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5

競思維12:融與容對競爭的解方

我在思考,到底「融」或「容」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成為兩個競爭者之間化解衝突的方法?

在兩個競爭者,具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標的共識時,或者認同共同的文化背景或血緣時,要談融合或是寬容,都比較有共同的基礎。

若兩個競爭者,並不具有這樣的共識,甚至彼此懷有的敵意,要談融合或者寬容都有點困難。但這時候可以用避免損失的方式,來訴求寬容。

我也在思考探討這個問題,是否只是在文字遊戲的糾結, 每個人對這兩個字的解讀都不一樣,在沒有共同的定義下,這個討論有任何的意義嗎?以下是我透過A I幫我整理的幾個觀念。

我最大的發現:融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很多時候是一種口號。雖然陳義很高,也很有理想性,但卻是政治宣傳的意義大於實質。

.............

當兩個國家或企業發生激烈競爭時,若只是一味追求勝負,可能導致雙方耗費大量資源,甚至兩敗俱傷。因此,可以運用「融、容、和」的概念,從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視角出發,並尋求平衡點,以降低衝突並創造雙贏局面。


1. 「融」——從集體利益出發,尋求共同目標


集體主義(融)強調整體利益,因此解決競爭時,應思考如何讓雙方的合作能帶來更大的集體價值,而非單純對抗。

國家層面:當兩國在貿易或領土問題上競爭時,可以透過區域合作或國際組織機制來整合資源。例如,建立共同市場、簽訂多邊協議,讓雙方經濟發展建立在互利基礎上,而非惡性競爭。

企業層面:若兩家企業因市場佔有率而激烈競爭,可能會導致價格戰或市場扭曲,損害雙方利益。透過策略聯盟、資源共享,雙方可以在研發、供應鏈上合作,達成「1+1 > 2」的效果,例如手機產業中的供應鏈整合,讓不同企業在競爭中仍能相互依賴。


2. 「容」——尊重差異,包容競爭對手的優勢與特性


個體主義(容)強調每個國家或企業都有其獨特價值,因此應容許競爭對手的存在,並尋求互補而非消滅對方。

國家層面:全球化時代,各國發展模式不同,應該包容經濟制度、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例如,美中兩國在科技競爭上各有強項,若能包容彼此在產業鏈中的角色,而非採取全面封鎖策略,則可以減少科技戰帶來的全球供應鏈混亂。

企業層面:企業應避免以壟斷或惡意抹黑競爭對手的方式來擴大市場,而是應該尊重市場多元性。例如,當蘋果與三星競爭時,雙方仍保持合作關係,蘋果的部分零件仍由三星供應,這種包容競爭關係,讓產業能夠長期發展。


3. 「和」——尋求共存與互利,達成長遠穩定


「和」是「融」與「容」的平衡點,強調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到最佳解決方案,讓雙方利益最大化,避免無謂的損失。

國家層面:許多國際爭端透過外交協商與經濟合作得以緩解。例如,歐盟各國在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戰爭,但透過「歐盟」這一區域經濟與政治體系,成功讓各國從競爭轉向合作,避免了戰爭的發生。

企業層面:當企業競爭過於激烈時,可以透過「競合策略」(Co-opetition)來調和競爭與合作。例如,微軟與Google在某些領域競爭激烈,但在雲端運算上,雙方仍有合作關係,以提升整體產業發展。


結論:以「和」作為競爭的終極解法


激烈競爭不一定要以「你死我活」作為結果,而是可以透過「融、容、和」的策略來減少損失,尋找雙方共存之道。在全球化的時代,企業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已不再是單純的對抗,而是動態調整的過程,唯有懂得適時「競爭」、適時「包容」,最終達到「和諧共存」,才能創造長遠的發展空間。


Using “Rong,” “Rong,” and “He” to Resolve Competition Between Nations and Businesses


When two nations or businesses engage in fierce competition, focusing solely on winning or losing can lead to excessive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ven mutual destruction. By applying the concepts of 融 (Róng, Integration), 容 (Róng, Inclusion), and 和 (Hé, Harmony), we can approach competition from both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perspectives while seeking a balance to mitigate conflict and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1. “Róng” (融) – Seeking Common Goals Through Collective Interests


Collectivism (融) emphasizes prioritizing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a group. When resolving conflicts, we should consider how cooperation can generate greater collective value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direct confront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When two nations compete over trade or territorial issues, they can integrate resources through regional cooperation 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For example, establishing a common market or signing multilateral agreements allows both sides to benefit economically rather than engaging in destructive competition.

At the business level: If two companies fiercely compete for market share, it may result in price wars or market distortions that ultimately harm both parties. By forming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sharing resources, they can collaborate in areas like R&D and supply chains, achieving synergy (1+1 > 2). For example, in the smartphone industry,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llows different companies to coexist despite competition.


2. “Róng” (容) – Respecting Differences and Embracing the Strengths of Competitors


Individualism (容) highlights the unique value of each nation or company. Instead of trying to eliminate competition, we should recognize and embrace differences, seeking complementary strengths.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a globalized world, countries adopt different economic models and cultural values. Accepting these differences helps prevent unnecessary conflicts. For instance, the U.S. and China are technological competitors, but rather than enforcing complete technological decoupling, recognizing their respective roles in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could help mitigate risks and disruptions.

At the business level: Companies should avoid monopolistic or malicious tactics to dominate the market. Instead, they should respect market diversity. For example, while Apple and Samsung are direct competitors, Apple still sources some components from Samsung. This approach allows both companies to sustain long-term industry growth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competitive edges.


3. “Hé” (和) – Seeking Coexistence and Mutual Benefit for Long-Term Stability


“Hé” (和) serves as the balance between “融” (Integration) and “容” (Inclusion). It emphasizes finding the best solution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maximizing mutual benefits while minimizing loss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Many international disputes have been resolved through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 example, European nations historically engaged in frequent wars. However, the form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 allowed them to shift from competition to cooperation, fostering 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At the business level: When competition becomes too intense, companies can adopt a co-opetition strategy (a mix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For example, Microsoft and Google are fierce competitors in many areas, yet they collaborate in cloud computing to dr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clusion: Using “Hé” (和) as 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Competition


Fierce competi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need to result in a “winner-takes-all” scenario.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融” (Integration), “容” (Inclusion), and “和” (Harmony), we can reduce losses and find ways for both sides to coexist. In today’s interconnected world, competition between nations and businesses is no longer about direct opposi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of adaptation. Only by understanding when to compete, when to embrace diversity, and ultimately when to coexist in harmony, can we create sustainable long-term growth.



競思維11:從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看融與容

 「融」與「容」: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影響探討

在探討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時,我們可以分別以「融」和「容」來代表這兩種理念的核心精神。「融」象徵集體主義,它強調個體應該融入整體,如同水融於江河,個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取決於對群體的貢獻。而「容」則象徵個體主義,強調社會應容納個體的多樣性,尊重個人選擇與獨立發展。這兩種理念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科學等領域,都帶來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一、「融」:集體主義的影響


1. 政治層面:穩定與壓制並存


正面影響: 集體主義的政治體系通常強調國家或社會整體利益,能夠促進國家穩定與團結。例如,東亞儒家文化圈中,許多國家以集體主義作為治理基礎,強調社會和諧、公民責任與共同福祉,使政府政策更具有一致性和執行力。


負面影響: 然而,過度強調集體利益可能導致個人自由的壓制。在極端形式下,集體主義可能演變為極權主義,政府以「維護國家或社會利益」為由,限制言論自由、個人權利,甚至鼓勵個人為國家犧牲,例如20世紀某些極權國家的政治運動。


2. 經濟層面:效率與創新受限


正面影響: 集體主義經濟模式,如計劃經濟或國家主導型資本主義,能夠整合社會資源,推動大規模基礎建設與產業發展。例如,某些國家透過政府計劃,有效地建設基礎設施,提高國民福祉,並減少經濟不平等。


負面影響: 然而,過度強調集體利益可能限制個人創新與市場活力。例如,集體經濟模式可能忽視個體企業家的創新,導致市場競爭力下降,並產生資源錯配的問題。此外,若缺乏有效監管,官僚機構可能形成裙帶資本主義,反而削弱經濟發展。


3. 社會科學層面:和諧與壓抑的矛盾


正面影響: 集體主義強調社會責任與倫理價值,有助於維持社會穩定。例如,強調「孝道」與「互助」的社會文化,能夠促進家庭與社區的團結,使社會成員彼此支持,減少社會孤立感。


負面影響: 然而,集體主義也可能導致社會對個體需求的忽視。過度強調服從與群體認同,可能讓個體壓抑自身需求,導致心理壓力或社會僵化。例如,在某些社會中,違反傳統規範的人可能遭受排擠,使得社會缺乏多元性與創新動力。


二、「容」:個體主義的影響


1. 政治層面:自由與分裂的挑戰


正面影響: 個體主義的政治體系強調個人自由與權利,民主制度通常以此為基礎,確保個人有言論、信仰與選擇的自由。例如,西方民主社會強調人權保障,使公民能夠自由參與政治,監督政府運作,減少專制風險。


負面影響: 然而,極端個體主義可能導致政治極化與社會分裂。在強調個人利益的社會中,群體意識可能減弱,導致公共政策難以形成共識,甚至引發族群、意識形態的對立。例如,某些社會中,由於缺乏凝聚力,政府難以推動長遠政策,導致內部分裂與不穩定。


2. 經濟層面:創新與不平等並存


正面影響: 個體主義經濟模式,如自由市場經濟,強調競爭與創新,能夠激發個人潛能,推動技術與產業升級。例如,矽谷的科技創新正是源於高度自由的市場環境,使得企業家能夠發展突破性的科技。


負面影響: 然而,過度強調市場自由可能加劇經濟不平等。在弱勢群體缺乏社會安全網的情況下,財富可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導致貧富差距擴大。例如,在某些高度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社會福利系統較弱,使得低收入族群難以翻身,影響社會穩定。


3. 社會科學層面:多元與孤立的矛盾


正面影響: 個體主義強調個人選擇與自我實現,能夠促進多元文化與思想自由。例如,強調個體價值的社會更能接受不同的文化、性別認同與生活方式,使個人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負面影響: 然而,極端個體主義可能導致社會關係的疏離。當個人過於專注自身利益,而忽視家庭或社區責任時,可能會造成社會孤立與心理健康問題。例如,在某些高度個人主義的社會中,高齡化與獨居問題日益嚴重,顯示人際連結的減弱。


三、結論:融與容的平衡


無論是集體主義的「融」還是個體主義的「容」,兩者都具有其正面與負面影響。過度強調「融」,可能壓抑個人自由與創新;過度強調「容」,則可能導致社會分裂與不平等。因此,最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融」代表集體主義,象徵個人應該融入整體,以群體利益為優先;「容」代表個體主義,強調社會應該容納個體的多樣性,尊重個人選擇與發展。在這兩者之間,考慮以**「和」**作為平衡點。


「和」的意涵

1. 和諧共存——「和」不代表完全抹除個體或集體的特性,而是讓兩者在互不排斥的前提下共存,形成有機的社會結構。

2. 動態平衡——如同《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真正的和諧不是靜態的,而是隨時調整,使個體與集體在不同情境下達成最佳平衡。

3. 包容與融合的統一——「和」既包含了「容」的包容性,也帶有「融」的整合性,使社會既能尊重個體,也能維護共同利益。


在實踐層面,政治上可以透過民主與社會責任的結合,經濟上可以兼顧市場競爭與社會公平,社會文化上則能夠促進多元共融,而非對立。因此,「和」不只是調和「融」與「容」,更是建立長遠穩定與發展的關鍵。



1/21/25

艾思維:智能商業模式

 《智能商業模式》是由曾鳴所著,主要探討了如何通過數據智能和網絡協同創造競爭優勢。以下是書中的一些重點摘要:

1. **數據智能**:書中指出,企業應該利用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技術,將商業活動中的決策自動化,並不斷精進。這樣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並且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2. **網絡協同**:書中提到,企業應該通過網絡協同,把複雜的商業活動分解,讓不同的人或廠商相互合作、交流數據,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這樣可以創造出更強大的生態系統,促進創新和成長。

3. **C2B策略**:書中提到,智能商業模式下,策略思維應該從傳統的B2C(企業對消費者)轉變為C2B(消費者對企業)。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高客戶的忠誠度。

4. **工作流程軟體化**:書中提到,企業應該將工作流程軟體化,以提高效率和靈活性。這樣可以更快速地進行調整和改進,應對市場的變化。

5. **重新定位**:書中指出,企業在智能商業環境中,需要重新界定自己在商業生態系中的定位。這樣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提高競爭力。

這些重點摘要展示了《智能商業模式》中的主要觀點和策略,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其他問題或需要更多詳細信息,請隨時告訴我。

1/20/25

競思維10:競爭、包容及保全

  競爭、包容與保全:從《孫子兵法》看人際與國際關係的智慧

        競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無論是個人之間的較量,還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競爭的存在推動著進步,也可能引發衝突。《孫子兵法》告訴我們,真正高明的戰略,不是單純追求勝利,而是在競爭中尋求智慧的平衡——懂得包容多元、展現寬容,最終實現「保全」之道。對個人而言,這意味著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與幸福生活;對國家而言,這則關乎人民的福祉與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透過《孫子兵法》的智慧,探討如何在人際競爭與國際競爭中,找到包容與保全的最佳策略,從而達成個人與國家的穩定發展。


一、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智慧的較量與包容的價值

1. 競爭的必然:人性與社會的驅動力

        從個人發展到職場或人際關係的微妙互動,競爭無處不在。無論是在學業上爭取優異成績,在職場中競爭晉升機會,還是商業領域爭奪市場份額,每個人都在與他人競爭資源、機會與影響力。

        孫子說:「兵者,詭道也。」(〈始計篇〉)這句話點出,戰爭乃策略的競技,而非單純的力量對抗。同樣地,在人際競爭中,真正的勝利者,往往不是最強硬的人,而是最懂得運用智慧與策略的人。因此,我們需要以靈活的思維來應對競爭,而非盲目爭勝。

2. 包容的智慧:化敵為友,合作共贏

       在競爭的過程中,許多人習慣將對手視為敵人,卻忽略了競爭也可能轉化為合作的契機。《孫子兵法》提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篇〉)這意味著,最理想的勝利方式,不是透過激烈對抗,而是透過謀略與智慧,讓對手自願接受自己的立場。

       在人際關係中,這種思維也適用。例如,職場上的競爭對手,可能成為日後的合作夥伴;意見相左的朋友,可能提供全新的視角來幫助自己成長。因此,我們應學習以開放的態度看待競爭,避免無謂的敵對,而是尋求包容與共存的可能性。

       孫子強調:「剛則易折,柔則長存。」過度的剛強與敵意,只會導致衝突升級,而懂得靈活應變、寬容待人的人,才能在人際競爭中長久立足。

3. 保全的最終目標:確保自己的幸福與安定

       競爭的最終目標,不是消滅對手,而是確保自己的生存與幸福。孫子說:「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軍形篇〉)這句話告訴我們,最好的戰略不是追求無謂的對抗,而是確保自身的安全與穩定。

       在人際競爭中,真正聰明的人,懂得選擇適當的戰場,避免不必要的內耗。例如,與其陷入無休止的職場紛爭,不如選擇發展自己的核心能力,讓自己成為不可取代的存在。這樣,即使身處競爭環境,也能確保自己的長期優勢與幸福生活。


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包容與保全的戰略抉擇

1. 國際競爭的必然性:權力與利益的角逐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從古至今皆然,無論是軍事、經濟還是科技領域,各國都在尋求最大化自身利益。《孫子兵法》開篇即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說明,國家競爭關乎人民的生死存亡,領導者必須審慎應對。

        在現代國際關係中,競爭的形式已不再侷限於傳統戰爭,而是涵蓋了貿易戰、科技戰、外交角力等多種層面。領導者若不能洞察競爭的本質,便可能將國家推向不必要的衝突與風險。

2. 國際包容的智慧:和平共存,長遠發展

        孫子說:「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虛實篇〉)這句話強調,戰略應該根據環境與對手的變化來調整。同樣地,國家在面對競爭時,應當具備靈活的外交手腕,懂得在適當的時機展現包容,為國家創造和平與發展的機會。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使各國經濟與命運相互交織,單靠對抗與封閉並無法真正獲勝。孫子提倡「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提醒我們,國家之間的競爭不應該是零和博弈,而應該尋求合作與共存,透過互惠互利的方式來維持國際秩序的穩定。

3. 保全民生的終極目標:確保人民的安全與幸福

       國際競爭的核心,不是單純的國力較量,而是如何確保人民的安全與幸福。孫子在〈作戰篇〉中提到:「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這句話提醒我們,戰爭的代價極大,領導者應謹慎考量競爭的後果,確保國家資源能真正用於提升人民福祉,而非消耗在無謂的衝突之中。

       最終,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應該以國民的長遠利益為核心,避免因短視的對抗而損害整體發展。孫子強調「全國全軍」,即不戰而勝,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果,這正是現代國際競爭中最值得借鑒的策略。


三、結語:競爭與包容並行,個人與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競爭都是無法避免的現實。然而,真正高明的生存之道,不是無止盡的對抗,而是在競爭中學會包容,在較量中尋求雙贏,最終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幸福。這正是《孫子兵法》所傳授的智慧,也是個人與國家都應該秉持的原則。

        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在競爭中保持理性?如何在包容中確保自身利益?當我們能夠以全局視角思考這些問題,便能在人生與國際舞台上,走向真正的勝利之道。

1/15/25

劉勃講《老子》水之道與柔弱(3)

 劉勃在《得到 APP》講《老子》 

231,水近道
(1)人之道與天之道
人道是胡作非為,讓富者更富
天道是平衡,讓一切更平衡
人要回到本源的狀態,才不會胡作非為
(2)水最接近世界的本源,初始狀態
第四章道沖
淵,就是水的最深的地方,漩渦,洄旋的,看不懂的地方
湛,水很清澈,接近道就是沉到水中底下去
戰國中期的《老子》有一段「太一生水」,太一藏在水,而行於時
水就是水源,本源
(3)水至柔而勝強
第78章至柔而能勝,受國之垢,能為社稷主
劉邦能柔弱而勝項羽
漢朝對匈奴示弱而能撐起久
很多人用水來比喻自己能柔弱,而能吃鱉,而能支撐下去
(4)水處下不爭
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
處於卑微而不爭
春秋末期,周天子就是柔弱才能苟延殘喘,若是周天子有雄才大略,就會很早被滅了
第8章上善若水
第15章善為士者深不可識
現在世界上很多小國家,很多王室,就是能夠示弱,才不會成為箭靶或被攻擊的目標
人性,就是不要太強勢,示弱很多時候才可以長久
(5)老子的論事方式
老子用水來比喻的作法,並不是真的水給他啟發,也不是科學常識,
老子其實是他先有一些社會與政治的理解與道理,他去找自然界的現象,希望用來印證他的道理。老子的說法與現實未必相同,也不夠嚴謹,跟現實差異很大;例如柔弱勝剛強,那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舉例,而且是罕見的案例。
但值得學習的,老子的比喻方式,比較容易讓人們理解,比起科學方法,這種似是而非,特殊案例的舉例(水局下,水穿石/柔弱勝剛強)不夠科學,卻讓人容易認同

232,女子與嬰兒
(1)道,女性的象徵
第6章,谷神不死,玄牝之門
老子用幽深的山谷,裡面有神,跳下山谷,有神接迎然後新生
《禮記》丘陵是牡,山谷是牝,那是陽剛與陰柔的比喻
(2)母,女性孕育道
書中5章提到母
第1章有名萬物之母,
第25章到可以為天地母
書中有兩個地方講到「父」,以閱眾甫,表示天下萬物都有自己的德行,每個德行就是萬物的父親,因此叫做眾甫(眾物的德性);但是眾甫的孔德,還是以道是從。道才是眾德之母親。
(3)3次提到嬰兒與1次提到赤子
第55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周人的鼻祖稷,因為他媽不要他,就把它丟在荒野,結果很多動物來保護他,鳥類用羽毛來給他溫暖; 楚國的令尹子文,就是被拋在荒野,老虎來為他奶喝
第10章載魂魄抱一,專氣至柔,能嬰兒乎?
氣息凝聚能如嬰兒的先天專注。
第18章常德不忒復歸於嬰兒
像谷神一樣的道理,而不偏離
(4)柔弱到養生
老子提倡柔弱可以勝剛強,對於處於逆境或是劣勢的人,給予一種精神的鼓舞
也因此延伸出很多向柔順或是向嬰兒學習養生的一些修行法門
學習嬰兒,另一種含義就是捨去現在的累贅,讓自己回到原始的狀態

233: 養生
(1)身
這個字在老子出現 24次,
第3章,吾有大患在吾有身,身指身體,
人因為有了自己的身體,而有很多慾望,為了滿足慾望就可能帶來災禍
很多人為了身先身後,為了外其身與內其身,而有差別心,而造成困擾
(2)慾
這個字出現 27次
欲,旁邊一個谷,谷神不死,谷神那是道
(3)氣
則個字出現3次
道生一生二生三:一就是氣
二就是陽氣與陰氣
三就是多,就會生出萬物
(4)後世的解釋
樂毅的後人樂采臣,向河上丈人學老子,
河上丈人(河上公)註釋老子,他的名字採自「道可道」的可加上水,「上德不德」的上。他的註解就是強調氣。

劉勃講《老子》反儒,非法,黃老治術(2)

 劉勃在《得到 APP》講《老子》

226:反對儒家的美德
(1)道德經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是不同的層次。
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老子的觀念,仁義於事無補,反而費事,
作者提出諸葛亮一直北伐,對於蜀國的老百姓並沒有幫助,只是造成國庫空虛與人民疲於打仗
(2)美德導致虛偽
第38章上德,下德,仁,義,禮,忠信,德之薄
德怎麼定義?各說各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上德的人,不刻意要求別人的道德,反而表現自己的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儒家的德,刻意要用禮節來規範,反而就流於形式的德,這也是虛偽

帛書: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是仁義禮智,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德者不刻意講自己的德性,而沒有私心(無以為己)也不勉強別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仁者愛人刻意去做,表現出德性,而沒有私心,也不勉強別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義者刻意去執行公義與正義,糾正別人來符合禮儀,是有自己的堅持,有所勉強他人,但還不至於訴諸武力。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儒家講求禮,刻意要求所有人符合自己的禮,如果別人不服從,則會拉著別人或推著別人照做,就是強迫別人來配合了。
若以老子的觀點,道家上德,孔子上仁,孟子尚義,荀子韓非子則尚禮,甚至立法來執行禮。

(3)美德導致衝突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謂美,斯惡。
強調道德禮節,就是在強調「分別心」,然後要強迫別人遵守自己的道德標準。
漢武帝的儒生狄山過於強調「儒家善良的價值觀」,因而反對戰爭,最後把自己談死了
王安石變法,儒生的思想出發點是對的,但如果不能讓正反兩面的人都能朝向妥協,而堅持自己的立場,過於堅持的結果就是把溝通堵死了。
講仁義道德並沒有錯,但若是只堅持自己認定的標準,而不能與他人溝通妥協,自己的標準就會撕裂社會,然後造成黨爭,衝突的結果無濟於事。

227:老子批判智慧
(1)老子反智
第38章老子反智,老子將道與智作為對立面,道是本是根,而智是虛是花
第65章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不要以智慧治國,是為玄德;
常使民無知無欲,讓他們愚昧,讓人民無欲望,就不會作怪。

(2)老子反對大有為政府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政治無為,使人民變得淳樸;政治嚴苛,則人民就鑽漏洞。
老子的思想有其局限性,對於沒有競爭的封閉社會,例如偏遠大海中的一塊小島上的部落,統治者可以這樣治理。
但是若面對接鄰的大國侵略,或是國內有競爭的勢力,他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

(3)老子主張反對文明成果
第三章,不要給予稀缺的東西,就讓人民的慾望降低
第80章,老子希望不要用什伯之器(十百人合作製作的器具),舟輿不要用,不需要打仗,也不需要文字。
老子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在春秋戰國,除非是洞庭湖上的幾個小島部落,互不往來。若以希臘城邦為例,那邊的小島之間,也是戰爭不斷,也是小國寡民,卻無法安寧互不往來。
老子的理想,相對儒家的道德說服,墨家的以戰止戰,則是完全不同的思想,卻也不可能實現。即使在漢代,乃到了今天,都不可能實現的。

228:老子批判法家
(1)道家與法家的差別
無為而無以為:老子認為無所作為,也沒有興趣去作為
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認為無所作為,而實際上卻能達成目的,這有兩種解釋:君主不作為,但卻讓一切事情在掌握中完成;君主不需作為,讓老百姓自然的運作而順利進行。
前者是莊子:對做官沒興趣,因此不需要有所作為
後者是韓非:君王不要作為,透過法令,讓人民自行遵循運作

(2)無為,要不要法?
第57章:法令滋章,盜賊多有,人民多忌諱而民彌貧
老子希望不要讓人民忌諱(禁止做什麼,禁止說什麼),法家則限制很多
第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
老子對於反叛者,尊重君王去逮捕殺掉

(3)無為,要民眾貧還是富?
第57章:我無事而民自富
老子希望人民富有,法家希望人民貧困

第75章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
訴求君王不要讓百姓太艱苦,讓他們生活富足,就不會對抗了

(4)建立信任,讓百姓謂我自然
第17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
老子的觀念,是要無為而治,而不是威逼百姓,更不是法令滋章,而是贏得信任
這也跟法家的觀念很不同,法家重視規章制度,反而讓百姓失去信任

229: 漢初的老子治國之術
(1)要把被搞壞的世界搞好,就要無為。
秦國統一天下後,太有為了,推動郡縣制,因為中階官吏尚未到位,管不了各個諸侯國。
漢初先採用無為,放任諸侯國。57郡,朝廷只管15郡,42郡由諸侯王去管,讓諸侯先治諸侯國,自己只有小範圍郡縣制度,等到時機成熟與官吏到位,才全面推動郡縣制。這就是第36章這麼一段話,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2)不要在爭議點做出立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很多價值觀的問題,就不要討論這些本質性的問題
漢景帝制止黃生(桀紂再壞也不能推翻弒君)與轅固生(商湯推翻桀紂就是聖人的道理)的爭論,因為他支持任一個人,都會否定漢代的正當性。聰明的領導者,就是不要給是非。

(3)君主要學會抽離
君主也不要愛民眾,而是放任民眾,沒有感情。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4)善建者不拔,善抱著不脫
漢初就是採用這套說法,漢初不要拔除諸侯的力量,而讓諸侯去建設,在坐收漁翁之利
漢初皇帝位子不穩固,想要籠絡諸侯,籠絡匈奴人,不要切斷關係對立,才能抱得緊
這是長期抗爭,也要有一種遠見與耐得住性子
也就是「既已與人己越多,既已為人己越有」,這是老子之術的極致
到了宋明,太重視儒家之術,就變成了黨爭了。



劉勃講《老子》其人其書,反戰反奢(1)

劉勃在《得到 APP》講《老子》

221/222: 老子其人
老子的生平只有《史記》司馬遷300字的記載,《老子韓非列傳》有些內容,存在很多疑問。
第一個老子:比孔子年長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住在陳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因此他是站在小國的思維。
孔子是住在魯國,原本也是小國思維,但是他提昇自己為周公旦的道統繼承人,因此定位自己為天下大國的思維。
但是老子原本住在小國,怎麼會到周朝首都擔任世襲的史官呢?

孔子到洛陽來跟老子請教,然後稱讚老子為龍:「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在《史記》中司馬遷又提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孔子見到老子的時候,根據考證,可能就發生在周朝王子朝之亂。王子朝後來帶著很多書逃到楚國去。會不會這是老子作為史官,並住在楚國的原因。

第二個老子:與孔子同時代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也有人形容老子就是彭祖。也在後來的道教,更把老子形容成神仙。

第三個老子:比孔子晚很多代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在《史記》中還有一段話: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道家思考世界的本質,就會覺得世界中現實的一切,都只是一些表象而已,表象並不那麼重要。

223:老子其書
老子書很短 5千字,書中沒有故事也沒有人物,很多押韻的格言,很多話具有「萬能接口」,任何人讀就可以自己發揮。

怎麼讀老子:(1)探尋作者想表達什麼?
但從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本(甲乙本),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簡本,這些差異,顯示出因為避諱,或是抄寫,或是時代變化的而有不同版本,因此很難知道正確的版本,也很難知道真正的老子是什麼內容想說什麼?
(2)看不同古人怎麼理解老子?
史記司馬遷,用政治角度來解釋《老子》。因為漢代初年就是黃老治術。
河上公註解本格外注重養身。
西方人讀老子,就把老子當作耶和華,就是上帝的聯想。
有個文章: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928
另外: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0905/14295/16387.html

作者說,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讀老子,老子講正言若反,如果自稱自己才是老子的標準解釋者,就要小心他說的是他自己的理解,還是老子的本意?

也許讀古書,古書是斷簡殘編的,並沒有辦法知道那些文字是真實正確的。
每個人的理解都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224(1):老子反奢侈
老子這本書,雖然沒有講故事,沒有人物
老子的講話方式,沒有感情,有點像歷史老師在說歷史給不想聽的學生聽,知道學生不聽也聽不懂,但還是要講
老子作為史官的角色,在不同來源都有共同穩定的

那個時代的君王,過於奢侈,是老子看到的大問題,
老子在53章說到「盜夸」,夸是頭子的意思,君王貴族過於奢侈,於是就像強盜頭子,而貴族則是強盜,跟老百姓搜括
另外,夸是華的意思,君王過於奢華,造成社會虛華的風氣

君王的奢侈,就像12章提到的五目,五音,五色,會對身體造成不好,這就是古代的聖人要能為腹不為目。就是只要顧好肚子,不要貪欲。

第9章提到金玉滿堂是無法守住的,驕傲只會自取災難。

反奢侈,在老子是希望清心寡慾的;墨子則是非常節儉的;儒家則認為適度的禮樂制度是必要的。

224(2):老子反戰
第30章 戰爭「其事好還」,會得到反擊的
戰爭後必然造成災荒,對人民與生產造成很大的危害
善有果而已:戰爭的目的(果)在於取得勝利,而不是要稱霸天下,也不要驕傲,不知道所止。
項羽就是一個反面教材,他想要獲勝,也想要稱王,也自誇自傲,最後失敗告終。

第31章,用兵是不祥的。大吉之事在左邊,用兵在右邊,大將軍要知道那是大凶,要像喪禮一樣對待作戰。
老子直到無法避免國家之間的爭執,當被侵略時也需要反擊,但是不要自己挑起戰爭,即使勝利了,也不要慶功。

234:老子在西方為什麼受歡迎?
西方哲學有三個特點:(1)哲學不推崇實用。(2)哲學關注世界的本質。(3)哲學與數學邏輯有關係。
孔子(1)講實用,(2)不談玄虛或本質,(3)不重邏輯推理。
嚴格來說,孔子將人際關係,尤其推崇五種倫理(父子,夫妻,君臣,兄弟,朋友),孔子不談鬼神生死,孔子只在乎周禮與為政,並不重視其他的百工百業。孔子講的「道」是忠恕之道,是人倫之道。
老子(1)不要一味地追求實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2)老子關注世界萬物的本質,也包含道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3)老子的論述反覆在闡述他的有生於無與道變化的邏輯。
黑格爾,乃至西方哲學家翻譯老子比較多,也因為老子的文字,在對立中留有很多模糊的概念,因為沒有說死,就給讀者很多想像與思考的空間。
老子講柔弱,講事情總有光明與黑暗面,在中國的戰國秦楚之戰後,人心困頓徬徨,老子正是最好安定人心的哲學,西方在一次大戰後,老子的思想也是影響最大的時候,梁啟超與西方記者的對話,展現一次大戰後,西方社會對於「無為政府」的期待,以及人民對於「柔弱勝剛強」的概念的期待。

1/02/25

異思維:李善友的一戰略

 李善友2022年的演說:

一,房仲產業的一戰略

左暉(1971-2021)原是鏈家的董事長,後來創了貝殼租屋

左暉:「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很多捷徑的事是錯的!創價值的事難

奇妙等式:起點A,終點B,左暉走最難的路徑從A到B,而不挑最優路經

以一己之利去改變中國房產,這是英雄行為

左暉:認知 =  時間X思考強度X幹  (睡時也帶筆記,深度思考,找IBM來做顧問)

2009-2011花很多時間去思考找問題

歷史背後有一條線

什麼是鏈家的本質(房產仲介交易服務)一傳統以單點為王,成交為王,吃差價賺一次就跳了!

戰略本質:交易本身(買,賣,agent,agent-agent合作)

鏈家的雙核:平台效應(他把agent當作複雜角色,agent是員工也是客戶,agent和agent間也都重要)(左暉認為產品是agent的服務,鏈家在賣及提升的是agent的服務)(傳統仲介只賣房子賺差價,但消費者很氣忿來抗議讓他反省)(左暉重視商業倫理道德,決定不賺差價,也不挖角同行的人),網路效應

雙網:線下網點(十年在北京布滿105家店分區裂店,後來一年進多城市)(採郡縣制的複製,而非傳統仲企業的諸候制),線上網路(貝殼)(仲介員發假房源的花樣很多,不老實的agent每個平台都有為了吸客而放假房源,鈎客上門後才說這房子已不賣了,我再給你看xx) (左暉推出真房源計劃)(這是左暉的創新)

一戰略,指回事物的本質,而不是人云亦云跟著別人走。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就是講事物的先驗(不是個人體驗或感受到),那個原理可能是公理不容再挑戰,也可能是最基本不能再切分的外在因素。

人的思維分四層,第一層體驗而來,人是用體驗到的內容去歸納出道理來。

第二層理性而來,就是從演繹法,基於真理1,若做到真理2則可得到3的結果。

第三層是第一性原理,就是找出抽象更高程次的道理去做。第一性原理不是核心的內容而是公理本質。


第一曲線創新,連續性成長,有轉折點後會快速上升,最後會到極限點。

第二曲線創新,一開始起於第一曲線的轉折附近,顯然並不誘人。但若不搭出第二曲線,則不可能有高成長!

熊彼特說在第一曲線到極限點前,要破壞性創新!

組合性創新:只有技術(主流技術及新興技術)和市場(主流vs新興市場)組合

錯位競爭:初創或個人發展自己的生涯!很多公司避開主流而選擇新興價值網,因此會比較沒有強硬阻擋!因常無而常有,很多公司投入主流企業價值網競爭但成功率只有6%。是最多人偏好的

價值網模型:和競爭者比較,你要和巨頭硬對硬?還是選擇巨頭沒興趣的價值網?

單點破局(很多S曲線要經過下降然後陡上有破局點,經破局之後就可以快速上升)(要選對標的才能知道這破局點之後有機會大幅上升)(選擇出對的破局,how to identify the points? 拐上去的點還是拐下去?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d,要觀察10倍速變化,其中單一要素經歷10倍速變化,供給端、需求端及連結部分。

破局點應該和「風口/勢」有關,那要等待。避如臨界點過了才算破局!




1/01/25

異思維:羅振宇2025跨年演講

一,引言
這是2024/12/31跨2025/1/1的演講:「時間的朋友」「來自未來的好消息」。
這是第十次的跨年演講,他當時希望講20場跨年演講,第一場時有100人買了20年的聯票. 當時他有很多障礙他也曾想停辦,但他決定還是要辦,因為他不能辜負他們的期待。
很快地,「十年時光雕刻了你,你的期待雕刻了我。」他也將未來十年要講什麼內容準備好了!
他找了49位學者為了本書《預測之書》他相信這是樂觀主義的思考預測,這49篇文章帶來「來自未來的好消息」,不管是AI或任何的阻礙都可以用樂觀角度看未來,但樂觀不是遙遠的,而就在大家的身邊。「未來的歷史將記錄普通人」,並不全是大格局的美好未來。
今年很多產業不好過,但老板及第一系員工就會找出方法:「答案來自水下,一線真有神明」,河南一個餐廳發出300萬個汽球去吸引小孩影響爸媽,這是一個行銷。Casarte 冰箱換氣,空調兩個出風口,都是靠細節做創新。
面對變動. 何必看那麼遠呢?「看得清楚就往前看,看不清想就拿手電筒,手裡只要有個手電筒我都會照亮眼前這幾步路」。
很多事情沒有那麼絕對與明確,更不要用「完善、完備、提升、深化、 明確、確定」這種形容詞,而用具體的數量來表達。有具體的數字才能知道距離彼比的目標有多遠?彼此思考用什麼方法去改進。

二,好消息的來源
好消息來自具體、確定性、水下/第一線、深的關係、點滴的改善、焦點的數據!
羅胖這一年創的新事業:得到新商學。「創業者幫創業者,幫得就是這麼具體」。他靠他的關係舉辦企業專訪交流學習,具體去看,打破行業隔闔的學習。過去一年已有16000個企業加入,他安排至少每周拜訪一個企業。12月31日參觀阿里,看怎麼用AI怎麼落地?1月1日跟杭州十里芳菲學民宿的服務設計,1月2日去杭州有贊學AI怎麼幫商家提效增收。1月3日去杭州無憂傳媒跟頭部MCN公司學內容營銷。3月10-13日去東京看日本零售業態。6月15-20日去杜拜看出海的商業機會。
老闆,闆用繁體字,門裡面一個品字,要出門去看看,去年一句話「一具體就深刻,一困惑就出門」。出門看看很重要。
推薦新書:何凡的《變量》,香帥《錢從那裡來,敘事之年》
「任何確定的東西裡,都存在好消息」,當他49歲確定左耳聽力受損,
他折騰了半年想要改善,卻不見好轉!後來他接受了,確定了,他耳朵不再那麼不好,也發現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不會聽到壞消息!

三,從數據中看出隱藏的趨勢
解釋數據常常是雙面的,老齡人口的增加,是看生產力的下降還是消費力的提升?
例如中國65歲以上人口2.9億人,是禍是福?
以前房地產要賣給年輕人,
現在房地產要租給老年人來住,集體的來!
在老齡化趨勢下,任何事都值得重做一遍!
寵物給老人陪伴的,小孩教育轉化成老人教育的,
老人需要的是被看見被肯定,
老齡化產業不是養老產業,而是老人們的自我實現,老人們並不想安享晚年而是實現雄心壯志。
羅胖想說的,是危機是商機? 在用心反思,壞消息中還有很多商機。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未來十年有多艱難,先別著急,別忘了我們內心裡還有的是春天。
未來有的是好消息。

四,我們像是被AI 熔化的冰棒
AI 就像在熔化每一個企業、每個產業。以前我們很自負地能力,竟然這麼容易的被AI所索取代。以前我們可以以最短的時間讀完一本500頁的書,然後做成一個專輯放到得到App,AI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以前我們要花半年的時間籌備一個跨年的演講,AI可能只要三個小時就可以給出好幾十個版本讓你挑選。
賈柏斯說:與其被別人幹掉,不如自己幹掉自己!
去年我們成立一個單位叫做AI藍軍,成立開始,老闆就說反正我們早晚都會被A I所幹掉,那我們就自己把這家公司幹倒閉吧! 這個團隊不到10個人,例如Get筆記app,這筆記可以一下子把幾十個演講的重點全部摘要做出報告。AI也可以協助把文章的研究過程都整理出來,不是最後成果,而是他的半成品。羅胖於是分享出所有他的知識筆記給get筆記,他只是試著去嘗試AI的方法!

好消息就從最凶惡的敵人來!AI正在威脅我們,我們更要從它身上找到好消息!
任正非:人的一生中,從來都是紅藍對決的。
我們都要在我們的身體腦海中找尋籃軍!

五,凡牆皆是門
這五字是羅胖思考一年的心血,
傳統的時代,牆是隔絕人我彼此的界線(萬里長城隔絕華夷之間)
互聯網的時代,開啟了人我之間更多的門(入口平台)
牆是人建的,門也是人開的。

今年大學生不好找工作,但好工作也找不到人才!因為好人才早就被搶走了!
羅胖舉一個小宋同學的例子,他善用AI工作可以快速整理出他的節目的細節,用一萬字寫出。
傳統找工作的人是用傳統方式求職,那是對著牆找出路!牆不開就等待!
現代AI時代,能用AI工具去敲門,在牆的適當處翻牆,試著推門就有機會!

牆內有很多人都在等著推牆扣門的人,只要你敢推就有機會!
用自我的力量去生成自我(周月亮)
每天每時都能開一扇門!
到得到app搜尋一個字「門」,每周給一個門的創意!

六,繁華的台詞:「經常慶功,就能成功」
即使沒有大不了的事,能找出值得嘉揚的地方慶功,就能夠邁向成功!
例如英文單詞多認得幾個字,俯立挺身多進步幾下,多學會幾首歌,跟自我比有進步就值得!

從1月1日~10日在三亞做新年十日談,
1月11日羅胖52歲生日的直播大告白!
3月蘇州吳江訪老文化人!
4月每人帶一本書萬人分享萬卷書!
5月戈壁挑戰賽!
6月施展老師的新書河山出版!(中國簡史二)
7月去貴州看球賽。
8月聽鋼琴演奏會!
9月巡迴分享《哈姆雷特》高清卷幅版話劇
10月舉辦未來大會(重陽節見)

不用管川普加什麼稅,這是得到app的會員活動!
你呢?你的2025的時間表!

蘇東坡見契順佛者,佛者無所為無所求行為,讓蘇東坡為他寫了《歸去來辭》
源自契順見東坡兒子邁哀聲嘆氣,他告訴邁何憂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

七,未來的願望
文明之旅節目之招商:發大願,邁小步,走遠路,嗑長頭,不停頓,不著急!
下一本預測之書
新年十日談將每年舉辦
與一所好大學合作,打造一套邁向未來的通識課程

這套流動的盛宴,將與你同在
這個世界很美好,值得為之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