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在《得到 APP》講《老子》
221/222: 老子其人
老子的生平只有《史記》司馬遷300字的記載,《老子韓非列傳》有些內容,存在很多疑問。
第一個老子:比孔子年長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住在陳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因此他是站在小國的思維。孔子是住在魯國,原本也是小國思維,但是他提昇自己為周公旦的道統繼承人,因此定位自己為天下大國的思維。
但是老子原本住在小國,怎麼會到周朝首都擔任世襲的史官呢?
孔子到洛陽來跟老子請教,然後稱讚老子為龍:「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在《史記》中司馬遷又提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孔子見到老子的時候,根據考證,可能就發生在周朝王子朝之亂。王子朝後來帶著很多書逃到楚國去。會不會這是老子作為史官,並住在楚國的原因。
第二個老子:與孔子同時代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也有人形容老子就是彭祖。也在後來的道教,更把老子形容成神仙。
第三個老子:比孔子晚很多代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在《史記》中還有一段話: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道家思考世界的本質,就會覺得世界中現實的一切,都只是一些表象而已,表象並不那麼重要。
223:老子其書
老子書很短 5千字,書中沒有故事也沒有人物,很多押韻的格言,很多話具有「萬能接口」,任何人讀就可以自己發揮。
怎麼讀老子:(1)探尋作者想表達什麼?
但從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本(甲乙本),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簡本,這些差異,顯示出因為避諱,或是抄寫,或是時代變化的而有不同版本,因此很難知道正確的版本,也很難知道真正的老子是什麼內容想說什麼?
(2)看不同古人怎麼理解老子?
史記司馬遷,用政治角度來解釋《老子》。因為漢代初年就是黃老治術。
河上公註解本格外注重養身。
西方人讀老子,就把老子當作耶和華,就是上帝的聯想。
有個文章: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928
另外: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0905/14295/16387.html
作者說,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讀老子,老子講正言若反,如果自稱自己才是老子的標準解釋者,就要小心他說的是他自己的理解,還是老子的本意?
也許讀古書,古書是斷簡殘編的,並沒有辦法知道那些文字是真實正確的。
每個人的理解都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224(1):老子反奢侈
老子這本書,雖然沒有講故事,沒有人物
老子的講話方式,沒有感情,有點像歷史老師在說歷史給不想聽的學生聽,知道學生不聽也聽不懂,但還是要講
老子作為史官的角色,在不同來源都有共同穩定的
那個時代的君王,過於奢侈,是老子看到的大問題,
老子在53章說到「盜夸」,夸是頭子的意思,君王貴族過於奢侈,於是就像強盜頭子,而貴族則是強盜,跟老百姓搜括
另外,夸是華的意思,君王過於奢華,造成社會虛華的風氣
君王的奢侈,就像12章提到的五目,五音,五色,會對身體造成不好,這就是古代的聖人要能為腹不為目。就是只要顧好肚子,不要貪欲。
第9章提到金玉滿堂是無法守住的,驕傲只會自取災難。
反奢侈,在老子是希望清心寡慾的;墨子則是非常節儉的;儒家則認為適度的禮樂制度是必要的。
224(2):老子反戰
第30章 戰爭「其事好還」,會得到反擊的
戰爭後必然造成災荒,對人民與生產造成很大的危害
善有果而已:戰爭的目的(果)在於取得勝利,而不是要稱霸天下,也不要驕傲,不知道所止。
項羽就是一個反面教材,他想要獲勝,也想要稱王,也自誇自傲,最後失敗告終。
第31章,用兵是不祥的。大吉之事在左邊,用兵在右邊,大將軍要知道那是大凶,要像喪禮一樣對待作戰。
老子直到無法避免國家之間的爭執,當被侵略時也需要反擊,但是不要自己挑起戰爭,即使勝利了,也不要慶功。
234:老子在西方為什麼受歡迎?
西方哲學有三個特點:(1)哲學不推崇實用。(2)哲學關注世界的本質。(3)哲學與數學邏輯有關係。
孔子(1)講實用,(2)不談玄虛或本質,(3)不重邏輯推理。
嚴格來說,孔子將人際關係,尤其推崇五種倫理(父子,夫妻,君臣,兄弟,朋友),孔子不談鬼神生死,孔子只在乎周禮與為政,並不重視其他的百工百業。孔子講的「道」是忠恕之道,是人倫之道。
西方哲學有三個特點:(1)哲學不推崇實用。(2)哲學關注世界的本質。(3)哲學與數學邏輯有關係。
孔子(1)講實用,(2)不談玄虛或本質,(3)不重邏輯推理。
嚴格來說,孔子將人際關係,尤其推崇五種倫理(父子,夫妻,君臣,兄弟,朋友),孔子不談鬼神生死,孔子只在乎周禮與為政,並不重視其他的百工百業。孔子講的「道」是忠恕之道,是人倫之道。
老子(1)不要一味地追求實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2)老子關注世界萬物的本質,也包含道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3)老子的論述反覆在闡述他的有生於無與道變化的邏輯。
黑格爾,乃至西方哲學家翻譯老子比較多,也因為老子的文字,在對立中留有很多模糊的概念,因為沒有說死,就給讀者很多想像與思考的空間。
老子講柔弱,講事情總有光明與黑暗面,在中國的戰國秦楚之戰後,人心困頓徬徨,老子正是最好安定人心的哲學,西方在一次大戰後,老子的思想也是影響最大的時候,梁啟超與西方記者的對話,展現一次大戰後,西方社會對於「無為政府」的期待,以及人民對於「柔弱勝剛強」的概念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