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4

轉型再成長,第一重點 :策略重要,執行力更重要

 [引言]

這是台灣大學EMBA李吉仁老師到中南校友會演講的筆記摘要,演講日期為2024-0831

以下內容為演講內容經chat GPT整理的摘要,可能存在個人聽寫或AI的錯誤,敬請見諒,老師正確的內容,請參考李吉仁老師的新書《轉型再成長》。

首先老師提到他出書的目的: 

第一,指出以前教錯的事情。李老師承認之前教策略時忽視了執行的重要性,現在他更重視策略的執行。 
第二,幫助更多企業。提供工具和架構,讓企業自行練習解決問題。他注意到許多顧問公司在三到六個月後解決問題就離開,而缺乏長期支持。他的書列出了5C14問題和 SPTS 執行架構,幫助企業理濟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法。 
第三,滿足新進學生的需求。2020年退休後,有很多新進學生希望學習策略,他希望通過出書和線上課程來滿足這些需求。 


李吉仁老師在本次演講有4個重點, 
1策略重要,執行力更重要(兩個顧問公司的報告) 
2 知識重要,架構工具更重要 
3 問責導向,發展導向 
4 學習重要,刻意練習更重要 

第一重點: 策略重要,執行力更重要 

1.1 White Space Strategy

克里斯汀生的徒弟 Mark Johnson (Innosight董事長) 提出「白地策略」(Seizing the White Space),專注於三個市場:

1. 現有市場:原有客戶基礎。

2. 新市場:新客戶拓展。

3. 新創市場:因產業變動或科技創新出現的市場,可能涵蓋新客戶或原有客戶。

       創新通常是被視為企業持續成長所不可或缺,企業唯有不斷轉型,才可永續長久。


1.2 McKinsey Top 500 Surviving on List

  McKinsey研究了500家公司在S&P指數中的留存時間,發現公司留在成分股中的時間縮短:

1965年公司平均留存時間為33年。

2018年降至22年。

預計2027年將有一半成分股被替換。

技術進步導致公司需要加快轉型,否則易被市場淘汰,尤其對有眾多股東的公司而言,成長至關重要。


1.3 IMD 數位浪潮

IMD國際學院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強調「數位浪潮」對企業的衝擊:

例如,曾領導快速時尚的ZARA,最終不是被H&M或Uniqlo擊敗,而是被無實體店、跨境銷售的中國公司Shein取代。

疫情後的數位衝擊影響了教育等多個行業,傳統學位外的學校教育功能受到質疑。

轉型:不僅是簡單改變,而是企業本質上的改變,成長往往是基於過去經驗的延伸,但當這種延伸不再可持續,便需要轉型。

成長通常被認為是線性的,但若線性成長無法持續,則需進行質變。成長與轉型都關乎策略,但執行力更重要。


1.4 很少公司可成功轉型

貝恩公司十年來研究了約300家公司,評估轉型成功率:

2013年,僅12%的公司達成轉型目標,80%的公司未能如願。

十年後,情況依然相同,大多數公司的轉型以平庸收場。

核心問題:轉型失敗通常是由於執行力不足,而非策略問題。


1.5 麥肯錫的研究

麥肯錫的研究著重分析經濟利潤,即財報利潤扣除資金成本(包括自有資金和貸款的利息)。

研究了2400家公司(2010-2014年數據),將公司按經濟利潤分成等份,形成“威力曲線”。前20%的公司佔了80-90%的經濟利潤,其他公司價值甚微或虧損。即使公司沒有顯示賬面虧損,但很多僅能與資金成本持平。

麥肯錫的結論:改變公司命運非常困難,多數公司難以轉型,八成以上無法大幅改進。

研究表明,企業問題中10%與技術相關,20%與環境相關,70%與人和組織相關。

結論:公司有心轉型,卻因組織和人力問題難以實現。


1.6 轉型的3個盲點,3個限制,3個執行問題


(A) 三個盲點

1. 忽視計畫的重要性

許多公司因認為「計畫趕不上變化」而敷衍對待,但計畫能設立方向、分配資源、對齊目標。

員工參與計畫制定才能提升認同感。

2. 僅重視預算而非策略

公司開會時常只確定預算範圍,缺乏實質的策略討論。

3. 老闆的直覺成為策略

當領導者過度依賴直覺決策,員工的參與度和策略制定能力會減弱,導致缺乏有效的策略執行。


(B) 三個限制

1. 成功的慣性

過去的成功經驗可能阻礙策略變革。例如,建築業老板多年未制定策略依然成功,但這樣的慣性會限制長遠發展。

2. 基層員工缺乏制定策略的能力

基層員工通常沒有統一的策略語言,容易根據個人經驗自行定義策略,難以形成共識。

3. 制定策略的方法不當

許多公司依賴公版模板進行策略制定,未形成內部共識,錯誤難以及時糾正。


(C) 三個執行問題

1. 組織結構問題

組織調整困難,特別是涉及績效管理,每個人都是既得利益者,改變會牽動利益重新分配,阻礙轉型。

例如,大型媒體數位轉型困難,因為編輯部權力過大,內容為王的架構阻礙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轉型。

2. 領導力問題

領導力質量而非數量決定轉型成敗。轉型需要從產品導向轉向客戶導向,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革。

過去的成功經驗可能導致思維固化,難以適應當代市場變化。

領導者與新世代員工之間的思維差異可能引發矛盾,進一步削弱領導力。

3. 文化問題

既有文化像乳酸堆積一樣,固化組織運作,影響功能發揮。

轉型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公司文化,部分改變核心價值觀以適應新環境,而非全面革新。

轉型再成長,第二重點:知識重要,架構工具更重要

 2.1 知識與架構工具的區別

現在的學校教育多數著重於傳授知識,卻未教授使用架構工具來解決問題。

缺乏架構會導致每個人使用不同工具實施策略,容易造成混淆。例如,藍海策略和SWOT工具的區別常常被混淆。

書中嘗試將策略工具結合,幫助企業避免在策略實施中出現工具錯用的問題。


2.2 策略的5C模型

(A) 所處的環境脈絡(Contexts)

關鍵問題在於企業的未來成長來源。

三個核心問題:

1. 產業結構是否會發生改變?

2. 成長的驅動因素是什麼?

3. 數據背後的假設是否存在不確定性?

解答這些問題有助於企業建立假設和推論,無論使用何種工具都可應用。

(B) 變革(Change)與選擇(Choices)

轉型時需探討下一階段的不同點,關鍵在於價值變化及競爭優勢。

企業領導者需要描繪一個新的願景,這對於推動組織成長至關重要。

願景是一個不同於現狀的下一階段理想狀態,幫助企業決定是要「跟隨」還是「超越」競爭者。

(C) 承諾(Commitment)

資源有限,企業需要在策略執行中做出資源分配的選擇。

投入的資源決策可能會影響市場競爭態勢,必須審慎決策。

(D) 一致性(Consistency)

策略的執行需要保持與願景的一致性,通過5C模型和14個關鍵問題來指導策略方向。


2.3 執行的SPTSi架構

如何從策略轉換到執行是企業面臨的關鍵問題,SPTSi架構提出了解決方案。

Si代表成功指標,用來區分之前的S,意味著策略中的最上位決策。

在策略執行時,企業常常忽視關鍵路徑,而SPTSi架構則提供了一條系統性的路徑。

(A) 系統路徑

企業執行策略時需要系統思維,通過拆解核心元素來確保策略的全面性。例如,開設一家便利商店需要考慮商品流、物流、資訊流、金流和客流等元素。

每個流的加入讓系統更為完整,企業可用這樣的系統邏輯來拆解問題,並對應到路徑選擇。

(B) 產品思維與改變路徑

許多企業運營時以產品思維為核心,但通過SPTSi架構,企業可以在P(策略)這條路徑上嘗試不同方案,實現變革。

改變不一定需要全面革新,而是針對需要變化的部分進行調整。以跑步訓練為例,逐步增加跑量和速度訓練可避免受傷,企業變革也可以採取漸進方式。

(C) 改變展示

T代表變革成果的展示,應向所有管理層展示這些改變如何進行,並保持全公司對該策略的聚焦。

執行過程中的探索性工作不需設置具體的最終指標,而應設計過程中的進程。

(D) OKR方法的應用

SPTS與OKR方法類似,S和P對應目標,S代表策略,T代表路徑的探索與嘗試,最終結果可視化。

將這些策略和結果轉化為可視化的表格(如Excel),方便全公司管理層保持一致,減少計劃執行中的脫節情況。

(E) 持續對焦與調整

企業在變革過程中必須保持一致的對焦,如果管理者的實踐與企業期望不一致,容易導致策略的脫鉤。

通常,許多企業在3至6個月後無法實現原定計劃,因為員工常優先處理緊急事務而忽略重要且困難的任務。SPTSi將策略改變提上日程,並幫助企業保持戰略的一致性。


總結

知識和架構工具同樣重要,企業需要一個清晰的策略架構來指導實施。

5C模型提供了理解環境、變革和選擇的框架,SPTSi架構則通過系統路徑將策略有效轉化為行動計劃,並保持全公司的執行一致性。

轉型再成長,第三重點:問責與發展

 3.1 問責導向

清晰策略與SCOP障礙:問責制要求管理者具備清晰的思路,但SCOP(策略,文化,組織和人員)的問題常常阻礙策略落實。

實務與理論的差距:在2008年參與產學合作計畫時,發現企業普遍採取問責導向的績效考核系統,與學術理論差異很大。

績效考核的問題:企業往往依賴問責導向,績效與獎金掛鉤,導致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這種重視結果的考核方式,尤其在台灣公司中普遍存在。


3.2 微軟的案例

微軟的挑戰:在2000年至2014年之間,微軟錯失了手機操作系統和搜尋引擎的商機,因為公司內部各自為政,新業務難以獲得資源。

績效考核問題:微軟的績效制度以公平性和差異化分配為導向,強制分配資源導致各團隊競爭,削弱了整體合作能力。

轉型與改革:2014年,Satya Nadella 接任CEO,改革了績效制度,將重心轉向雲端業務,並改變公司文化,使其重新崛起。


3.3 獎勵過程而非結果

教育中的獎勵理念:在教育中,應該獎勵孩子的努力過程,而非僅獎勵結果。這能鼓勵孩子更加努力,建立持久的學習動力。

企業中忽視過程的現象:大多數企業只關注結果,忽略員工的努力和過程。這種文化改變困難,然而微軟成功地基於努力程度來進行績效評估,促進了文化轉型。

傳統績效管理的阻礙:傳統績效管理會阻礙人才發展領導力發展。例如,輪調制度難以實施,因為員工擔心輪調會影響績效,而主管也不願意放走優秀員工,導致員工缺乏多元經驗。


3.4 績效管理與領導力

設定目標的挑戰設立績效目標時,雙方常有博弈。員工會自動設置合理的「剎車機制」,避免目標過高而顯得不切實際。主管通常會將目標乘以1.2來確保增長。

好的績效管理:應兼顧目標達成與員工能力提升,使員工在新挑戰中發展能力。

經理的角色:績效管理應設立誘因和問責導向的目標,而不應過度干預員工工作。由於績效與獎金、升遷掛鉤,員工自然會努力達成目標。然而,這種模式不利於員工的長期發展,也削弱經理培養領導能力的機會。


3.5 發展導向

1. 目標設立與績效考核的局限

目標設定:當前的做法是設立明確的期望目標,但只注重個人績效,忽略團隊合作和助人的部分,這是強制分配的績效制度的結果。

主觀性評估:雖然理論上績效考核應該客觀,但實際上有60%的評估結果是主觀的。主管偏愛的員工,即使犯錯,也可能得到高分。這表明絕對排名有其局限性,無法準確反映個人的真實能力。

2. 員工發展與目標匹配


個人目標與公司期望:公司的期望應該與員工的個人目標相匹配,否則員工難以長期在公司發展。如果個人的興趣與公司需求不一致,會影響員工的工作熱情與成長。

提升與發展:重點應放在如何提升員工的目標與能力,而非僅僅追求績效考核。發展導向應著重於長期進步,幫助員工不斷成長。


3. 績效管理中的自主性

自主完成目標像台大電機系的課程範例一樣,員工可以自行完成設定的年度目標,而非每天打卡上班。這種方式讓員工有更多自主性,但如果過程中沒有有效的指導,可能導致與公司期望不符的結果。

經理的挑戰:經理往往不知道如何將員工的表現從80分提升到90分,再進一步到98分,這是轉型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如果經理和員工都不敢冒險,團隊將難以進步。


4. 4D架構與5P模型

人才發展工具:書中提到的4D架構和5P模型是解決問題的工具,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企業在領導力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進展。只要有清晰的結構,後續的工具應用就能有效推進。


總結

問責導向在企業中普遍存在,但其僅關注結果,忽略過程和人才發展。這種模式會影響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和員工的多元化成長。

微軟的案例展示了績效考核的弊端和成功轉型的可能性,改革績效制度能促進企業文化轉型並提升整體競爭力。

人才發展和領導力培養應該是績效管理的一部分,平衡目標達成與員工能力發展,才能確保企業的長期成功。

  •        發展導向的績效管理應注重個人目標與公司期望的匹配,並提供足夠的自主性以促進員工成長。

4D架構和5P模型是有效的人才發展工具,可以幫助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提升領導力和人才能力。

轉型再成長,第四重點:刻意練習的重要性

4.1. 刻意練習的概念

學習與練習的區別:許多人在學習策略並取得滿分後,往往忽視刻意練習,這導致他們無法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刻意練習能幫助個人克服自身的短板,提升能力。


4.2. 刻意練習的四要素

明確目標(GOAL):首先,需要設立清晰的目標,明確要學習和練習的內容。制定策略時,應以終為始,確保每個步驟都有中心思想和目標。

聚焦(FOCUS):每次的討論或練習應集中於特定主題,不可偏離,確保專注度。

反饋(FEEDBACK):反饋是刻意練習的核心,通過軟體數據等工具了解自己的表現,及時調整方向。

挑戰未掌握的部分(STRETCH):推動自己進入尚未掌握的新領域,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


4.3. 系統性發展與領導力

領導力發展:刻意練習不僅需要具備方法和結構,還需要持續的練習和挑戰。只要系統化地進行,領導力也可以像其他技能一樣通過刻意練習來發展。


總結

刻意練習是發展個人和領導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明確目標、專注練習、反饋機制和挑戰新領域,個人能力將不斷提升,並最終實現長期發展。

競思維01:文華談競爭與寬容(上)

1031日是蔣介石先生137歲冥誕,台灣遇到康芮颱風來襲,全台放假一天,珍惜沒有干擾的 時間,給我可以安靜的閱讀及反思,整理明哲老師寄給我的「競融」這篇文章的啟發。老師這篇文 章的視􏰀是要解決全球亂局的問題,這個高度對我有些困難,我想了一個星期,陸續修修改改了五 個版本,還不知道怎麼修才好?剛好康芮颱風給我靈感,我拿起書桌上這一本書:哈拉瑞(Harari) 的《21世紀的21堂課》(在大陸書名《今日簡史》,2018年出版)。這本書的視􏰀也是全球問題, 並將問題分成科學、政治或宗教文化等面向,作者探討當今全球紛亂的問題,並設法啟發我們尋找 可能的解方。在一整天的時間裡,在風聲、雨聲、朗讀聲中,我突破前幾天的迷惘,碰撞出以下的 粗淺見解,我的初步見解是「寬容」才是「競爭」的對立面,也是解方。

前言,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容以道之久遠

1031日白天,風雨時大時小,天空中迷霧濛濛。想著老子說的「驟雨不終朝,飄風不終日」, 再大的風雨,總會過去的。終於到了晚上10點後,颱風走了,沒有風雨,天空中􏰁新回到􏰂靜。

哈拉瑞的《21世紀的21堂課》回顧了人類社會的變化,希臘時代的⺠主,羅馬時代的多神教, 中世紀的一神教,到了20世紀有法⻄斯主義,共產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競爭;1945~1990年期間有共 產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冷戰;冷戰結束~2018年原本期望人類走向自由主義;2001年恐怖主義興起, 2018後各地國族主義興起,2022年後各地戰爭紛亂再起。就像滾滾的長江,濁水經過時間的沈澱總會回到清淨;也像滿清的康乾盛世,歌舞昇平之後總會有些變動。競爭與變動,推動了時代的進步,但總要有些人的包容,才可以讓這些動靜皆宜,可以清淨,可以生生不息,也可以持續久遠。

類似金剛經中佛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在人世間看到的種種「競爭」,經過沈澱與寧靜後,終將歸於清明;而人世間所期待的「和平安定」,卻總是經歷變動而後有新的生命,生生不息。我們也需要學會尊重與包容,才能成就一切。

如同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各有各的意念存在價值,不需要刻意分辨孰優孰劣,誰好誰壞,也不需要被要求為一致性。動靜,有無,剛柔,成敗,都能用更宏觀的視􏰀來看待。

閱讀老師寫的「競融」及哈拉瑞的文章,我試著提出對於「競融」不同的觀點,也試著提出「競爭」與「寬容」的觀點。競爭在所難免,融同夢幻泡影,露電本非同根,有容永續久遠。

以下分為七個段落。首先,我思考並提出「競容」作為一組矛盾一體詞,來解釋當今現象及可 能解方。第二,有無相生:競之以為利,容之以為用。第三,剛柔相摩:競為乾而作,容為坤而 從。第四,人我交流:競在對立中成就自己,容在接納中成全別人。第五,參考哈拉瑞的《21世紀 的21堂課》,盼「寬容」 為生門。第六,我們如何用寬容來面對未來的競爭。最後,以「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為結。

一,競是兩人並行,容是包容彼此

老師在《競融》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頗有老子「反者道之動」的思維:

 在中文語境下,兩個對立的字可以共同組成一個詞,表示一種更高維度的新意義,比如,「矛盾」一詞就是由「矛」與「盾」共同構成,這樣的合成詞還包括:苦樂,虛實,左右,裡外,成敗,短長,進退,是非,古今,春秋,恩威,等等。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明代楊慎的《臨江仙》詞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 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短短兩闋出現了多組這樣的「矛盾一體詞」:是非、成敗、古今、春秋。對矛盾的超越構成了意境的恢弘——當我們把對立面視為整體,世事變得更加通透明了,勘破了一時成敗,遍歷了古今往來。

我先思考「競」「融」是否是一組對立的字?所謂對立,就「競」=「不融」,而「融」=「不 競」。只要舉出競和融之外還有其他空隙這個對立就不成立。

什麼是競?兩個本體還在,且一起前行,是零和競爭也好、君子競賽也好。

什麼是融?融是兩個本體不存在了,質變了。「用鬲煮東⻄,炊煙的樣子」、「大的把小的融入了」、「冰在水中消融了」、「牛奶咖啡混成一起分不開了」。

什麼是不競? 兩個本體不再競爭或競賽,這有幾種可能:「一方臣服順從另一方」「兩方合作 起來對付另一個更大的敵人」「一方併購或吃掉另一方」「雙方你儂我儂混在一起。」

什麼叫不融? 一個本體被拆成二個,這也有幾個可能:「油水分離不能融」「夫妻分手,不再 往來」「夫妻分手,還是朋友」。

首先,「不競」有四種可能,「融」只佔其二。其次,「不融」有三種可能,競只是其一。

舉例來看,現在全球最紛亂的三個地方:「中國和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對立競爭,不論爭的是什麼,兩者本體還在,競是並行,是競爭或競賽,並沒有「融合」點,甚至任一方都不想被對方「融入」。要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你儂我儂,以色列人和伊朗人你儂我儂,都不現實。這些國家間只有競,沒有融。

再看「台灣和日本」「美國和巴⻄」,並沒有「競」但也沒有「融」啊! 顯然,「競」和「融」並非整體仍存在「競而不融」「沒競沒融」不完整的部分,不足以構成相反矛盾一體詞。

我進而擴大思考一個比「融」更大卻足以涵蓋「不競」的字,我提出「容」字。方法也是, 「競」=「不容」,「容」=「不競」。大家聽過「水火不容」,就是競。而「負荊請罪」「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容」。顯然是可以互為矛盾一體詞。

就前面提的「中美」在1980-2018這三十年,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是「彼此容忍」,雙方都彼此 讓步,互蒙其利。而「以阿」衝突在1967-2023之間有小衝突但大致和平,因為雙方不可能「融」 但都能克制而「容」。而「台日」之間,「美巴」之間,並沒有競,也沒有「融」,卻互相「寬 容」。顯然,任何兩主體之間,總有機會相競.但可能不想融入,但都可找到彼此的「容忍的底 限」,以及給彼此適當的「容身之處」。

競思維02:文華談競爭與寬容(中)

三,剛柔相摩:競為乾之至健,容為坤之至順

參考老師文章中有一段話:二,有無相生:競之以為利,容之以為用從太極陰陽相生或老子的有無相生,我們看待「對立兩端」的「競和容」,也要找到彼此相生互動的可能性。競是有所為、是爭利,容是無所為、是接納。這參考老子,「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如前所說的,中國和美國過去三十年的合作關係,雙方放下政治上的競爭,但在貿易、科技及商業上都競爭又合作分工,中國容忍美國在外交上的霸權主導,美國則容許中國推動一帶一路,中國容忍美國的文化輸入,美國容忍中國留學生的科技輸入。因為容,有容乃大,所以雙方都有空間。

  反觀「競和融」是否能相生?老師文章中有一段話:

回溯「融」的字源,其中一種說法是其金文從「」,左右有二「蟲」,與「競」字是 同為並排架構,似也蘊含了「共同」的意象。

「競」是為了讓對手認識到自己的實力,從而更好地意識到「融」才是更好的方案,而中國人所認為的英明決定,必行是以「融」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在天下大同的終極理想之下,「競」可以是一種特殊的教化乃至「融」化。

「競」是競爭或競賽,「融」是要和對方融為一體。兩者都具有積極「有所作為」意味。在這裡融少了包容的意涵。甚至說,「融是更好的方案」,這讓我想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太強調融,也表示「競融」是「競爭」的特殊形式。

反之,「競」是有所為,「容」是包容,無為而無不為。競,有之以為利;容,無之以為用。似乎更能呈現陰陽「競」和「容」的雙融。

「競」與「融」的原義其實都是積極的關係狀態,但是狀態不同、各有側重、彼此相承。 「競」則活力奮進、追求卓越,如火之陽,如乾之健,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融」則寬大包容、調和化育,如水之陰,如坤之厚,所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老師將「競」呼應乾德,將「融」呼應坤德。競有兩人競走之意和天行健可以呼應,具有「乾」德。然而,融的字形是形容鬲鼎烹煮炊煙上升,炊煙像蟲。融另有蟲蛇春天從土中鑽出。融常用在消融或融化,融也是另一種「乾」德,無「坤」德的廣大包容之意。

反之,容是「包容多方」,「容」具有坤德。說文解字說,容:盛也。从宀、谷。而容,就是在洞穴與山谷之間,可以儲存物品,可以蓄存水源。老子說: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競,是兩人並行,是天行健;容,兩人相看,但保留一個空間,讓空氣與水流過。競,是剛強,容,是柔

四,人我交流:競在對立中成就自己,容在接納中成全別人

有容乃大,出自《尚書• 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 德乃大。」如果說競爭的對立詞是容忍,競爭是為了成就自己,那麼容忍就是成全別人。我們回頭 看中國的歷史,就是皇帝和讀書人的「競容史」以及少數⺠族和漢族的「競容史」。

參考老師的一段話文字:

中華歷史也是一個不斷同化的過程,每一次同化都是「由競到融」...。比方說,從鮮卑北魏,到蒙元,到滿清,都是軍事上強勢一方主動選擇...

中國的歷代帝王,從未出現「聖王明君」,也罕見「仁君仁政」。根紐約飛天大學人文與科學系 副教授章天亮博士撰寫的《中華文明史》,改朝換代,90%都是來自「權臣、宦官、外戚」的鬥 爭,三個勢力的較勁,非當權者往往引進少數⺠族(外族)的軍事力量來掃除其他勢力,外族進來 後,新帝王「容許」士族按照舊的體制運作。士族清楚皇帝只在意帝王權位,很少有「天下大同」 的政治理想,土族為了活下去或戀棧權位,往往只能「容忍及順從」。就如曾國藩說的:

  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

中國的歷史,就是皇帝和士族的「競容史」也是少數⺠族和漢族的「競容史」。

        皇帝有軍事力量及開國的魄力,士族有智慧力量和治國的能力,兩者須合作才能維穩,但兩者 的力量在競爭,唯有容忍才能持續下去。回頭看,流氓草夫的皇帝,劉邦、朱元璋、同治光緒有哪 些真的想到「天下大同」? 皇帝容忍權臣貪污,成全土族「學而優則仕,揚名後世以顯父母」的志 向;士族容忍皇帝奢淫私利,成全皇帝的暴虐恣行的權力欲。皇帝和士族彼此又競又容,而取其中 庸之道。

少數⺠族在周邊遊牧想掠奪中原的資源,漢族在中原農業生產想尋求安定生活。兩者不時在競爭,也不時在和親及和議,互相容忍。彼此對立競爭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彼此容忍成全別人之後,才避免別人的侵擾。回頭讀史書,許多少數⺠族當上了皇帝,光怪陸離的現象都有,鮮卑族的皇帝、元朝皇帝、滿清皇帝的禆官野史不勝枚舉,對於士族的羞辱招式千奇百怪,逼得士族要麼躲起來,或是成為「貳臣」。貳臣就得迎合新的權力結構,當官的士人就是要容忍。

        我們想到「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很多士族為了百姓蒼生及天下太平,不管如何改朝換代,該 與皇帝爭的就爭,一旦爭不過就是容忍與服從。在過去2000多年,草夫軍閥或少數⺠族當皇帝後, 有「仁君仁政」者屈指可數,少數⺠族的皇帝也受到漢族朝廷體制綁手綁腳,明萬曆想和廷臣對 抗,對抗不了,只好認了,也要容忍。

        當朝廷的儒生士族,面對外來掌權的不同⺠族文化傳統,存在「競爭和容忍」的中庸之道。漢 文景帝重黃老之術,漢武帝窮兵凟武,魏晉南北朝皇帝帶進佛教文化,唐朝皇帝宏揚佛教及道家文 化,滿清引入滿蒙文字及文化,儒生士族們不斷和皇帝權貴在拔河,改朝換代累積出多少版本的中 華文化? 讀過王賡武先生討論《華化、同化、異化》,我理解到東南亞華僑流傳的是明清移⺠的中 華文化,台灣島上保留的是滿清⺠初的中華文化,日本京都保存的是唐朝的中華文化,大陸則是新 中國的中華文化,有些人則在找尋孔子時代的中華文化。這麼多版本的中華文化,就是「不斷對立 競爭和接納容忍」的結果。

過去的讀書人,願意用寬容來面對蠻橫草莽或是夷狄蠻族的皇帝,然後維繫綿延文化。在今天,放大視角,在這個時局混亂的時代,各國的讀書人念在斯文在茲,盼望也可以寬容的態度,跨國族跨文化,團結解決全球的問題。

         

競思維03:文華談競爭與寬容(下)

五,21世紀的21堂課,盼「寬容」 為生門

        再次閱讀Harari(哈拉瑞)的《21世紀的21堂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我們這個世 界,目前面臨三大危機:核子戰爭一觸即發,氣候變遷生態崩潰,AI 科技顛覆社會。這三大議題都 需要跨國的合作。然而NationalismReligionLiberalism / Communism 等等本位主義的議題,阻 擾了全球的合作。哈拉瑞分析不同國族(nationalism) 之間的歷史情仇,分分合合。本位主義以及國 族的自卑與自大,造成彼此競爭,以及合作的困難度。我有五個啟發:

1. 國族間競爭的解方,是「對自己謙卑,對他人寬容」。
2. 反思中華文化的盲目吹捧:哈拉瑞花了很大的篇幅說明,這個世界存在不同的文化與國 家,也存在不同的宗教,每一個文化或國家或宗教都認為他們是最好的,譬如以色列人認為 他們是最好的人種,猶太教是全世界最好的宗教,德國人覺得他們是最好的人種,中國人覺 得他們的文化是最悠久的,中國人覺得儒家是最好的,美國人覺得他們的自由⺠主是世界的 榜樣...
3. 
檢視孔子或老子思想的影響力:哈拉瑞用全世界有多少人每天在閱讀猶太教經典?有哪些 國家的成功模式是學習以色列的政治理念或文化思想?哈拉瑞呼籲以色列人需要學習謙卑。 用他同樣的方法,全世界有多少人每天在閱讀論語或者老子?有哪些國家的成功模式是參考 孔子或老子的政治理念或文化思想?
4. 自由主義和人權平等雖有些挑戰,仍是目前為止對人⺠最好的選擇。

5. 人工智慧可能成為人類的共同敵人。未來的世界,將從國族間的競爭,發展到人類與人工 智慧科技的競爭。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未來有可能發展出智能與意識,將會造成數位獨裁者對 於人⺠的監控工具,也會造成許多勞工的失業,也可能成為戰爭的致命武器。如何克制人工 智慧的發展成為人類毁滅的敵人,值得人類跨國族跨文化的共同合作。

老師書中有一段話:

禮記‧禮運》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 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 、寡、孤、獨 、廢疾者皆有所 養,男有分 ,女有歸 。」在中國人的終結社會理想「大同」的本質就是「融」。但是,「大同」並不是「相同」或「雷同」,並不是要人人都一樣,而是「感同」身受的「共(同) 情」,也就是「仁」。「我」對待「()人」,那些的人,就對待我的家 人一樣,「公」也不是剝奪壓抑,而是讓建立全部都能整體社會秩序, 而不是個體利益最大化

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讓不同的人可以活得幸福,不同的國家可以彼此和睦,可以感同身受,可以互相包容,可以己立而立人,已達而達人,這就是「恕」,也是「容」。

⻄方作家房龍(Hendrik W. van Loon)在1925年出版的《寬容》(Tolerance)中探討了人類 「不寬容」與自我中心的歷史,強調唯有透過理性的對話、尊重彼此差異,才能促進寬容,從而引 領人類邁向更和諧的進步。

因此,我相信「寬容」才是生門。

六,我們如何用寬容來面對未來的競爭

哈拉瑞在書中提出了21個議題,他希望讀者思考以及尋找可能的解方。我試著摘要幾個我能夠 理解的議題,以及提出我的理解的作法,供參考。

1,大數據及演算法:未來可能變成操縱人心的科技。尤其是Google Amazon Meta乃至Nike等 大企業,都可以收集人們的大數據,然後掌握人們的情緒,用來操縱人們的選舉或消費偏好,對自 由⺠主體制及市場經濟造成衝擊。->>這部分需要引起人⺠的自覺拿回自己數據的主控權,並自 覺不受演算法操控。

2,人工智慧已經超越人的智慧:人工智慧的自動化能力已經超越人,最大的問題是造成無技能 (unskilled)勞工的失業議題。->>現在的勞工必須自覺並加速A l及新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 政府和跨國大企業應協助保障低技能勞工的基本保障。

3,人工智慧機器人成為戰爭武器:未來的飛彈或無人機或無人士兵會替代真人參與作戰,這對 於科技能力較弱的國家將面臨被侵略的風險。如果人工智慧機器人被惡意的強國使用,對世界和平 造成威脅。->>各國政府應該合作討論如何規範人工智慧機器人的使用。

4,全球化及⺠族本位主義:1980-2018年之間的全球化造成全球經濟的成長,包含中國印度及 東南亞都因而蓬勃發展,但2018起川普的美國第一,普丁的俄羅斯光榮及其他⺠族的本位主義等, 造成跨國合作的阻礙。全球三大議題:核能、AI科技顛覆、環保問題,都需要跨國合作。->>各 國政府要相互包容,放下成見來解決共同問題。

5,人權的公平性:隨著數位落差,未來的人口兩極化,無技能的失業勞工與擁有AI資產的超級 富豪。貧富不均將形成社會不穩定的禍源,而富豪的更富有及更奢華消費將會影響一般人的公平 感。->>各國政府及大企業的政策,應朝向兼具自由主義及社會主義平衡的發展。

6,教育:傳統的教育體系是培養工業社會所需的人才,但已不能因應未來需要的AI人才及新技 能。傳統教育是老師教學生,學生完全不思考而順從老師的方式,已不符合未來社會需求。成人終生學習成為未來的趨勢,教育制度、師資培育、教材及教育方式都必須􏰁新規劃設計。->>因應時代需要,以及跨文化的多元性、跨世代的差異,而重新規劃及設計。

7,社群:線上社群平台FB /IG等的普及,但線下人際關係卻很疏離。人們的時間有限,就是 在爭取線上線下的社群時間的分配。傳統文化􏰁視線下的家人關係、鄰里關係與宗教人際互動,都 被線上社群衝擊。->>要讓人類團結的第一步是要鼓勵更多真人線下的互動。

8,謙卑:每個種族都相信他們是天選之人,每個文化都相信他們的文化是最優越的,每個國族 都想要恢復昔日的榮耀。例如以色列曾經有過光輝時期,他們想要復興那個時代。每個宗教都有謙 虛的教義,但宗教及國族在攻擊其他宗教或國族,卻不再謙卑,甚至變得自大或「不寬容」。-> >每個種族或文化都要學會謙卑,對於其他種族或文化更抱持寬容!

哈拉瑞在書中提到,未來教育的四個重點 4C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與Creativity。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終身學習,即使50歲的人在未來也是年輕的一輩, 我們不要輕信「前輩」講的,也不要輕易相信「專家」說的,因為當今的時代,前一分鐘的事情可 能不再適用,而改變才是唯一可以確定的不變。加上資訊爆炸以及假消息幾可亂真,獨立思考與判 斷非常重要。

我們不要輕易的相信「前輩/媒體/專家」說的,但是我們要謙虛的包容別人的需要與感受,寬容 才是讓我們大家團結一同面對未來競爭的解方。

七,結語: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良性的競爭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而惡性競爭則引發不公平和傷害。我們要鼓勵良性的競爭,避免惡性的競爭。但是我們的對手,未必是理性的。我們也擔心對手的不理性,可能會引起􏰁大的災難。面對競爭,我們需要學會寬容,也就是孔子所講的「恕」,我們應該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一種將心比心。當我們不喜歡別人說他的文化是最優異的,讓我們也不要過於強調我們的文化是最優異的。當我們不喜歡被別人的文化所融合時,我們也不要過於強調想要要用我們的文化去融合別人。易地而處去想,也呼應了現代所說的「多元包容」

就如同哈拉瑞在書中所說的,我們人類面臨的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沒有時間在彼此惡鬥。現在的政治紛爭,是許多議題在許多國家之間「競爭」,大家所真的都是各自國家的私利。譬如科技大國美國與中國爭科技的發展,石油大國蘇俄跟中東國家抗拒氣候變遷的議題,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有宗教議題的糾結,蘇聯跟歐盟之間在角逐盟邦的版圖。這些林林種種的問題,可能都不需要「融」,而是「容」。

借用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我們就順著自然運行的方法,像水一樣的柔順,希望「天下之交,大國者下流。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最後,老子說「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我們要獨立思考,想明白了才能寬容,寬容了才能公平,公平才能周全,周全了才能應天理,應天理才能有道,有道才可長久。

以上是閱讀「競融」與哈拉瑞之後的啟發,盼望寬容作為解方。以上見解還很粗淺,請參考。



11/05/24

Harari:哈拉瑞 21世紀的21堂課

利用康芮颱風與11月第一個週末,讀完Harari 2018年出版的書,當時自己還沒有讀懂,經過6年,伴隨著明哲匯的線上讀書會,對於「儒道」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與反省後,有截然不同的領會。

Harari 的思考切入點,有幾個重點:

1. 人類文明可以分為政經社科四個角度:

(1) 政治:從過去的部落,政教合一,到20世紀三大意識形態(法西斯,共產與自由主義)。時至今日,目前的全球政治型態,可以大致歸類於兩個政治意識形態(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

國家Nation的概念,具有很大的爭議。什麼叫做國家?國家的版圖應該是多大?國家是以哪些種族?或哪些宗教所構成?由於生長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人'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因此會產生衝突。俄羅斯跟烏克蘭的戰爭,爭議就在於烏克蘭境內有一半的領土的人是說俄羅斯語言,這些領土跟人應該屬於俄羅斯國還是屬於烏克蘭國?在這些領土上也有說烏克蘭語言的人,他們是屬於俄羅斯國還是烏克蘭國?同樣的道理也會應用到不同國家的內部衝突與爭議。

(2) 經濟:從早期農業文明,城邦文明,全球化貿易,到今天全球以美元為中心的金融制度。就全球的證券市場以及各類商品的國際貿易,也可以以大致歸納為一個同者的體系,也就是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交易,以及全球各國類似的證券市場。雖然還可分為計劃經濟或是自由經濟的體制,但基本上經濟文明也是趨近於全球有一致的共識。

(3)社會:宗教在社會方面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幾個主要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神道教,道教)仍極具影響力。隨著科學文明的進步,越來越多人不相信宗教,也因兒無神論者的比例見多。作者特別提出世俗主義者,也就是不相信傳統的宗教教義,而以自由民主及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宗教。

人民的就業權利也是一個很基本的社會問題,只要有很多的失業人口,社會就會動亂。早期的農業社會,變換到工業社會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工人遭受到資本家的剝削。當紡織工廠與畜牧業都走向自動化以後,就造成了很多原本的手工工人失業。

(4) 科學:古代的科學是相對今天比較封閉,早期西方的科學有幾何代數,古代的天文學。中世紀文藝復興之後,西方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等都有很大的發展。至於生物學及醫學,也從傳統的巫師或者是傳統藥草學,逐漸發展出現代的醫學。早期有農業相關的應用科技,後來工業革命後發展出工廠,及輪船鐵路汽車等交通運輸。後來通訊革命,發展出人類的點對點的通訊、衛星通訊以及行動通訊。電腦科學的發展,更是長足進步,從資料處理,網際網路,行動上網到現在的人工智慧。不可否認的,全世界的科學文明是最早統一的全球化,因為科學的進步,在人類的各個種族與宗教與國家,是一個硬指標,只有先進跟落後並無法發展出不同的科學文明。

2,目前人類文明所遭遇到所最大的衝擊有三個

(1) 科技的進步造成了貧富的不均,以及沒有技能的工人面臨失業

(2) 科技進步造成的環境的破壞,不同的環保訴求卻面臨不同思想與不同利益團體的糾葛

(3) 科技的進步發明了致命的武器,不同的國家擁有核子武器,造成戰爭毁滅人類的威脅

3,目前人類之間無法團結的障礙,有三個

(1)國族主義的本位化,國家只在意自己國家的利益,而不從全天下的公利著想

(2) 宗教成為很多國家內部的矛盾與紛爭,也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戰爭的原因,宗教原本是希望和平與善良,但是面對不同的宗教,卻變成矛盾的源頭

(3) 人類憑感覺判斷卻自以為理性的心態,造成溝通的困難。其實每個人被自己的文化所綁架,自以為明辨是非,其實是無知與盲從,盲從與歷史文化或宗教或集體的記憶,很容易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操縱,加上媒體或者群體的情緒渲染,就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4,人類的歷史是靠說故事,尤其是神話故事才能組織及糾合群眾,不需要真實的理論,故事自相矛盾也沒關係,但是就是要能夠讓聽得人感覺到身分認同,以及覺得值得相信。因此國家宗教乃至社群都是透過故事在凝結向心力。現在則透過科幻的小說來說故事。

241012 十月~家和萬事興