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25

2025 年中反思

2025年很快的過了一半, 邁向下半年, 人生的歲月又往前進了180天。

從2019年到2024年,過去五年, 是我重新當學生的一段期間, 我完成了博士學位, 也完成了三期的明哲匯,這個學習歷程, 讓自己回到年輕(30年前)時期沈浸在讀書做學生的世界。也碰巧,過去這五年是我工作的低潮期。人生總是有很多巧合,從2008年到2011年那三年,正是我完成了在職碩士學位期間,也是我的職場低潮期。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的確我越來越清楚自己的不足,也知道在未來有限的人生需要更用心的想像怎麼做更有意義的事。

首先,回顧上半年我完成了什麼?

一月,我重新整理明哲匯第三期的筆記,《洄瀾又一見》,我將這本書跳脫華夏的視野,加入了Slingerland 的為與無為,熊春錦的帛書老子, 李碩的翦商與易經,哈拉瑞的《連結》,房龍的《寬容》以及赫曼赫塞的《荒野之狼》。這本心得筆記,我想表達,華夏經典這些舊書,在科技AI時代,必須被賦予新的詮釋與精神,死抱著舊觀念而不能與時俱進的思維,只能就地腐朽,就像花蓮立霧溪的溪水,在太平洋的浪濤中,只能消融。我們已經看不到夜郎自大的老酋長,也沒有聽說那個部落可以阻擋時代的進步,死守著老祖宗的文化與生活習慣。

二月,我聽了陳昭良老師的《讀戰役,學動態競爭》課程說明,我重新讀完《孫子兵法》《戰國策》也閱讀了《史記裡的戰國怪咖》,我重新撰寫《競-容-全》,我相信在未來這個多元化的世界,這個講究科技文明,講究個人價值與消費者價值的社會,競爭與包容,是一體兩面,而彼此雙「全」,才是這個時代的「動態競爭」的目標與方法。我完成《競爭-寬容-雙全》的論述。

當我的書寫好了,我才發現,我沒有舞台去發表我的想法。我理解到一個現實,我沒有在國學領域的聲譽與知名度,我寫的內容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即使有啓發性的內容,但要把我的想法放到讀者的腦袋,那是需要行銷操作的。

三月,配合公司的AI超人計畫,我花時間學習python 與RPA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同時這個月前往日本旅遊,我的繪畫比較多花在日本旅遊的紀錄。

四月,配合公司在推動 AI Vibe coding,也就是利用生成式AI來寫程式,我在學習寫程式,首先我寫了「領隊與團員的定位系統」,「全球旅遊地圖的標記」,我用google sites 來架設網站,也開始用 GitHub 來學習程式。雖然我的程式功力還是很差,網頁製作也很陽春,但是我對於科技的力量,尤其AI帶來的能力, 感到驚奇萬分。

五月,張憶里學長邀請我旁聽他在光華高工的「易想天開」的課程,我去聽了,也看到他的桌遊卡牌,卻總覺得他的教材少了什麼。我恍然大悟,他的課程還是需要實體的卡牌,而且這個卡牌不能弄丟一張,就不能玩了!在科技時代,除非是為了賺錢,否則,線上的卡牌遊戲,將會取代實體的卡牌。

我透過AI寫程式,我製作「AI 集思廣易」的網頁,可以透過金錢卦或是時間卦,來線上占卜,幫助占卜者解決心中的煩悶。我將我的網站分享給張學長,也提議可以作為他的輔助。顯然,張學長沒有意會或是不認同,也就沒有下文。

為了充實「AI集思廣易」的故事性, 我重新閱讀《三國演義》,也將64卦配上 64則的三國演義故事與AI插畫。這些故事與插畫,都是透過openAI的 chatGPT協助完成的。

五月下旬,針對「領隊與團員的定位系統」,我提出「廣告ID作為團體定位」的專利申請,我不確定是否已經有人提出類似的專利,但我對於我可以琢磨出一個專利申請,覺得非常開心。

同時,我也在研究WEB3, 我重新整理區塊鏈/NFT/虛擬貨幣/去中心化遊戲/實體資產代幣化(RWA)等,並且開了一堂課, 跟部門同仁分享。

六月,我決定要提交一個 RPA的應用提案「員工訓練時數的自動化」通知, 我要以身作則,雖然我有向同仁請教一些瓶頸,但我還是完成了我的作品,呈交通過。

我對於AI寫程式, 我想到開發一個「華夏經典學習網」,記錄我讀《論語》《道德經》等經典的心得。我就每日一句,寫下心得。同時這個網站可以幫助我快速檢索與尋找這些古籍的人句子。

六月下旬,我想設計遊戲,我希望將「AI集思廣易」或是「莊子老子」學習的部分,轉成卡牌方式或小遊戲,我在學習開源的遊戲引擎設計程式,目前還在摸索中。

接著,我想談談幾個我的觀察與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