發生
(一)捷思(heuristic),偏誤(bias)與雜訊
(二)配對
(三)雜訊來源:
大腦為了快速完成任務與結論,因此容易出錯
破窗效應:直覺看似很好,但長遠並不好
思維謬誤:系統一有因果思維的謬誤

四,雜訊的消除
(一)消除雜訊的方法:決策保健的六個基本原則(p482):
1. 判斷的目標要準確,而不是個人的獨特特性。不是個性。
2. 統計客觀思維,用外部的觀點來看待。
3. 判斷結構法,拆解成幾個部分,而不追求連貫性。例如工具:中介評估法。或是建立指導方針。SOP。
4. 直覺慢一點,抗拒太早出現的直覺。不要給判斷者太多的訊息,而只給有限優先的資訊,避免聯想。
5. 多聽不同的意見,統整不同的獨立判斷,收集更多人的智慧/群眾思考,來獲取客觀評斷。
6. 偏向相對判斷尺表,用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量表。

(二)中介評估法(p409)
參考德菲法的架構,但增加討論。
透過第三方的公司,來協助內部對外取得資料
例如併購案,可以由中介公司協助估計,拿回來討論,再估計。

HH:好的決策,不是來自靈光一現,而是我們努力消除雜訊,做好判斷。

快思慢想:總回顧: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利用一週的時間重新閱讀《thinking,fast and slow》這本書,除了筆記外,摘要幾個心得:
一,商人思維,就是不要只用系統一去做單獨的評估,而應該拉高視野,用比較寬的框架來看事情;不要追求每個單獨的品項都獲利,而是整體的總收益獲利,個體有些賺有些賠
二,frame框架很重要,說話的方式,正向與反向,產生的效果差異很大。
三,避免「聯想記憶」的謬誤,人們很容易就破碎的記憶亂湊亂搭,而沒有證據為基礎,造成一個錯誤的思考方向,以及導出錯誤的結果。
四,我們時間資源有限,對於沈沒成本的損失或低價值的事物,就要捨得丟棄。
五,每個人都習慣直覺思考,憑印象,憑感覺,這就是人容易被操縱與影響的地方。當然,當同一個人同時受到多個人影響時,還牽涉到這個人先前的經驗,影響的變數很多。
六,直覺在什麼時候是有效的,在環境有規律,以及目前的狀況變化也符合規律條件時,直覺可以發揮作用。直覺在某些變化的環境或是目前的條件出乎專家的記憶聯想範圍時,專家的意見就失去意義。
七,心理帳戶,我們每個人心裡有不同的帳戶,如果對每筆投資或每個人都當作一個「必須獲利」的帳戶來經營,我們會花掉太多時間,也會造成自己害怕後悔的恐懼與擔心。就像投資10檔股票,要做到10檔每一檔都獲利,將會自己天天提心吊膽,天天關注。要經營10個人討好10個人都不得罪,也會很累。思考一個分類與平衡吧!
八,說故事的技巧,注意「峰值」與「終值 -起始值的變化」,很多人期待的是那個令人心動的時刻,而不是過程。
九,人生如戲,體驗自我與記憶自我都很重要。相對而言,我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就是他的「體驗H」與「記憶H」,我要思考怎麼讓別人真的體驗到H以及記憶到H,而不是留下負面的H印象。
十,系統一與系統二,我們知道所有人都未必是理性思考的,因此與別人溝通時,就要考慮到他們系統二懶惰(不太喜歡理性思考),也不喜歡費力去理解複雜的事。


快思慢想:35~38《兩個自我》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PART5: 兩個自我
第35章 two selves
我們探討的人生,通常有兩種效用
(1)體驗效用experienced utility,大自然人所感受的痛苦與快樂,這是長期累積的經驗。
(2)決策效用decision utility, 經濟人所探討的 wantability 想要的效用,這是受到個人記憶的影響,也受到系統一的感覺所影響

怎樣測量體驗效用?
作者透過154位大腸鏡檢查患者的痛苦指數,每分鐘用0~10的疼痛感來記錄;參與者最短4分鐘完成,最長69分鐘完成。他們的紀錄分為兩種
(1)整體體驗:座標軸縱軸是疼痛指數,橫軸是時間。將曲線下面的面積累加,就是整體痛苦指數的總和。
(2)自我的記憶:事後詢問患者,你還記得什麼?通常他們只記得「最痛苦的」那一刻,以及「最後那一刻」,而過程都忘記了,連過程的長短都已經忽略了。

體驗的自我experienced self(macro, wellbeing)
在疼痛的過程中,人們會希望縮短痛苦時間,(若有快樂,則希望快樂時間延長)。
記憶的自我remembering(micro,piecewise)
在事後回想,人們只會記得「最高峰」與「最終點」的時刻,而忽略了過程中的其他時刻。
記憶自我的特色:
(1)峰終定律 peakend rule,計算最疼痛與最後的疼痛值計算平均值
(2)過程忽視 duration neglect,過程中的時間長短,以及波動變化的現象

人有兩個自我,這兩個自我會互相衝突,
經驗:我認識的某一個人,他以前幫助我很多,品格好負責認真,偶爾有些自我堅持,我經驗整體來說,對他是滿意的
記憶:這個人有一次冒犯了我,上一次見到他又惹我生氣,因此記憶中,他是很糟的

我們的記憶,往往會誇大「峰值」的痛苦。
當我們決策時,我們的系統一,會抓取記憶中最峰值與最終值的痛苦與快樂,作為我們的感受。

第36章 人生如戲 life as a story
茶花女的故事,人們喜歡看的是最後那10分鐘,男女主角的見面,然後完美結局。
參加葬禮,我們關心的是這個人最成功為人津津樂道的事,以及他是否留下遺憾?
在茶花女與葬禮上,那個主角是否多活5年,並沒有意義。因為多了那平淡的5年,並不會增加她一生的故事性。除非他在哪5年創造了什麼峰值事件。

旅行有兩種,(1)養生醫療休息,(2)創造故事收集記憶。
就創造記憶而言,拍照或寫日記或PO文章,留下亮點。

如果旅行前告訴一個人,你這趟旅遊不可以拍照,全程都將眼睛遮住,也不會留下什麼經驗或記憶。你還要去旅行嗎?

HH:有一位失智症的患者,他已經失去記憶,但他還是可以享受生活中美好與高貴的體驗。這就是留下「體驗自我」,但沒有「記憶自我」,也就是活在當下。
HH:我們的「記憶」很多時候可能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的記憶是系統一「聯想記憶」組合的結果,我們對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旅遊景點的刻板印象或是感覺不好,可能是偏見。但因為我們對其這個人/這件事/這個旅遊景點沒有足夠時間與心力去充分「體驗」,這個「記憶」與「經驗」會完全悖離。因此,我們需要更開放的心胸去看待與接受,不要被「記憶」所主宰。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experienced well beings
我們很多生活滿意度的調查,或是自我衡量,是依靠「記憶自我」的記憶,而不是「體驗」的自我。作者參考「米哈里」的心流理論的研究方法,經驗取樣法,透過手機隨時紀錄每個時刻的情緒。但這方法成本高也煩瑣。後來採用昨日重現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DRM),將昨天的所有片段敘述出來,並且參考經驗取樣法,給予 0~6的給分,記錄感受。針對數千位美國,法國與丹麥的婦女所做的。然後將不愉快的時間佔比為 U指數。例如美國中西部女性的U指數:
早上29%,上班 27%,照顧小孩 24%,看電視 12%,社交12%。
主觀經驗是透過再現的想法來主導的。ex美國人在飲食時的快樂低於法國。法國人跟小孩相處時間短但更快樂。

蓋洛普的「生活總體評價」將生活分為0~10 個階梯。評估人的「生活中經歷的幸福」與「評估自己生活時的判斷」。
蓋洛普海斯威斯幸福指數,分析美國人1000人的每日調查,以及45萬受測者的調查,人在7.5萬收入後, 他的自我經驗幸福水平就不會再提高了。更高的收入削弱了他們在小事情的樂趣。

第38章 思考生活 thinking about life
生活滿意度調查,人在婚姻之後,幸福指數很快就下降了。為什麼?
引入情感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效益,也就是我們在回答問題時,會聯想到當前的情緒,預測最近將發生,以及剛發生的事。我們的系統一被啟發的聯想會有即將發生的快樂,或是麻煩的事。
在結婚前,預期到結婚的儀式與蜜月,這個幸福感是高的。
在結婚後,預期到許多憂慮與不確定的事,例如小孩,例如帳單,例如親友聚會,等等都可能造成負面的情緒。

聚焦錯覺(focus illusion)當我們聚焦在某個事情時,就會誇大這個事情的權重,而降低其他事情的權重。
作者老婆說「加州的氣候比中西部好,加州人比較幸福」。作者做研究,加州學生很享受當地氣候,中西部學生則討厭當地氣候。他們都誇大了氣候的影響。但是當地的居民,長期居住,就不會認為氣候是影響他們生活幸福感的要素了。
作者提到「半身癱瘓者一天中有多少時間情緒低落?」其實,癱瘓者並不會隨時聚焦在他的癱瘓,一旦他接受了,他會將焦點轉移到其他地方;因此癱瘓者的幸福指數可能跟一般人差不多。一般人與窮人的幸福指數差異,出現在所聚焦的事物上,窮人未必比一般人更不幸福。

錯的渴望(miswanting)是聚焦錯覺產生的後果,也是情感預測(affecting forecasting)錯誤所產生的情況。例如當我們想要買一部新車,我們的聚焦,就會放大「新車」帶來的幸福感。我們情感上預測新車的幸福感,在不斷期待後去購買,購買回來後,反而就會失去新鮮感而產生後悔。

HH:購買新車,與參加讀書會社團,哪一個將帶來幸福感?
我們的「記憶自我」與「體驗自我」帶給我們不同的幸福感。
購買新車,會有令人興奮的體驗,容易記得,但幸福的延續時間比較短暫;參加讀書會,會有新鮮感,而且經常參加,長時間的體驗累積小的快樂。
兩種幸福感都是我們的人生。

快思慢想:33~34《框架效應》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第33章 逆轉reversals

案例1:有一個人在住家附近的便利商店遇到搶劫案,並且中彈而右手殘廢,我們評估的任務是要設定他的受害賠償金額。
情況一:搶劫案發生在他常去的那一家便利商店。
情況二:搶劫案發生在他很少去的另一家便利商店,因為常去哪一家的店主去參加葬禮休息,他才會到了另外一家,才不幸中彈。
地點會影響他的賠償金額嗎?

根據經濟學的理性思考,賠償金額與他在哪一家便利商店無關。
但是根據系統一,在同情這位受害者,因為沒有去熟悉的便利店,不知道另一家店的風險,因此經過兩個情況的聯合評估,會給予他較高的賠償金額。
這叫做preference reversals(偏好反轉),指單一評估與聯合評估的不一致。

案例2: 有兩個賭注:
A:11/36 贏得160元,25/36 損失15元 (期望值 38.47)
B:35/36 贏得 40元,1/36 損失 10 (期望值 38.61)
若從保守者的單一選擇,B看來比較穩定,獲得 40的機會很高
若從賭徒的吸引力,A可能贏得的數值160大,很多人會認為A較好
系統一可能會從單一評估,而系統二會從聯合評估,計算期望值

案例三:有兩個人誰比較高?
約翰 6歲,身高 150公分
吉姆 16歲,身高 155公分
就系統一而言,單獨來看,約翰在同年齡應該算高的,但吉姆在同年齡應該算矮的。
及系統二而言,只就兩個人來比較,吉姆比約翰高。

案例四:你會捐款多少錢
只看A: 海豚數量減少,頻臨滅絕,需要基金保育。  -- 民眾願意捐 2000元
只看B: 農工容易罹患皮膚癌,需要給予定期健檢的基金。 ---民眾願意捐 300元

同時看A&B:這是不同類別的事件,但農工是人,海豚不是人,就有偏好逆轉 --民眾願意多捐給農工,而不給海豚

第34章 框架效應與現實 frames & reality
人類是基於系統一直覺為主的思考,受到情感的框架效應很大(frame bound)
經濟人是基於系統二理性為主的思考,重視現實(reality bound)

當我們說
說法一,義大利隊贏球了,
說法二,法國隊輸球了。
我們系統一的聯想記憶就截然不同。事實同一個,但是框架造成的情緒就不同。

對20個人進行研究,可以訓練他們的心智用不同框架思考;如果先給每個人50英鎊,然後每個人都要拿出50英鎊來賭輪盤,整體期望值 20英鎊,
(1)第一群人,獲得框架,認為獲得了20英鎊,傾向確定的事
(2)第二群人,損失框架,認為損失了30英鎊,傾向賭一把

醫生對於癌症患者的說法
(1)第一個月的存活率 90%
(2)在一個月內,死亡率為 10%
大多數人的系統一,都會受到文字(frame bound)的影響,而不會理性(reality bound)的思考這兩點是相同現實。

面對一個奇怪的傳染病,估計會奪走600人性命,現在有兩個方案A&B,效果如下:

說法一:
採用A方案:200人會獲救
採用B方案:1/3 機率 600人都獲救,2/3 機率 0人獲救
在這個說法下,受訪者大多選擇方案A,確定的200人

說法二:
採用A方案:400人會死亡
採用B方案:1/3 機率 0人死亡,2/3 機率 600人都死亡
在這個說法下,受訪者大多選擇方案B,希望賭一把

但是就系統二,理性來看,兩者只是說法不同,reality bound is the same

有一個人遇到這兩種情況,
丟掉票:有個人買了160元的電影票,到了電影院,發現票丟了,那他是否再買一張?
丟掉錢:有個人帶了160元現金,要買電影票,到了電影院,發現錢丟了,那他是否刷卡再買一張?
通常,丟了票的人會決定不看了,因為「看表演」的心理帳戶,他已經花了錢,因此丟了票,就當作看完電影了,因此不看了。
丟了錢的帳戶是「零用錢」帳戶,他會衡量他的財務狀況,認為這個錢他可以負擔,只是倒楣丟了錢。他還是需要實現「看表演」的帳戶。

A開進口車,每公升開 3公里,現在換新車,每公升開 3.5公里
B開國產車,每公升開7.5公里,現在換新車,每公升開10公里
請問誰換了車之後,比較省油?

乍看之下,B比較省油,每公升多開 2.5KM, 而A只能多開 0.5KM

但是,如果兩個人每年都是開 21000 KM,
A的耗油從 7000升節省到 6000升,節省 1000升
B的耗油從 2800升節省到 2100升,節省   700升
其實A的耗油節省較為明顯。

HH:善用前景理論,(1)比較參照點,當參照點不同,很多想法就不同;(2)心理帳戶,當整併不同的心理帳戶,用更寬的框架來看事情,就會跳脫「狹隘的」損失厭惡。(3)面對現實reality, 思考同一件事的兩面表述,而能跳出系統一的損失厭惡情感,看向正面的另一個表述



12/02/24

快思慢想:30~32《罕見/心理帳戶》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第30章 罕見事件 rare events
面對罕見的重大事件(例如災難,汽車炸彈,美國的第三黨的總統),很少發生,一般我們會有兩種反應:(1)過度關注,(2)忽視

為什麼過度關注罕見事件?
因為罕見而被我們遇到,我們的大腦特別記憶; 他有具體的生動的畫面,讓我們記憶;他被特別的告知傳送,特別的指出,讓我們系統一記得;他被特別的描述,而讓我們記憶。
只要被特別提出,指出,讓我們記憶的罕見事件。因為我們用心關注,我們就會給予他比較高的「決策權重/我們的預期」遠大於「期望值的可能性」。
我們的關注,相關的報導就會被吸引而來,然後我們就覺得「決策權重/預期的發生率」變大,我們也會做出過高的權衡。
如公車炸彈,因為我麼擔憂,因此我們開車就會格外警覺,我們的懷疑,也會讓它「預期發生率」跟著變高。
我們對「罕見事件」的風險的表述不同,例如說「0.01%」「每1萬人有1人會生病」「我們村莊至少有10人可能會生病」「相較於流感,他的發病率只有1/100,不足為奇」。不同的表述,讓我們所做的「決策權重/預期』,就可能截然不同。
罕見事件,如果新聞用畫面來凸顯,如ISIS的殺人頭馬賽克畫面,法國巴黎的ISIS恐怖炸彈攻擊,這些鮮明的畫面就會激發人的想像與恐懼。

恐懼才是真正的影響。以色列公車炸彈攻擊後,作者開車在公車旁,明明知道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內心恐懼而突顯與擔憂的。

為什麼有的罕見事件會被忽視?
因為發生機率真的太低,很多人都沒有遇過,也不以為然。我們的描述,被具有份量的人所否定,然後就被忽視了。

第31章 風險政策 risk policies
我們系統一的思考,會把問題拆開單獨來看,往往忽略整體組合的效益,而只看到單獨不划算的選擇。例如下列兩組問題,系統一思考會選擇A&D,這是分別的最佳選擇。
第一組:A:確定賺到 240元。 B:25%得到 1000元, 75%沒有獲得。
第二組:C:確定損失 750元。 D:75%損失 1000元, 25%沒有損失。

但系統二的理性分析,會選擇 B&C

A&D 的總收益 = 240 -750  =   -510
B&C 的總收益 = 250 -750 =    -500

同樣的,若是丟硬幣
丟一次, 50% 損失 100美元,50% 贏得 200美元,期望值 50
系統二(理性的經濟人)將會預期 50美元的期望值。
系統一(情感因素/損失規避者)因為可能會損失100美元而不願意參加。

但若用長期多次投資(長期投資組合)的觀念,連續玩三次
丟三次,13% 損失300,37%獲得 100, 37% 獲得 300, 13% 獲得 600,期望值 150
系統二,一定要玩三次
系統一,損失的可能性只有13%,看來一定值得賭

風險政策就是,要能夠把賽局的次數增加,而且用整包來看,
當我們買股票,分散投資組合,然後不要個別看每一支股票的損失與獲利,而是整體來看,每一季看所有的投資股票的總收益,就不會受到系統一的情緒波動影響,整體收益較佳。

學習商人的思維,在貨架上幾百個品項的商品,並不是看每一個品項都要獲利,而是整體組合的獲利最大化。如果要關心到每個品項都沒有損失,那將會花掉很多時間,也會造成情緒波動。

HH:風險政策,就是一個「寬框架」(一次包含很多個別的窄框架),不要個別用系統一來看,而是整體用系統二來看。

第32章 心理帳戶 keeping score
每個人有很多個心理分類的帳戶
孩子的教育基金,我們的零用錢,普通存款,信用卡
每個金融帳戶在心裡面是不同的,具有先後順序,這是窄框架的思維

兩個球迷各擁有一張球賽的門票:
A球迷的球票是花錢買的
B球迷的門票是朋友送的

當球賽舉行當天,途中需要經過暴風雪,A球迷可能還是會去,B球迷就放棄在家;
因為對於B而言,這張門票的心理價值不高,損失厭惡不大;而A球迷的損失厭惡很高


經濟人是理性的,採取系統二,會將所有投資視為一個大帳戶,虧損的股票就賣掉,賺錢的股票就留著繼續賺,對於損失視為沈沒成本,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所有投資組合是一個心理帳戶。
直覺人是感情的,採取系統一,會將每一個股票/每一筆交易當作一個帳戶,希望每一個帳戶都獲利/沒有虧損。因此,單一股票虧損時,絕不會賣掉,要等到獲利才會賣掉,也因此可能一直虧損而加碼。也就是每一個股票就是一個心理帳戶。
企業執行長,在任所做的決定,每一個決定都會是他的「心理帳戶」,每個案子都希望成功,也因此可能在虧損下,還是會堅持己見持續投資下去。因此,系統一的思維,並沒有沈沒成本的觀念,而是個別心理帳戶的悖論。

後悔,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對於「當下現實」的自責。「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可能不會這樣做」。
後悔與被責備是不同的。
案例1: Bob 從不讓他人搭便車,昨天讓陌生人搭便車,卻被搶劫了。
案例2: Smith  從不讓他人搭便車,昨天讓陌生人搭便車,卻被搶劫了。
誰比較可能後悔?  88% 認為Bob, 12%認為Smith, 理由是 Bob違反了常規。
在誰比較可能被責備? 23%認為Bob, 77%認為Smith,理由是Smith 平時的行為暴露風險。

案例3: Paul 原本持有 A公司股票,他一直想賣掉去轉買 B公司股票,但沒做,而看著B股票上漲,少賺1萬美元。
案例4: George 原本持有 B公司股票,他賣掉了去轉買 A公司股票,結果看著B股票上漲,少賺1萬美元。
兩人的現況都是A股票,而少賺 B股票,唯一差別是, Paul 沒動作,George 有動作。調查發現,92%人認為 George 會後悔。因為他 「偏離了default 狀態」才會後悔。

飛機發生事故人員喪生後,坐原班機的乘客是「倒楣」,候補或換搭這班飛機的人是「後悔」,而誤點沒搭上這班飛機的人是「幸運」。 

很多時候醫生會選擇「常規」的治療手法
當有個重症病人,醫生有兩個選擇:(1)常規的治療,治癒率不高;(2)非常規的治療,康復機率可能較高,但證據不足。
醫生的思考非常規治療是有機會與風險的:(1)可能面對治療失敗後的悔恨,嚴厲的責備,被病人訴訟。(2)可能面對成功時,獲得好名聲,病人的感謝。
以後見之明,醫生若採取「常規」,比較不會後悔。

害怕後悔而做出非理性的選擇
選擇(5):有一種殺蟲劑,每1萬瓶有15瓶可能造成孩童中毒;
選擇(6):另有一種比較便宜的殺蟲劑,每1萬瓶有16瓶可能造成孩子中毒。
結果2/3 家長,不願意買(6),因為不願意讓孩子的風險提高--》害怕後悔而不願「改變default」。但少數家長,願意為了「折扣」而購買(6),這筆錢要顯著夠大,才足以改變原先的默認狀態。

HH:害怕後悔的這個帳戶,往往會誇大「擔心」的這件事的重要性,而做出過多的投資。這是對的嗎?那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性的。

快思慢想:27~29《損失權重》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第27章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HH:無差異曲線,在面對人性的「損失規避」與「稟賦效應」下,明顯得不適用。稟賦效應正是在持有商品一段時間後所出現的「損失規避」。
舉例來說,休假時間VS收入的無差異曲線,同一條曲線上的每個位置,每個人認知的價值都是相同的。例如(休假10天,收入100萬),(休假 11天,收入95萬),(休假12天,收入88萬)對每個人的價值都相同。另一條無差異曲線,(12天,120萬),(17天,100萬)
以一對雙胞胎的例子說明,Ace Ben 都在同一個企業上班,4年前原本的工作都是(100萬收入,10天休假),2年前調薪,兩個組合給他們個別選擇, Ace (100萬收入,17天休假),Ben(120萬收入,10天休假)的組合。
過了2年,企業主詢問兩人的package是否互調?兩個人都不願意。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也認為自己的原來選擇比較有價值。他們不改變的原則是「損失厭惡」。
也因此,原本的第二條「無差異曲線」,在經過了2年後成了新參照點,兩個人對於所擁有的部分都成了「不想要放棄的部分」,其價值已經不再等同了』。
第二個例子,R教授擁有的一瓶紅酒,市價 50元,但他持有10年後,他的賣價會》50元,而他去外面買同樣的紅酒,他願意付50元。這不是矛盾嗎?
交易的時候,買方會想要用50元買到一瓶紅酒與期待的快樂;賣方則認為賣出 50+X元,50元是紅酒,X元是從擁有的快樂變成失去的痛苦,因此失去的痛苦大於持有的快樂。這是前景理論的精髓。
第三個例子,一個印有校徽的杯子,給予三種人的評價:
(1)市價 6元
(2)持有者,期望的賣價 7.12元 --- 損失厭惡
(3)買方願意付的錢(自己掏腰包),2.87元  ---損失的金額
(4)選擇者,可以獲贈一個杯子,或是願意取得多少現金? 平均 3.12元 
HH:根據更多的研究,稟賦效應造成的「損失規避」係數,約是 2倍。這跟之前前景理論提到,面對可能損失的機會下,要增加多少收入的機會,才願意賭一把,那約是1.5~2.5倍。

像商人的思考,
一般人會對持用的商品有稟賦效應,但商人較不受到影響。以物易物的研究,18%的受訪者願意拿持有的舊東西去和別人交換商品,但商人有48%願意交換商品。

第28章 經濟交易的參照點 bad events
維持好關係的夫妻, 好的消息:壞的消息 ~ 5:1
損失厭惡係數 =  (高於預期的結果 - 目標)/ (目標 - 低於預期的結果) = 額外所得 / 損失 
我們規避損失的動機 》 我們獲得利益的動機 

沒能實現目標就是一種損失。目標就是參照點。
高爾夫的標準桿數,就是目標,他們沒有打到標準桿(損失),打到birdie(比標準桿少一桿)視為獲得。
計程車司機,每日設定收入目標,如果載不到那麼多客人,就覺得損失,但如已經載到足夠收入,就覺得是多的。
HH:損失厭惡,使得我們趨向保守主義,而能夠在婚姻或工作中去想一個穩定的狀態。
HH:公平的原則:不公平是造成交易對方的損失。
下雪前一把鏟子 15元,下雪後漲價為 20元, 82%的消費者認為商家不公平。
經濟風暴前,員工時薪 9美元,經濟風暴後,老員工時薪降為 7美元,83%受訪者認為商家不公平。
經濟風暴前,員工時薪 9美元,經濟風暴後,老員工時薪維持,但是新雇用的員工薪資 7美元,73%受訪者認為商家的行為可接受。
當原物料上漲,公司將商品漲價,消費者就不會認為公司不公平。
當商人惡意漲價,消費者群起抵制時,消費者對抗不公平(利他懲罰)會造成很多人的快樂。
HH:這整個邏輯,就是參照點;公司的漲價,是因為公司遭受到損失而保護自己?還是公司沒有損失,卻造成消費者漲價的損失?這就是「合宜」的拿捏。

第29章 四重模式 (fourfold pattern)
人自己的預期(決策權重)VS 期望理論計算的的可能性

可能性低時: 可能性效應(possibility effect):
彩卷中獎機率很低,但很多人會高估這個比率的發生機率,而購買彩卷。
放大 xi (i對這個事情發生的預期機率)> r (這件事的期望機率),而會去賭一把!
可能性高時:確定性效應(certainty effect)
車輛安全(不會發生事故)的確定性很高,99%不會出事的。但人會低估其確定性。
縮小 zi (i對這個事情發生的預期機率)< r (這件事的期望機率),而會去買保險!

Allais 悖論:
問題一:61%贏得 52萬,或 63%贏得 50萬 (31.7  > 31.5)
問題二:98%贏得 52萬,或 100%贏得 50萬 (51.0  > 50.0)
大多數人,問題一選前者(理性),問題二選後者(情感)
決策權重通常來自情感,包含擔憂與期待,而非理性的。

問題三:你有1%機會贏得第一名
問題四:你99%機會贏,但有1%不會贏。
大多數人在問題四的焦慮程度更高。

在四種可能性下(四個象限),人的反應不同:
(二)獲得的可能性低
(一)獲得的可能性高
(三)損失的可能性低
(四)損失的可能性高
就以下的可能性,人對於自己的預期將會調整,而產生冒險與規避的行為如下:
(一)95% 贏得 1萬美元
白努力定率,害怕成功流失,風險規避,若面臨訴訟衝突將傾向和解以確保可以得到
(二)5% 贏得 1萬美元
買彩票心態,大膽賭徒,冒險,若面臨訴訟衝突將傾向激進不賭白不賭
(三)5% 損失 1萬美元
買保險心態,害怕損失擴大,風險規避,若面臨訴訟衝突將傾向和解以確保損失擴大
(四)95% 損失 1萬美元
孤注一擲,無畏再損失了,冒險,若面臨訴訟衝突將傾向背水一戰

HH:
在可能性(X)小時,會放大預期(Z),為了獲利願意冒險,害怕損失就會謹慎
在可能性(X)大時,會減少預期(Z),為了確保獲利會採取謹慎,為了減少損失會冒險


12/01/24

快思慢想:25~26《前景理論》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第25章 白努力的錯誤
Bernoulli 的效用邊際遞減理論,在經濟學界受到很大的重視與應用。作者認為那有很多錯誤。
主要的錯誤是,他欠缺參照點,只有絕對的效用。
白努力的曲線
每個人的效用 y(快樂指數/心理狀態), x (現有的財富)
效用y =  f(x)這是一條曲線,  x > 0, 這就是看到一個財富狀態 x 下 的效用
舉例來說,x= 100,200,300,400,500,600, 700, 800, 900, 1000元財產的人不同的效用值,
y = 分別是10,30,48,60,70, 78, 84, 90, 96, 100
當x從100~200,y增加 20, x從900到1000, y 增加4.
作者提出這個理論有很多缺陷與錯誤,主要的錯誤在於 白努力沒有考慮到每個人的參照點 r,也沒有考慮到減少時的效用變化。
例如原本 500 的人,他增加100 與減少 100, 他的效用感受相同嗎?
例如原本 100 與原本900 的兩個人, 現在都來到 500, 他們現在的效用感受相同嗎?

作者認為學者,就是相信前人,也不敢推翻前人(白努力)的理論,即使這個理論已經有很多錯誤,學者們還是會找理由為這個理論說明。這叫做 theory- induced blindness
HH:明明孔子說的內容很多明顯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但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心態,還是讓很多人要捍衛孔子,並且執迷不悟。就是康乃爾這章很明顯的提醒。

第26章 前景理論/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作者提出前景理論來糾正白努力的錯誤,他的理論有三個點
(1)參照點 reference point, 每個人的參照點不同,座標軸的原點就是參照點
(2)邊際效益遞減,不論是從參照點增加,或是減少,邊際效益都是遞減的(敏感度在降低)
(3)損失規避/厭惡現象,效用上升與下降的曲線的斜率不同,下降的斜率明顯較大
因此,若是我們用函數表示,前景理論表達的每個人有不同的效用函數與參照點,

每個人的效用函數有兩條,f 是效用上升函數曲線, g是效用下降函數曲線
第 i人的效用函數,第i人的效用yi, 參照點 ri,x為他現有的財富
當 zi>0, yi >0,   則 yi = f(zi)  其中 財富變化增加量 zi= x - ri >0
當 zi<0, yi <0,   則 yi = g  (zi)  其中 財富變化減少量 zi= x - ri <0 

舉例一,
R1,  r1= 100
R2,  r2= 900
x=500
y1= f  (400) = 100
y2=g  (-400) = -300

舉例二
R2,r2=900
選擇1:  有90% 損失1000 ( 90% -1000, 或 10%  -0)
選擇2:必定損失900
大多數人選1 (賭一把,總有機會 -0)

HH:人的損失厭惡指數,大約是1.5~2.5,就是說人必定損失900元,比90%失去1000元的同科更高。

舉例三
R3, r3 = 1000
選擇1:  50% 贏得 1000 ( + 1000, 或 +0)
選擇2:  篤定取得 500
大多數人選擇 2 (不想賭)

舉例四
R4, r4 = 2000
選擇1:  50% 失去 1000 ( - 1000, 或 -0)
選擇2:  篤定失去 500
大多數人選擇 1 (賭一把)

HH:面對篤定失去,或是有機會避免損失,雖然機會只有10%,還是會賭一下。

選擇五
R5, r5 = 0
第一組:擲骰子
正面:失去 1000
背面:獲得 1500
要不要參加?
期望值是 50%X(15000-1000)= 250 》0,但大多數人選擇不參加。

第二組:類似第一組的作法,但給予
選擇1:  50% 失去 1000, 50% 取得 2000 ( -1000 或 +2000)
選擇2: 不參加
大多數人會選擇2 (拒絕參加這種賭局),雖然期望值 1000>0

HH:期望效用理論,已經成為過氣的。因為即使期望值已經大於0,但是損失厭惡/規避可能更被納入考慮。前景理論提到,面對可能損失的機會下,要增加多少收入的機會,才願意賭一把,那約是1.5~2.5倍。但有些人規避風險的指數更高。

選擇六
R6, r6 = ?
選擇1:  50% 失去 2000 , 50% 取得 200,000 (-2000 或 +100,000)
選擇2: 不參加
因為損失厭惡係數》100倍,賭的機會很大。
這個人的 r6,就是他持有的現金與損失2000的差距,以及他對於失去這2000元的風險,都會影響他是否參與。

HH:這就像買一張彩卷,人對損失金額的敏感度(佔他現有資產的比重),以及對失望的預感(沒有得到反而損失),都可能影響他的選擇。因此,參考點還是非常重要。

選擇七
R7,r7=?
第一組賭局
選擇1: 90% 贏得 100萬元( 100萬, 0)
選擇2: 肯定會得到 50元,
R7 若選擇 1,後來得到 0元,相對於 50元,他的懊悔程度不高

 第二組賭局
選擇3: 90% 贏得 100萬元( 100萬, 0),
選擇4: 肯定會得到 15萬元
R7 若選擇 3,後來得到 0元,相對於 15萬元,他的懊悔程度很高,會後悔自己貪婪

HH:前景理論無法解釋這種懊悔與貪婪的問題,本應該採取而未採取的痛苦。
心理學可以對於「後悔失望」提出決策制定模式。
前景理論的好處就在於「預期效用理論」增加新的觀點,讓思考更完整。


快思慢想:19~24《過度自信》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第19章 理解的錯覺 illusion of understanding
我們聽了谷歌的成功故事,我們只會聽到許多他們的豐功偉業,他們做了很多成功的措施才有今天的成就。
我們在1971年前推測中國美國關係的發展,那時候有15種可能的發展。但1990年我們就會誇大中美已經發生的部分,然後透過回想記憶,誇大季辛吉的成就。但沒有發生的部分,我們也會錯誤的回憶,認為我們當時就認為那些情況不會發生。HH:人的記憶,會選擇性的留下最成功與最懊悔的部分,其他沒有發生或是平淡無奇的部分,我們大腦會修改記憶或是忘記。
我們的後見之明,我們經常在事情發生後,在不知道整個來龍去脈下,就會自己編出一個故事,來解釋與說明整件事的因果關係。
Rosenzweig 寫的書《the hallo effect》光環效益,提到我們人類喜歡寫最成功與最失敗的案例,例如基業長青《build to last》這本書所列出的18組企業,良好的管理措施與執行這些措施會得到很好的回報。試圖建立「成功的規律」。
HH:作者認為這些成功故事,已經誇大成功的因素,而忽略很多運氣或是一般企業也在運作的因素,而透過因果關係來找出一些因素,這些因素未必是真正的因素,而且忽略了「運氣,回歸平均值」的趨勢問題,也許報導當下,是正處在某個高峰期,而沒有報導接下來的低谷期。

第20章 專家有效度的錯覺 illusion of validity 而做錯誤判斷
效度,是指調查測量的工具,是否有效地測量出真實的狀況
他在年輕時在以色列軍隊進行的專案,預測8位士兵未來成為軍官的可能性,觀察他們彼此的互動而做評分;結果發現這個預測完全無效。他與另一位同事,只是用representativeness表徵的觀察,然後就做判斷,他結論,很多人的發展未來是無法判斷的
投資股票也有類似的錯覺,很多專家投資股票,其結果與黑猩猩射飛鏢差不多
作者認為在金融業,以及軍人的未來發展上,並沒有一套可以預測的邏輯,但很多人出於自己在該領域的專業技能以及主觀自信而會認為可以做到預測,但實際是無法預測的

第21章 有時候直覺預測,不如演算法/公式的推測
Paul Meehl米爾是心理學家,他的米爾模式,就是採用演算法來預測葡萄酒的未來價格,完全排除專家個人的情緒與偏好,而交給很多參數的公式來計算。他的預測模式非常準確
演算法排除了人的情緒與個人偏好的偏誤,可以得到超然客觀的結果
作者在以色列篩選與分配士兵到不同軍種(步兵,砲兵,裝甲兵),根據6個作戰指標,交給演算法來做篩選,效果非常好。排除了人為面試官的偏好偏差。

第22章 什麼時候要相信專家直覺?
什麼時候該相信專家的直覺?
作者與另一位作者「克萊因」持有不同的觀點,最後兩人找出一個特色:
在環境具有足夠的規律性(例如消防隊,臨床護士,或特殊技能的標準化工作),並且在判斷時可以取得特殊參數(例如建築物結構,溫度,聲音),系統一的聯想機制可以識別情境,做出較佳的判斷時,就可以相信專家直覺。
反之,沒有規律可循,或是未來存在其他變化因素下,直覺未必可信。(例如精神科醫生,金融業務員,政治人物),他們過去的經驗,未必可以清楚的預測未來。

第23章 外部觀點 outside view
作者舉出「以色列教育部要編寫一份高中生決策與判斷課程的規劃大綱」,這個專案,作者召集一個團隊討論多久完成?原本大家覺得2年內可以編寫完成。
希伯來大學院長的意見給他參考,「以往類似課程規劃的失敗率約 40%,而完成期間長於7年」
這個外部意見給作者悟出三點:
(1)外部意見的參考,畢竟我們有很多unknown unknowns,很多未知變數,別人從他們的提供外部參考的 baseline 可作為 prediction參考,那個數字,也算是 anchoring, 讓團隊知道事情不簡單。
(2)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我們通常會過度樂觀;制定者會有過大自信,就像很多政府建設工程,通常需要不斷再加碼投資才能完成。
(3)非理性的堅持(irrational perseverance),明明知道有很大機率無法完成,但就是有賭一把(不是自己的錢),以及捨不得沈沒成本,而希望繼續堅持下去。這也有個人情緒或情感的問題,一是面子問題,一是一個夢想或名望(而賭一把)。

第24章 資本主義的引擎:樂觀
過度樂觀與自信,是資本主義的引擎,很多創業家或中小企業主,就是賭一把
他們明明知道SME可以超過5年生存率約35%,也知道很多創業者無法獲利,但就是前仆後繼,即使被創業輔導評審宣判為可能失敗,47%將持續努力
這些人的過度自信,另一個特色就是「忽略競爭者」也相信「自己在前段班/優於平均值」,因此願意持續堅持下去。
當面對投資者或消費者質疑時,都會有很大的自信,相信自己是對的,也有「樂觀的解釋風格」捍衛自我形象,並且自我復原,講一個故事來說服員工與自己。
HH:克萊因的事前驗屍提議,對於很多企業採行專案前的review很有幫助,讓團隊成員設想上市後1年時,如果失敗了,回顧失敗的理由。藉此來思考有沒有疏漏,以及用懷疑激發大家的想像力。

快思慢想:15~18《偏差 Bias》Kahneman 教了我什麼?

第15章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合取謬誤(conjunction fallacy)
Linda case 根據一段大學生活的描述,請猜測 Linda 的可能性:
(1)Linda is an accountant
(2)Linda is an accountant and a human right fighter
大多數學生會選擇(2), 因為有聯想連貫性(coherence)貌似正確(plausibility)與可能性(probability),但是在統計上,應該是(1);也就是說人們在做判斷,經常會對較多資訊者,會去連貫與揣測。
Cookware case 有兩套餐具,市價約 30~60元,A套包含8組碗盤, B套包含8組碗盤附贈8組有破損的杯叉。請三組估價(1)看到AB兩組, (2)只看到A組,(3)只看到B組,
結果(1)認為A值32元,B值30元; (2)認為A值 23元,(3)認為B值33元。
這研究叫做少即是多,也就是合取謬誤。太多反而被忽略了。
HH:人們通常忽略更大的統計總數,而會選擇貌似合理(自己推想)的選擇。我們系統二經常會忽略或接受貌似合理的系統一預測。
第16章 因果關係的刻板印象(casual stereotype)比統計數據更具有說服力
在一個城市發生計程車肇事逃逸,要追捕計程車司機時。
統計學的基礎比率(statistical base rate)根據註冊數,綠色計程車佔85%,藍色計程車佔15%。
因果關係基礎比率(casual base rate)在過去的經驗中,綠色計程車的肇事數量佔85%。
如果有個目擊證人說他80%相信是藍色計程車肇事,而20%認為是綠色計程車肇事。
--》前一個統計訊息,並不會影響媒體與警方的判斷。而傾向接受目擊證人的訊息。
-->後一個因果關係的訊息,則可能會影響甚至蓋過目擊證人的資訊。
這就是思維定式(stereotype),我們看到綠色車肇事率85%,就會有刻板印象,綠色車是莽撞的,而忽略他的數量較大。
HH:統計上,這個城市有A/B兩種人口各佔50%,而且A/B種人的犯罪率各佔 50%。
但是媒體報導上,B種人口的犯罪新聞是80%, A種人口犯罪新聞只有20%。
因此又發生一次犯罪案,我們系統一傾向認為B種人犯罪可能性高。
我們需要小心,刻板印象影響我們的思維與決策。只因為被媒體/社群或自己的經驗而影響。

第17章 回歸平均值(regression to the mean)是個好定理,但是亂用因果關係解釋就錯了
回歸平均法,來自Galton爵士在1886年發現的《遺傳身高會趨向平均值》
100個小學生的體重與吃冰淇淋的重量進行回歸, 對鋼琴技能與練習時長進行回歸。
進而再回歸分析,體重受到年齡&冰淇淋的影響, 鋼琴技能收到年齡與練習時間的影響。
相關係數,可以協助我們解釋兩個變數之間的相關性。
其他的回歸:例如大多數聰明的女人嫁給不聰明的男人。
大多數憂鬱症兒童喝了某種飲料,身體狀況在三個月內明顯改善。
回歸平均法,是系統二的統計方法,他會找出一些現象,但是這些現象很難解釋。
有些專家會就回歸現象逕行系統一錯的「因果關係」解釋,那是危險的。
HH:回歸平均值,是一個偉大的觀念,我們應該知道所有的事情,有好有壞,今天表現好明天可能會變壞。觀察一個人,當下很棒,錄用她之後,可能會變壞。困難的是找出他的平均值。
HH:解釋回歸現象,以及找出那些變數之間有相關,這是需要系統二的 費神。
HH:用因果關係解釋回歸現象,就需要很小心。很多變數之間具有「相關性」,但未必具有「因果關係」,我們不要落入「因果關係」的陷阱。

第18章 直覺性預測綜合了各種直覺偏差容易發生錯誤
我們由信息與問題激發聯想記憶,然後自我反饋,然後選定連貫性的合理性方案。
例如,Julie 4歲就能閱讀,現在大學4年級,請預測她的GPA?他的閱讀能力(信息證據),與GPA(預測目標)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我們系統二會希望取得更多資訊,但是系統一卻想要摒棄無關的證據。替代與快速配對:小時候能閱讀,代表聰明,因此他的成績應該很好。強度匹配:根據你對他的理解,會把閱讀能力的強度與他的GPA匹配起來。最後就會轉化,用自己的印象來預測GPA平均值。
直覺性預測偏差,來自前述各項的「捷思」:(舉例來說,要從兩個候選人,選出一位)
(1)小樣本的資訊:詢問少數專家的意見,專家會給予極端的意見,影響判斷。
(2)少即是多:兩個人的資訊,有人少很多,寫有人多,詳細的人看似更明確(溢美之詞)。
(3)眼見為憑 WYSIAI:其中一個人在口試的表現比較順暢出色。
HH:克服直覺性預測的偏差,就是不要揣測「因果關係」,而是找出兩位候選人的「回歸平均值」,他們兩人今天的表現,是不是特好或特懷,他們從過去的經驗平均值在那裡,他們的趨勢線是變好還是變壞,未來的回歸平均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